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瘞鶴銘》成為宣傳鎮江的一張靚麗名片”
——熱心好友暢談他們心中的《瘞鶴銘》和“創意寫作”

記者 笪偉
4月8日上午,陽光明媚,氣氛火熱。一場書法愛好者的盛會、鎮江文化界的盛事——“2023打卡《瘞鶴銘》”系列活動在鎮江焦山碑刻博物館“瘞鶴銘”廳熱烈地拉開帷幕。
之前的接龍創作投票階段,經過篩選編輯,在“今日鎮江”客戶端和“中山東路4號”公眾號發布60批作品共616條,評審組投票推出100條入圍作品進行網絡投票。網絡投票異常活躍,截至4月7日傍晚6時,累計票數66.88萬,累計訪問量36.66萬人次,創下歷次活動參與人數新高。最終,評審組從中評選出最佳宣傳語獎1件,優秀宣傳語獎10件和鼓勵獎20件。領導和嘉賓現場為“我為《瘞鶴銘》寫一句宣傳語”活動獲獎者頒獎。
吹響文化集結號
最佳宣傳語獎獲得者、市作家協會主席蔡永祥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說:參加鎮江報業傳媒集團的系列“創意寫作”,感慨很多。報紙加上了網絡,兩者有機結合,為宣傳和推介鎮江歷史文化吹響了集結號。
蔡永祥認為,鎮江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但還需要更有效的宣傳途徑和方法。鎮江報業傳媒集團的系列“創意寫作”,已經邁開了這樣的步子。
“幾次活動,只要寫作告示一出,我就發現所在的幾個微信群,馬上就動起來了。但見群情激蕩,文思如涌,佳句迭出,熱火朝天。每晚翻閱那些接龍的佳句,令人感慨,令人振奮,令人歡欣。”
“這次為《瘞鶴銘》寫宣傳語,我的宣傳語是:‘千古之謎《瘞鶴銘》,大字之祖名天下。’前一句說的是這個銘至今有幾個未解之謎:何人所書?書于哪一年?銘文的全部內容?在唐代哪一年崩到江里的?都是謎。后一句說的是,從宋朝開始,就尊這塊碑為‘大字之祖’。現在,也已聞名天下。北宋黃庭堅認為:‘大字無過《瘞鶴銘》’‘其勝乃不可貌’,譽之為‘大字之祖’。這里,名作動詞,是為傳遍天下。兩句宣傳語,既口語化,通俗易懂,易于傳播,也蘊含懸念,吸人眼球。”
說到了投票環節,蔡永祥更是頗多感慨,“我先是發在家人的一些小群里,家里的親朋好友幫我投票拉票,不亦樂乎。但我發現當時第一名是我的好朋友,他的票數遠遠超過我上萬張。這下,激起了我的好勝心,我把投票的信息發到我的部隊戰友群里,這下熱鬧了。他們幾乎都在全國各地,許多人不認識‘瘞’字,在我作了解釋,并講了《瘞鶴銘》故事后,他們覺得我做的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那就是宣傳鎮江的歷史文化。巧的是,有20多位原部隊戰友不久前才來過鎮江,他們游覽了金山和北固山,卻沒有游焦山,所以許多人不知道《瘞鶴銘》。聽我講了故事,他們在一位老首長的指揮下,開始運用自己的資源,發動他們身邊的親朋好友為我投票,這一下,我的投票圈就走向了全國各地,甚至有旅居國外的親朋好友也為我投票。從4日到7日,4天時間,很快,我的票數成了第一,他們還不放心,還在廣泛發動。許多戰友給我發微信說,從來沒給人投過票,也從沒有在親朋好友中拉過票,但是,這一回,他們投票了、拉票了, 他們說,這是公益活動,這是宣傳鎮江歷史文化。他們支持我。”
蔡永祥說著,眼里閃爍著淚光:“那幾天,可以說,我每天都被我的戰友和親朋好友的熱情所感動,我沒有想到大家對我那么支持,對宣傳鎮江文化那么給力。希望創意寫作繼續辦下去,越辦越好,成為宣傳鎮江的一張靚麗名片。”
講好鎮江好故事
