渡江戰役中犧牲的兩名解放軍團長

丹陽人民的優秀兒女鄧若波

犧牲在解放鎮江渡江戰斗中的陳大海
□ 孟憲威
在規模宏大的渡江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冒著敵人的炮火,強渡長江天塹,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更有許多指戰員在戰斗中獻出寶貴的生命,其中就包括兩名英雄團長——第二十三軍第六十八師第二〇二團團長鄧若波和第三十四軍第一〇二師第三〇六團團長陳大海。
鄧若波,1916年5月出生于丹陽橫塘七里橋。1938年初參加丹陽抗日自衛總團,后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鄧若波膽大心細,善于用兵,總是出色地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被戰友們稱為“年輕的老指揮員”。1944年3月,鄧若波任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第七團第一營營長,率部參加著名的車橋戰役。面對日偽軍憑借工事的瘋狂反撲,帶領指戰員沉著應戰,展開白刃格斗,殲滅日偽軍80余人。6月下旬,在靶齒凌遭遇戰中,指揮全營實施迂回包抄,對全殲來犯的一個日軍中隊和一個偽軍營起到很大作用,受到上級表揚。
1946年7月,在蘇中七戰七捷的宣家堡戰斗中,已升任團參謀長的鄧若波在部隊攻堅受阻的關鍵時刻,親自率領預備隊采取機動靈活的戰術,摧毀敵人火力點,保障戰斗取得最終勝利。此后,鄧若波歷任縱隊參謀處副處長、團長等職,先后參加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等戰役。
1949年春,人民解放軍飲馬長江,待命南渡。鄧若波作為第二十三軍第六十八師第二〇二團團長,奉命率全團擔負東集團先頭突擊部隊的重任。鄧若波親自帶領參謀人員深入一線部隊,對強渡、強攻器材進行檢查,精心做好渡江準備。對即將到來的渡江戰斗,鄧若波充滿勝利的信心,豪情滿懷地向軍長陶勇報告:“就請軍首長聽捷報吧!”
1949年4月20日,英艦“紫石英”號無視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的警告,闖入我軍防區,雙方發生炮戰。“紫石英”號被擊傷,擱淺在揚中雷公嘴島附近。次日上午,逆江而上奉命前來救援的英艦“倫敦”號與“黑天鵝”號行至泰興七圩港江面拋錨停泊,這里是第二十三軍及配屬的炮六團的作戰區域,而當天下午正是第二十三軍預定的渡江時間,英艦的停泊對解放軍渡江無疑造成極大的威脅。軍情似火,一場激烈的炮戰就此發生。英艦認為解放軍炮兵陣地在江堤后面,因此所有炮彈都打向那里,在江堤后準備渡江的第二〇二團指揮部和所屬步兵遭到重大殺傷,鄧若波壯烈犧牲。鄧若波的犧牲地離家鄉丹陽僅有一江之隔。4月23日,他犧牲兩天后,丹陽宣告解放。
陳大海,1908年出生于安徽六安。1929年參加六霍起義(獨山暴動)。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隨紅25軍征戰到陜北。抗日戰爭時期,先后在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新四軍第三師、新四軍第四師工作。解放戰爭時期,長期戰斗在江淮大地。1949年2月,江淮軍區部隊與國民黨起義部隊合編為第三野戰軍第三十四軍。陳大海任第一〇二師第三〇六團團長。
渡江戰役前夕,第三十四軍奉命部署于儀征至六合間的長江北岸。第一〇二師作為渡江主力,被安排在東線的儀征土橋一帶,而長江對岸正是鎮江。陳大海率領全團官兵厲兵秣馬,隨時準備渡江作戰。4月20日,渡江命令終于下達。第三十四軍奉命強渡長江,攻占高資、龍潭。第一〇二師全體指戰員以白毛巾纏在左臂,登上藏于港汊蘆葦叢中的木船、木筏。4月21日0時,戰斗正式打響,解放軍船隊迎著4-5級的江風,在夜霧中向江南進發。任務重大,各級干部都身先士卒,靠前指揮,軍長何基灃、政委趙啟民、第一副軍長饒子健都坐上了第一批南渡的船只。陳大海坐在第三〇六團指揮船上,率領全團向南航行。不料剛剛駛出200米,即遭遇國民黨巡邏艦,發生戰斗。南岸國民黨守軍亦開始向渡船炮擊,炮火映紅江面與夜空,江面不時激起沖天水柱。陳大海乘坐的木船在水柱的沖擊下劇烈顛簸,陳大海和警衛員不幸落水,犧牲在解放鎮江的征途中。據其生前戰友回憶,當時上級已經任命陳大海為第一〇二師副師長,就待渡江后傳達,令人惋惜不止。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