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揚中吃河豚
□ 張偉清
河豚,又名氣泡魚,廣布沿海,主要在長江入海口。元人《輟耕錄》云“水之咸淡相交處產(chǎn)河豚。”初春到淡水產(chǎn)卵,再游回。明人《菽園雜記》說其“至春則溯江而上,蘇、常、江陰居江下流,故春初已盛出;真(今儀征)、潤(今鎮(zhèn)江)則在二月。”此時河豚最為鮮嫩,被譽“百魚之王”,與鰣魚、刀魚并稱“長江三鮮”。河豚有劇毒,生殖期毒性最大,素有拼死吃河豚之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在二墩港奶奶家看到,開春后長江河豚聚集,在江邊和港閘口扳魚的都能抓到不少,網(wǎng)獲的河豚成筐擺放,幾毛錢一斤。漁民介紹,揚中島,俗稱太平洲,所在揚子江氣候溫潤,江面寬闊,水流平緩,是河豚交配和產(chǎn)卵最佳目的地,大多數(shù)河豚到此就洄游大海。揚中河豚質(zhì)量高,從入海口一路逆流,歷盡艱險,一般身強體壯。清人《白下瑣言》“河豚魚,揚、鎮(zhèn)二郡大行,金陵間有之。”
我小時候經(jīng)常在河港釣到河豚,每次一出水面,立即充氣,撐起白腹肉刺,齜牙咧嘴,膨大如球,發(fā)出“咕咕”聲響,仿佛不服被逮,叫嚷“放我”。因為有毒,我們一般又扔回水中,它肚皮朝上漂浮,感覺沒有危險了,放氣翻身,鉆入水中。據(jù)資料,河豚受到驚嚇或遇到敵害時吸氣膨脹,并分泌毒素以自衛(wèi)。
河豚有四十多種,其中菊黃豚最為鮮美,因其上背與下腹處呈淡黃色,胸鰭有菊花狀橫長黑斑故名。其次為背部有暗色條紋的暗紋東方豚。我還曾吃過海水河豚,與淡水河豚相似,但肉質(zhì)粗糙,腹刺較硬。
吃河豚,關(guān)鍵是去毒。元人謝應芳詩“世言河鲀魚,大美有大毒。” 《言毒篇》《夢溪筆談》《本草綱目》等均言河豚“食之殺人”。元代賈銘《飲食須知》說河豚毒“無藥可解”。有人戲說:“世間天堂般美味的河豚,卻摻著地獄般的劇毒。”過去揚中幾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死。
我奶奶是燒河豚的高手。她告訴我,河豚毒素主要在性腺、肝臟、脾臟、眼睛、血液和魚子中,吃了會讓人神經(jīng)麻痹、呼吸困難,短的十幾分鐘,長的五六小時死亡。殺河豚,首先要對其“體檢”,凡有傷破之處,毒已擴散,絕對不能吃。其次是清洗,最難處理的是嵌在脊髓和肋骨間的內(nèi)臟,需將殺好的魚在水中浸泡3至4小時,其色變黑,用刀尖細心刮掉,再反復洗凈。
以前我們家燒河豚,奶奶總是叫我一個一個清點眼睛和子,否則高溫亦不能完全去毒。河豚子堪稱毒王,傳說吃了的人立刻脹腹而亡。賣河豚,一般雄雌1:1。春季,歷史上也是“春荒”,有人舍不得丟掉河豚子,但大多失手吃死。
奶奶強調(diào),所有殺、盛河豚的砧板、刀具和鍋盆器物,均會沾染魚毒,必須單獨存放,過后煮沸消毒。有的對吃過的碗筷,也一并消毒。剔除的所有毒物,必須深埋,最好覆蓋生石灰。我們村曾有人撿到河豚子,以為是普通魚子,吃后死亡。河豚內(nèi)臟毒死狗貓是常事。據(jù)資料,河豚毒無色無味,是自然界毒性最大的非蛋白類神經(jīng)毒素。
從前揚中有的人一邊打傘一邊燒河豚,目的是防止屋頂?shù)袈浜诨摇2淮騻愕模瑫蹓m掃灶。傳說黑灰與河豚會產(chǎn)生化學反應致毒。我估計,主要是擔心改變鮮味。燒河豚講究火候,時間不到,毒不能完全消除,但又不宜燒焦,燒焦的有毒。吃魚時,不能讓魚刺刺破口腔,傳說,容易中毒。
揚中人吃河豚多在清明節(jié)前,皮刺軟,節(jié)后變硬,不爽口。且一般不主動邀請客人吃。揚中還有個傳統(tǒng),河豚上桌后,主廚必須當眾先吃,大家再動筷。但有時也防不勝防,還會有人中招,多為受傷的河豚或未剔盡的內(nèi)臟所害。有的為向客人表達盛情,會以河豚相奉,但一般不勸吃河豚。此外,還有個傳說稱,一旦有嘴和手腳發(fā)麻、腹脹等中毒癥狀,要立即喝大糞,我猜測這么做主要是用來催吐,迅速把吃進去的河豚吐出來。
早年揚中常見的河豚吃法是紅燒或白汁,配特色農(nóng)作物秧草,秧草翠綠清淡,吸油解毒。現(xiàn)在也有用竹筍的。
河豚味美,被譽“揚子江中第一鮮”。即使湯汁也十分膠黏濃郁,有人用之泡飯或下面條,鮮美有加。更有夸張說法“一朝食得河豚肉,終生不念天下魚。”蘇東坡愛食,云“值得一死”,據(jù)說是拼死吃河豚的由來。清人王端履評價:“大約味似螃蟹,而鮮嫩過之”。我從小深切感受,村上只要一家燒河豚,整村都飄香。
河豚嘴彈滑馥郁,揚中有“刀魚鼻子河豚嘴”的俗語。但更多人喜歡白肋,入口滑似乳酪。宋人《云麓漫鈔》稱河豚肋為“西施乳”。肋是雄河豚的精巢。
一條魚攪活一江春水。揚中成島以來,風味與風險并存的河豚,吸引著眾多美食愛好者紛至沓來。上世紀80年代,我離開揚中,幾乎每年都陪朋友去揚中吃河豚。上世紀90年代,野生河豚日益減少,但揚中率先開始江水生態(tài)養(yǎng)殖河豚,已建成有名的河豚集散市場。近年禁捕,皆食養(yǎng)殖河豚,烹飪技法日益精湛,還開發(fā)了河豚刺身、餃子等系列菜品。河豚子和肝也成菜可餐。燒熟的河豚真空包裝,保留原香,既可帶離,又可網(wǎng)上銷售,加熱即食。一條小魚成就一個產(chǎn)業(yè)。
2013年,揚中建起河豚塔,走在揚中大橋上,遠遠可見其面朝大海,黃銅披身,金光燦爛,默默訴說著河豚的故事,并成為“中國河豚島”“中國河豚之鄉(xiāng)”的標識。2016年,“揚中河豚食俗”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春暖花開,揚中正在舉辦第十九屆河豚文化節(jié),這里又成為品嘗河豚的打卡熱地。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