獲獎代表、丹徒高級中學退休老師孫建平,為了參加這場線下活動,特意從上海趕到鎮江。他在發言中說,“鎮江報業集團和相關部門組織的‘全城接力,創意寫作’活動在焦山舉行鎮江版‘蘭亭會’。人間四月,處處芳菲。我參加活動,心情也如這芳菲四月一樣,很是明媚。寫作活動自去年中秋節舉行以來,到現在已經是第八季了。時間過去了七個多月,幾乎是一月一季,季季明媚。我參與了八季所有主題的寫作,也學習了八季所有的入圍作品,其間眼界大開,獲益良多。八季的活動里,傾注了主辦單位和活動組織者大量的心血。在這同時,也看到了活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努力,他們提供的大量作品為鎮江文化添彩,也為講好鎮江好故事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孫老師為《瘞鶴銘》寫了兩條宣傳語。一是,品瘞鶴銘風格高古,讀焦山文逸興云飛。“品”與“讀”是去焦山的行動與目的。《瘞鶴銘》是大字之祖,觀者主要“品”其書法。焦山碑林是歷代詩文,觀者主要是來“讀”其文字,兼賞書法。“風格高古”“逸興云飛”均暗含兩層意思。“風格高古”既是《瘞鶴銘》字體的特點,來評品的游人喜歡書法,亦有“高古之風”。“逸興云飛”指超逸豪放,意興勃發。這里既指焦山碑林書家創作時的精神狀態,也指游客欣賞碑林時的心理狀態。
第二條是,瘞鶴銘意奇峭名傳古今,碑林文存古風聞及海內。《瘞鶴銘》和“碑林”是焦山書法文化代表作。《瘞鶴銘》是單碑,“奇峭”為書體風格,用明王世貞語。“碑林”作品眾多,書體各異,“古風”是其共同特點,焦山碑林有“尚古風”一碑。“名傳古今”“聞及海內”,是其作品在古今中外的地位。“名”“聞”二字,又暗含今日“名聞天下”之意。
從采訪中得知,最近幾年,孫老師旅居上海。身在異鄉,心系故鄉,平時也特別關注家鄉鎮江的發展和變化。在這些關注的內容中,鎮江的文旅事業也是他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每天,他都會通過《鎮江日報》《京江晚報》,今日鎮江、金山網、文化金山等電子媒體,關注鎮江新聞,關注鎮江文旅事業。“前幾天,媒體有赴外地推介鎮江旅游,外地游客組團來鎮江旅游等好消息,我看了,就很是喜歡。也有人在報上、在自媒體上討論怎樣讓外地客人在鎮江留下來,我看了,也想,大家一片為家鄉的拳拳之心,實在令人感佩。鎮江有許多獨特的旅游資源,歷史、文化、山水、美食等,都是我們發展文旅事業的拳頭素材。每次在媒體上讀到相關的文字和圖片,還有視頻,都為自己身為鎮江人感到驕傲,也會借用各種機會向外地朋友推介。”
宣傳名城《瘞鶴銘》
本次活動的熱心參與者、中國硬筆書協監事、鎮江市硬筆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成吉民告訴記者,圍繞宣傳名城鎮江《瘞鶴銘》,他先后撰寫并入圍了朗朗上口的“大字無過《瘞鶴銘》,鎮江焦山歡迎您”等6條宣傳語,其中參加網絡投票的92#宣傳語——“瘞鶴銘法書典范,寶墨亭有口皆碑”獲得了10.33萬的得票,無形之中宣傳了鎮江,宣傳了《瘞鶴銘》,可謂“潤物細無聲”。
成吉民介紹,在本次網絡投票過程中,不少網友多有提問,他都一一耐心回復。比如,有網友提問,宣傳語中為什么是“法書”而不是“書法”?“法書”系書法用語,又稱法帖,是學習書法可以作為楷模的范本,以及對古代名家墨跡的敬稱,或以此譽稱表達對書法作者的尊重之意。
還有網友提問,“寶墨亭”在何處?殊不知,焦山碑林源于北宋慶歷八年(1048)錢彥遠太守所建“寶墨亭”,亭中藏有唐代王奐之集王羲之字所刻經幢、宋刻《瘞鶴銘》殘石等四刻,明代才擴建為寶墨軒,因此,“寶墨亭”是焦山碑林的開端。
此外,宣傳語引用成語“有口皆碑”,既是對焦山碑林的贊譽,也是為了便于文旅宣傳,引起國內外游人對具有深厚文化底蘊、歷史文化名城—— 鎮江的無限向往,勾起更多文人墨客對“大字之祖”《瘞鶴銘》的觀摩欲望。
讓我們把時間暫時調回到4月6日21:12,群友“麻三斤”找到記者,發來兩條宣傳語,表示要積極參與一下。記者抱歉地告訴他,活動已經進入投票環節了。“麻三斤”說:沒關系,也是吃晚飯時,和孩子一起談論這個活動,孩子創作的。
主辦方得知此事后,一致決定在相關報道見報的時候,把這名七年級孩子的創作刊出一下,以資鼓勵——“劉宜寧:瘞鶴斷石凝千古,真書靈動納天工。”
春天萬象更新,孩子充滿活力,就像孫建平老師所說的那樣:又是一個春天到來了,愿全城接力,創意寫作活動月月有新意,季季都明媚。愿所有的鎮江好故事浸潤人的心田,撫慰人的心靈。
攝影:王呈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