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兩才子鎮江留詩文

唐荊川(唐順之)文集

徐渭畫像 圖:金力 提供
文/金力
在明代,兩位赫赫有名的才子唐順之、徐渭,他們因為志趣相投、文風相近是一對忘年交,他們都曾經來過鎮江留下詩文,唐順之寫過記敘散文《鎮江丹徒縣洲田碑記》,徐渭則寫過詩歌《鎮江》。兩位才子所寫詩文的背景如何?他們到底與鎮江有著怎樣的淵源?
唐順之比徐渭年長十幾歲,他們都是博學多才,史料有載:唐順之(1507-1560年)號荊川,常州人,為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徐渭(1521-1593年),浙江紹興人,為明代文學家、書畫家、戲曲家、軍事家。
兩位名副其實的才子,少時均聰慧努力,但科考運氣卻不同。唐順之出生在名門官宦之家,其祖父、父親都是進士出身,唐順之酷愛讀書,23歲那年(嘉靖八年)參加了每三年在京城舉辦一次的會試,榮登第一,從此唐順之便步入仕途。而徐渭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生性豪放,自由自在”,對于古板八股文不感興趣,這導致了他科舉考試一直失敗,等到了四十歲還沒有考中舉人。雖然科考失敗,徐渭的才華終得顯露,受到了時任總督南軍務胡宗憲的提攜,也踏上了仕途。
兩位才子供職于朝廷,但仕途都不順暢。唐順之在嘉靖八年(1529)科考成績優異,曾得到擔任主考官的大學士(宰相)張璁的賞識,欲提拔唐順之到翰林院為官,可初入仕途的讀書人唐順之,婉言謝絕了張璁的知遇與栽培,直到1533年,唐順之終被調入翰林院任編修,但還是因與張璁性格不投,便以生病為由,請假回家。張璁一怒之下準其還鄉。直到1539年才讓他復職。而徐渭的仕途更為短暫,1558年他入職總督胡宗憲幕僚,但因受嚴嵩父子案的牽連,1565年胡宗憲含冤在獄中自殺身亡。失去了靠山后,徐渭精神一蹶不振,更是懷疑妻子出軌,最終在精神失常時,殺死了妻子,被捕入獄。徐渭在監獄中,度過了很多個年頭,出獄的時候已經53歲了。
兩位才子仕途雖然坎坷,但沒有喪失他們淵博的學識和才華。唐順之除對天文、地理、數學、歷法、兵法及樂律頗有研究外,更是明中葉重要散文家,徐渭也是詩歌、散文、書畫俱佳。1542年唐順之在翰林院編修任上,受鎮江知府林華之邀寫了《鎮江丹徒縣洲田碑記》。有關這段歷史,史料有載:林華1542年被授鎮江知府,時任丹徒令為茅坤。當時丹徒沿江多有蘆洲,也就是灘涂。蘆洲隨著江水時沒時漲,因此沒有納入版籍,而被人據為私有。每當江中有蘆洲形成,有權勢的人家必爭奪據為己有,竟發生多起命案。林華到任后,經過請示巡撫、巡按,將蘆洲皆充公產,“收其租,抵府縣班坊之費”。這一困擾丹徒沿江水域多年的問題,終于迎刃而解。為了使這一制度能一直執行下去,林華專門請京官唐順之寫文記事,并在水邊鑿石以記。因有了這篇一千二百字的精彩記敘散文《鎮江丹徒縣洲田碑記》,歷史上的“蘆洲之事”才能夠完整地在今天再現,而其“詞雅文練,敘事生動”的文筆,至今仍然是古文學習的范文。
唐順之寫詩作文,主張取法唐宋,直抒胸臆,不落俗套。正是這點與同時代徐渭的文學見解相似、文風相近,所以徐渭晚年在《畸譜》中將唐順之列入“師類”和“紀知”。史料有載,1552年夏,賦閑在家的唐順之在紹興邀請徐渭見面,兩人一起談論詩文、興致高漲,后徐渭一直送唐順之到柯亭,才依依不舍地道別。為此徐渭寫有《壬子武進唐先生過會稽,論文舟中,復偕諸公送至柯亭而別,賦此》一詩。徐渭出獄后遠離官場,多以游山玩水來消遣,他曾在茅山逗留會文友。1575年徐渭乘船由杭州到京畿之地時,經鎮江到南京途中寫下《鎮江》:“落日掛城角,孤蓬憩水窗。草長交浦斷,潮大入河降。筍蔌辭鄉飯,櫻桃過鎮江。吳船夫婦唱,十曲九成雙。”小詩雖不及唐順之散文洋洋灑灑,但依然能看出徐渭清新淡雅,生動流暢的文風。
唐順之還曾為時任刑部郎中,丹徒開沙(江心洲)人的唐侃寫過墓志銘。據載,唐侃為舉人,明代詩文家,1545年,時年59歲不幸離世,后葬于圌山,唐順之出于友情為其撰寫墓志銘。而徐渭留給后世最有影響的還是書畫,遺憾未能發現與鎮江有關聯的作品。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