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粥

文/徐志俊
暑天難耐,來碗涼涼的大麥粥,再配上點咸甜可口的蘿卜干,是很多人的最愛。
小時候的暑假,總會去丹陽親戚家住上幾天。大麥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美食。
大麥粥,顧名思義即大麥磨粉之后熬成的粥。熬大麥粥時,一般先熬一鍋稍稀一點的白粥,待粥快好時,再加入調制好的大麥粉進行攪拌,燒開即可。為了使其口感滑爽、可口,在調制大麥粉時,百姓們會放入適量的食用堿。大麥粥的制作難點就在于調大麥粉上。大麥粉并非越多越好,多了,粥則太稠,從而失去了滑爽的口感;少了,粥又太稀,清湯寡水,失去了大麥粥的特有風味。另外堿的多少也直接影響大麥粥的品質——堿太少,大麥粥不滑爽;堿太多,大麥粥就變成了紅色,口感掉價。所以,初學者是很難掌握其火候的。
比較成功的大麥粥應該是不稀不稠,顏色黃澄澄的,開鍋時,有股清香撲鼻。特別是炎熱的夏天,冷上一碗大麥粥,喝上一口,順滑冰涼,從嘴巴到食道,再到胃,頓覺一陣舒爽。是解暑降溫的理想食材。年長一點的以粥代飯,年輕一點的,嫌大麥粥不扛餓,他們喜歡在粥里放上幾個米粉團子,或者面疙瘩之類的食材。所以大麥粥也是老少皆宜的大眾美食。
大麥粥不但可口、好喝,它還具有一定的醫用價值。大麥經加工后有消渴除熱毒、益氣、滋補虛勞,使血脈強壯,充實五臟,助消化的功效。
《梁書·武帝記》中記載:后來成為梁武帝的蕭衍(丹陽人),在荊州任職隨郡王府咨議參軍時,忽聞父親病重,星夜疾馳往丹陽趕,一路上不眠不食,到家時已變得瘦骨嶙峋,形如枯木,家人都難已認出。可終究還是未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蕭衍悲痛欲絕,口吐鮮血,大病一場。生命垂危,從此米粒不進,臥床不起。每日只能用大麥粥來調養身體,經過數月調理,竟然治好了這場大病。從此大麥粥便在丹陽一代流傳開來。這大概是關于大麥粥最早的文字記載了。
在舊時,大麥粥還是百姓們救命的主食之一。聽丹陽的親戚說,在舊社會,家里姊妹眾多。幾碗清水,放鍋里燒開,然后只要放上幾勺調好的大麥粉調勻、燒開,這樣清水就變成了幾碗大麥粥。
現在,大麥粥已成了丹陽飲食文化的一張名片。它承載著丹陽人無盡的鄉愁。每當喝起它,就會不知不覺地勾起對往昔歲月的回憶。
近些年來,大麥粥已被確定為了丹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將作為一種飲食文化被永遠地傳承下去。
前些時,到丹陽親戚家做客,親戚又開始熬起了大麥粥。親戚說,現在的大麥粥,再也不是救命的主食了,它已經變成老百姓大魚大肉吃多了之后,消食的一種美食。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