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腳下的歌
文/石新民
機器的隆隆聲,汽車的轟鳴聲,火車的汽笛聲,還有工人們肩扛、手拉的勞動號子聲,匯編成音律豐富、熱情奔放的一首首勞動交響曲,時時回蕩在象山腳下的大地上。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一批批來自學校、農村、部隊的學生、農民、退伍軍人,滿懷激情,先后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揚子江畔,象山腳下,一個個穿上了嶄新的工作服,成為這片熱土上的勞動大軍。在“大力發展工業,振興地方經濟”的形勢下,鎮江焦化廠誕生了。剛建成的高高聳立的煙囪、一條條土公路、一個個蘆席棚、正在吊裝的一臺臺高大的罐塔管道,還有廠區里長著野草正待開發的大片荒地,便是工廠最初的景象。風華正茂的千百名工人,揮鍬挖土、搬運石塊、拖著小板車,你追我趕,滿頭大汗地奔跑在廠區各處。一個個年輕人,渾身像有使不完的勁,不知疲倦地在工地上、車間里、煤場上,緊張忙碌著。
道路旁的法桐樹上,一只只喜鵲歡快地叫個不停,似乎預示著有喜訊。果不其然, 1970年3月21日,我們迎來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時刻。這天下午,風和日麗,到處一派喜氣洋洋,我廠歷時兩年多的艱苦奮戰,第一座焦爐正式投產了,眼見著一車一車熱氣騰騰的焦炭堆滿了場地,廠區高音喇叭里激昂的樂曲,工人們的歡呼聲、掌聲,響徹廠區上空,全廠干部職工歡欣鼓舞。這一天,是我們工廠歷史上的里程碑。從此,沉睡了千百年的象山大地上,有了古城鎮江第一家大型地方國有焦化企業。
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人人鼓足干勁,全身心投入到工廠的基本建設和生產之中。2000多名勞動者,每日里,腳踏實地,出力流汗,有的在露天崗位操作大型設備;有的在挖溝填土,突擊施工;有的在搬運器材,安裝設備。短短幾年之中,一座又一座焦爐,相繼建成投產。不久,我廠的鐵路專用線、專用碼頭、煤氣外供管網等重要設施也先后建成使用。改革開放的強勁東風,吹遍了城鄉大地,在加快現代化建設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廠積極創新,首開先河,自主研發生產出了聞名全國的優質鑄造焦、煅燒石油焦等新產品,填補了國內行業的技術空白,大批產品開始走出國門,先后出口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鎮江焦”,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品牌產品和一張亮麗名片。同時,企業的產能在擴大,經濟效益大幅增長,工廠呈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良好勢頭。一個個科研成果、一項項重大技改項目的實施,無不凝聚著每一位勞動者的心血。
那是一個人人奉獻的時代。氣勢昂揚的歌曲,每天在廠區里唱響,傳遍每個角落。那豪邁的歌聲,激蕩心靈,鼓舞斗志,增強了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在社會主義勞動競賽中,我們比學趕幫,爭先創優,一個個干得熱火朝天。這支勞動大軍中的黨員、團員與眾多熱血青年,踴躍參加青年突擊隊,抗洪搶險,搶運設備,修堤筑壩等,哪里最危險,最需要,最困難,我們就毫不猶豫地奔向哪里;“知識就是力量”,我們參加文化補習班、成人自學考試和一場場專業技術培訓,夯實了文化基礎,豐富了知識,增強了自信和創新能力,開展了大量技術改造和革新;我們還參加工廠業余理論學習小組,學習哲學、歷史和時事政治,擴大了視野,提升了思想素質,學會用辯證法去認識問題。學習雷鋒、王進喜、焦裕祿等先進人物,思想深受教育;積極參加各項文化體育活動,陶冶了情操。多年來,在廠黨、團組織的關懷下,在工人師傅們的言傳身教下,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艱苦樸素和愛崗敬業的作風,成為有理想、有追求、講團結、講奉獻的新一代焦化工人。
那是一首永恒的勞動者之歌。幾十個春秋之中,分布在全廠十多個車間160多個生產崗位的勞動者們,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為企業做大做強和高質量發展,默默發光發熱。歷經長期的實踐鍛煉,一大批富有朝氣、各有專長、有擔當的優秀員工,成為了生產技術骨干。有的擔任了班組長,工段長和車間主任;有的選拔到管理處室和廠級領導崗位,成為工廠生產經營的中堅力量。每當年底,工廠俱樂部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一位位胸戴大紅花,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工作者、企業標兵,走上主席臺,手捧立功受獎證書,心情無比激動和振奮。
古老的象山,目睹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巨大變化,滔滔不絕的揚子江水,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數千名勞動者,用青春的汗水、力量與智慧,創造財富,用我們堅強有力的雙手,在工廠大地上書寫最為華麗的人生篇章。
五十年火熱的工廠生活中的一幕幕往事,恍如昨天,常在腦海中浮現。回顧往事,我深深體會到,只有付出艱辛的勞動,才會有勞動后的成功與喜悅;只有堅持進取創新,才會有人生的美好未來;只有堅定的思想追求和理想信念,才會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動力。在漫長的工廠勞動生涯中,我從一名十七歲的青年工人,歷經磨煉、發奮努力,成長為一名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和副總工程師,并成為有著堅定信仰的共產黨員。拼搏奮斗,青春的汗水,智慧與力量,成為勞動者之歌永恒的主旋律,那么的親切、悅耳、動人,那歌聲久久回響在象山腳下。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