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老手藝:石匠

高資金家邊的石匠 任德發 攝
文/任德發
石匠技藝是中華民族的一項老手藝,它最遠可追溯到久遠的石器時代,那時先人們住山洞,用石器,可全都是石匠的活計。傳說中,石匠曾得到仙人的指引,領悟到了做人的真諦,只有好好努力,靠自己的雙手,才會獲得幸福的生活。
隨著社會發展,石匠逐漸分成了兩類,一類專攻玉石,打造玉器、翡翠,歷朝歷代以來稱之為玉石匠,從玉琮、玉璧,到皇家的傳國玉璽。從隨身的煙嘴、掛件,到生活中各種玉配件、飾件、五花八門的各種擺件,工藝品。小到戒指,大到皇宮內的大型玉石山、碩大的玉盆玉缸,無不體現出玉石工匠們高超的技藝。
另一類則完全服務于社會,滿足社會生活中的需要,打造各種石頭制品,統稱石匠。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宏偉的石材建筑和優美的石雕作品。從石房、石屋、石牌坊,到石磨、石碾、石桌杌,從小石橋到大石橋、水利石壩,從小石獅到巨獸辟邪、麒麟,從巍峨石塔到大型石窟、佛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用石料建筑打造的石雕塑群,諸如敦煌、云崗、龍門、麥積山……可謂驚世絕倫。眾多的古代石橋梁、石牌坊及地下王侯陵墓遍布全國,當你站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細看那殿前一排蟠龍石柱;當你在山西運城武廟內,觀賞那“氣肅千秋”“萬代瞻仰”的石雕牌坊時,那種精美絕倫的技藝,會讓你發出由衷的贊嘆。正是石匠先輩們,寫下了這部石匠技藝的輝煌歷史,它是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鎮江自古就是江南重鎮,地處交通要沖,商貿發達,山水環繞,是兵家必爭之地。人口流動、群居集結,造成了歷代眾多手工藝人云集于此。自然石匠也不例外,全市范圍內眾多的歷史遺存,反映出鎮江石匠藝人們的高超技藝。
首先,我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多處。比如西津渡古街上的過街石塔,石塔建于元朝時期,在石塔一側刻有“昭關”兩字,因此這座石塔也被稱為“昭關石塔”。昭關石塔由塔座、塔身、塔頸、塔頂等組成,其中塔座坐落于古街之上,塔側有洞窟,為觀音洞,人們過街穿塔而行,就是對佛和菩薩的一次朝拜。
城西伯先公園門前的一對石獅,據說是原北方五省會館的門前侍衛,生產巷南端東側墻體上表彰鴉片戰爭中堅貞不屈的一群民女的貞節牌坊,均為近代的作品。古老的一座貞節牌坊在城東壽邱街,是前朝時期作品。至于大市口的牌坊巷,那是從前以此地牌坊命名的,牌坊雖未存,街巷卻流傳至今。風車山上有個私人博物館,內中收集了不少千奇百怪的石雕作品。寺廟中的牌坊、石獸,數金山寺大門牌坊最古老,一對石獅表面的包漿最好最亮。北固山頂的祭江亭,是一座歷史悠久有故事的石涼亭,更古老的還有丹陽的“天地石刻園”,眾多的石雕石刻精品令人嘆為觀止。至于丹陽多處南朝皇帝的陵墓石刻,那更是我國石頭文化的寶貴遺存。
城市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石匠、玉雕匠。以往中華路、五條街等處有幾家石匠店,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揚中玉器加工企業相繼成立、發展,后來還有丹徒石料產業群體的形成。特別是這些年,歷史文物建筑的修整、修復,髙檔及紀念性建筑的建設,又使石匠行業充滿了新的活力。韋崗戰斗勝利紀念碑、烈士陵園的石刻群雕、南山風景區的牌坊、焦山大門的石刻群、學府路上的桓王亭、京口閘石浮橋的重建、寶華山隆昌寺前的寶塔、佛像、丹陽城市中心的巨型辟邪……它們都點綴著城市,傳承著文明。
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機械工具開始介入石材的開采和加工,高水平的石雕技師正在趨向老年化、高齡化,并在逐漸減少,他們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石雕的原生態技法終究后繼乏人。
高資金家邊可算是我市石頭加工基地,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發展。世居此地的金應喜,出生在石匠世家,自幼受祖輩、父輩的熏陶,心靈感悟,深愛石匠技藝。二十多年前,他拋棄了原先的運輸業,接過了父親手中的鋼釬、鐵錘。現在他雖已年過花甲,但技藝卻爐火純青,他希望能把這門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