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西來橋

文/劉干
仲春將盡,應邀參加了揚中市西來橋鎮鄉土美食文化旅游節。活動間隙,我游覽了西來橋鎮,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時光。
據鎮干部介紹,西來橋為300多年前長江泥沙沖積島,面積不足20平方公里,因地處鎮江、泰州、常州三市交會處的長江里,近年來它的旅游業日益興旺。
有人要問,為何叫西來橋呢?相傳很久以前,觀音菩薩去西方圣地拜見佛祖如來,沿江返回途中,江畔桃紅柳綠,佳卉娛目,勝景怡情。觀音行至此,情不自禁地在浪尖上滯足瞬間,悅賞美景,飄然離去。隨后在觀音停留處便涌出一片沙洲。水鄉人有把水中突起的陸地稱為“橋”的習俗,又因觀音是從西方拜佛而來,故名西來橋。
島上最早建橋是在清同治年間,初為木橋,歷經滄桑,于清光緒二十二年,在木橋原址上重建石板橋,地名橋名合二為一,名曰西來橋。2004年在舊址上再度改建石拱橋,橋長八米,橋寬三米,由花崗石鋪就橋面,兩邊由花崗石條塊鑲成欄桿,橋身聳出河岸近三米,兩頭拾級而上,呈現出靈動的古建筑之美。
西來橋人崇拜橋,是發自骨子里的。他們把房屋建在橋頭,橋與宅緊挨著,橋宅互相熏陶、浸透,意為留住生活的詩意,讓自己的心靈不再缺橋。
在西來橋,河趨于平淡,橋卻各有千秋。有鋼筋水泥橋、石拱橋、木板橋,大大小小200多座,每座橋都折射出水鄉悠遠的文化氣息和滄桑的歷史故事。它們用年輪、用時光托起了西來橋的昨天和今天。
穿過石橋向南,就是西來橋老街,街面青磚豎砌,店鋪林立,銅鎖木門“吱呀”開合間飄出生態大米的香甜,香椿餅、薺菜餃子的濃香,秧草粥的馥郁,麻油拌餛飩的美味,聽名字都充滿著春意,妙不可言。
走出老街,來到江邊,江闊水深,岸線順直,是個新建的現代化港口。眼前除了浩渺的江水,還有川流不息的巨輪、貨船。順著江堤向前走,坡上桃花、杏花、梨花、櫻花、紫玉蘭等撲面而來,還有垂柳、水杉、楓楊等,一眼望去,長長的江堤,萬木吐翠,草長鶯飛,更是勾得游人的心直往外飛。
為盤活鄉村旅游資源,近年來鎮政府引進社會資金,打造集研學、觀光、美食、住宿等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園,園內有漁業養殖場、瓜果采摘園、農耕文化體驗區、垂釣中心等,為游客在島期間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等便利,待客好必然會讓江島旅游業好上加好,每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成為揚中文旅新地標、游客旅游度假必到的打卡地。
過去,因交通閉塞,生產方式落后,全鎮只有一條狹窄的商業街,島民生活十分困難。如今,在領導干部的帶領下,加快了發展步伐,街道越建越寬,橋越建越多,脫去了舊裝,呈現新貌。整個島冬有竹筍,春有秧草蔞蒿,夏有河蚌魚蝦,秋有江蟹牛蛙,一年四季刀魚、鰣魚、河豚江鮮肥美。村民們致富增收,生活蒸蒸日上。文化廣場的綠地上,孩子奔跑,老人散步。
在江堤下,遇到46歲的村民劉茂林,他不僅靠養殖業增收致富,率先在村里建了別墅,還看準了鎮里舉辦“鄉土美食文化旅游節”吸引游客的契機,辦起了農家樂、休閑垂釣中心,每年又增加了近20萬元的收入。
離開西來橋時,橋頭兩排粉紅色桃花正在枝頭綻放,一股濃郁的芳香撲鼻而來。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