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氏源流及繁衍考略

上蒯村牌

下蒯村牌

盧政(左)采訪蒯梅松老人

《云陽蒯氏宗譜》

幸存的宗祠抱鼓石之一 圖:盧政 提供
文/盧政
當今丹陽眾多姓氏中,蒯姓稱得上是個特色姓氏。當你到丹陽東鄉,尤其是前艾廟一帶,動不動就會遇上蒯姓人士。另外在荊林、訪仙、珥陵、丹陽城區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姓蒯。截至2017年6月1日,丹陽巿在籍蒯氏族人有1008人。
蒯,是一個古老而稀罕的姓氏??计湓搭^,主要源于姬姓。據《風俗通》記載,春秋時有晉大夫姬得,能征善戰,作戰有功,被晉文公封在蒯邑(今河南洛陽蒯鄉),因此被稱為“蒯得”,子孫即以蒯為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
《三國志》中的荊州謀士蒯越,字異度,為人深中足智,魁杰而有雄姿,為劉表平定江夏立下大功。曹操平定荊州后,授他為光祿勛。正是這個蒯越的37世孫,在元末時遷居丹陽,從此丹陽有了蒯姓。
丹陽蒯氏由來
丹陽何時有蒯氏的呢?丹陽蒯氏第一人又是誰呢?
這從前艾廟上蒯村幸存的一套家譜中可以探明。丹陽蒯氏奉春秋時的蒯得為始祖,是為外紀第1世。蒯得為晉國大夫,世居襄陽。傳至32世,出了東漢名士蒯越,他與兄蒯良一起輔助劉表,平定江夏,雄踞荊州。蒯越向下傳7代,到南唐出了蒯亮,官海州錄事參軍,是為第39世;蒯亮向下傳14代,出了蒯鰲,世居宣城,宋太平興國進士,官殿中侍御使,是為53世;蒯鰲的長孫叫蒯化,遷建平縣,是為55世;蒯化有兩個孫子,長孫叫蒯憙,宦居句容東鄉新篁村,是為57世。
蒯憙,字漢景,宣和五年舉人,任安撫同知,后升金陵太守。宋高宗南渡時,憙公無意北還,辭官隱居于句容東鄉新篁村,成了句容始遷祖。蒯憙下傳8代,出了蒯璇,任遼陽學正,是為第65世;蒯璇下傳3代,有曾孫蒯君恩,先從句容遷毗陵,再從毗陵遷云陽前艾廟定居,成了丹陽蒯氏始祖,是為蒯得第68世孫,也是丹陽蒯氏第1世。
蒯君恩何許人也,緣何遷來丹陽呢?
家譜載:蒯君恩,字錫侯,生于元朝至大元年(1308)七月,卒于洪武廿七年(1394)三月,是元末明初人。元朝后期,金陵句容一帶動蕩不安,為避戰火,蒯君恩帶著家小到武進小柏家橋暫住。一次他到丹陽前艾訪故友李君,見此地前有九曲河環繞,后有經山諸峰屏峙,泉甘土肥,民淳俗美,又聞梁武帝故里塘頭村就在附近,是帝王之鄉,輒留戀不忍去,舉家遷此,筑室墾田世居。此后,逐漸形成了一個村落,這就是上蒯村。后來人多外遷,又形成了下蒯村,枝繁葉茂,最終形成了當今丹陽蒯氏族群陣容。
蒯氏繁衍遷徙
蒯君恩來到前艾廟后,丹陽有了蒯氏,但前幾代香火并不興旺,到了第8代也僅有3男,第9代廷字輩僅有5男,但到了第10代文字輩,一下子增至15男,到13代啟字輩,已有65男,至此,蒯氏可謂人丁興旺。
第10世中有個文達公,字君生,生于嘉靖廿五年(1546),是個能人,譜中稱他:“此一鄉之善士也!”文達公有4子,長子有慶,見村子人丁漸多,萌生外居之念,經過觀察,上蒯村南里許有個叫“官舍”的地方,本是丹陽到孟河古驛道上的一個驛站,那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宜居宜耕,他就帶著家小到此筑屋而居,家產都留給了3個弟弟。這一遷居,形成了下蒯村,有慶公成了下蒯始遷祖。
有慶公長子學仁公,字士明。生于萬歷三十五年(1607)。當年父親到官舍創業時,他毫無難色從之。初受父親遺田僅數畝,但經過努力打拼,沒多少年竟然置田數頃,筑室數十間。他性不吝嗇,鄉里誰家有急,輒解囊相助??滴跄觊g,鄉親推舉他為鄉約,知縣朱丕承贈匾褒獎,額云:“善著一鄉”。另外他倡建宗祠,纂修家譜,出力不少,得到族人的盛贊。
第13世中有個啟昌公。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約在康熙末期從上蒯遷至社上村居住,此地即現在的荊林下社村。啟昌配朱氏,生3子,從此香火綿延,形成了社上支。第14世中有個肇初公。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約在雍乾年間從上蒯遷至珥陵草鞋莊定居。肇初配倪氏,僅生1子,名為應基,但應基長大婚配后生4子,香火漸旺,最后形成草鞋莊支。
第17世中有個道章公,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約在乾嘉年間從下蒯遷至訪仙橋定居。道章公配邱氏,生4子,以四條線向下繁衍生息,故而訪仙蒯氏至今也很興盛。第18世中有個廣承公,生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約在乾嘉年間從上蒯遷至胡橋孔家村定居。廣承公配劉氏,生有6子,以六條線向下繁衍生息,故而孔家蒯氏至今也很興盛。
除以上遷徙他村形成分支外,還有一些遷外地者,如:第18世廣產公從下蒯遷邦志沙;第18世廣高公從下蒯遷如皋縣東鄉雙甸鎮;第18世廣倫公從上蒯遷江北四登子大王廟;第18世廣壽公從上蒯遷南京龍都瓦觀莊;第19世宇明公從訪仙出繼孟河顧家村。
丹陽蒯氏宗譜
在前艾上蒯村還保存有一套完整的宗譜,名為純雅堂《云陽蒯氏宗譜》,12卷12冊,民國十年(1921)刊印?,F由蒯梅松老人保存。這是第七修譜,主修為蒯廣明(18世)。
這套譜自問世后歷經民國紛亂,文革劫難,至今已100多年,得以完整保存下來,實為丹陽蒯氏全族之幸事,極其珍貴。許多外省市蒯氏也聞名前來對譜,借鑒源流資料回去修譜。
卷之一內容為:歷次修譜序;家譜要旨;凡例;祠規;歷代諸公略;諸公傳、序、贊;祠堂地志;家乘字號。卷之二內容為:諸公傳序、贊;跋。卷之三內容為:外紀世系圖;外紀世表。卷之四內容為:內紀世系圖;世表引;內紀世表1世至13世。卷之五至卷之十二內容為:內紀世表14世至23世。譜首有總目錄,每卷開首又設分目錄,便于瀏覽閱讀。
從雍正元年(1723)首修,到民國十年(1921)七修,平均間隔年數為33年,符合修譜規則。然而從1921年第7次修譜到現在,已100余年,已缺失3屆了。喜聞近年來族內才俊蒯家亮承擔續修重任,譜已修成,2022年初舉辦了頒譜慶典。
《云陽蒯氏宗譜》一大亮點是家規家訓,載在卷一《祠規》條下,共十三個條目,每條下都有精練的文字闡述,雖然是古代提出來的教化條例,可本義是要人守本分,做善良之人。其中的重孝道、講禮數、敬重父母、愛護子女、尊重師長、友善親朋、謹慎交游、勤儉節約、嚴戒賭博等,在今天也具正能量,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的道德風范。
丹陽蒯氏宗祠
丹陽蒯氏宗祠在上蒯村。明成化與嘉靖時的第7世衡公倡修。最終在學仁、學榮、學道這一輩(12世)手上真正建成,此時已到了明萬歷年間。從倡修到建成凝聚了六代人的辛勤努力。
最初的蒯氏宗祠也不奢華,僅2進6間。到了清嘉慶十一年(1806)秋,族長召集分長合議,決定不惜重金,擴建祠堂。于是,族人齊心協力,擴大基地,“橫改三、間改五,前橫移前數丈作門梢。”嘉慶二十二年(1817),又建中庭中間,規模初就。后歷經多次修繕,日臻完善。到民國時,蒯氏宗祠已是丹陽東鄉一座頗有名氣的祠堂,以豪華氣派著稱。
根據族內老人們回憶,祠堂坐東朝西,3進15間。青磚黛瓦,木架結構。大門前有一八字形照壁墻,正中有一巨大的磚雕“福”字,兩側配有磚雕楹聯,云“襄陽世澤、鼎祖光宗”。第一進為大廳,中間有“蒯氏宗祠”堂匾。這里是族人辦事議事之所;第二進為中廳,雕梁畫棟,金碧輝煌。中間有一張很長的香幾,用整塊實木制成,厚重敦實。香幾上方高懸金匾,上書“純雅堂”三字。香幾后是屏門,通過天井就到后廳,里面供奉祖宗牌位,森嚴肅穆。前天井左右各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樹。據說在民國時,出了丹陽新北門東行,老遠就可看見這兩株梧桐。后天井兩側建有花壇,內植牡丹、芍藥、天竺、桂花等名貴花木。祠堂柱梁粗大,用料考究。門額上都有磚雕,屋內地面用羅磚鋪就,室外天井地面用板石鋪就。
1958年為建蒯家大隊部以及蠶房,將祠堂全部拆除,在原址內重建平房使用。2017年,村民們在舊址上建成了健身廣場,這個有著近五百年歷史的老祠堂徹底消失,僅有一對抱鼓石幸存至今。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