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蕭穎士“授業”于“朱方舊里”
□ 喬長富
對于教師,唐代韓愈《進學解》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是依靠他來傳授圣賢之道和學業,解答困惑的)。鎮江古代也曾有過不止一位知名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唐代蕭穎士(約709-760年)就是其中與潤州(古稱朱方,唐代治地京口,今鎮江)關系密切的一位。
蕭穎士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舊唐書》“文苑傳”和《新唐書》“文藝傳”都載有他的傳記。《新唐書》記載說:“(蕭穎士)奉使括遺書趙衛間,淹久不報。為有司劾免,留客濮陽,于是,尹徵、王恒、盧士式、賈邕、趙匡、柳并等,皆執弟子禮,以次授業,號蕭夫子。”(意為:蕭穎士奉使到趙州、衛州一帶搜尋流落于地方的書籍。他長期逗留在外,不回朝廷交差,因此被負責機構彈劾罷官,停留并客居在濮陽。在當地,尹徵等人都拜他為老師。蕭穎士依照先后次序,給他們傳授學業。當時人都稱他為蕭夫子。)《舊唐書》記載說:“是時,外夷亦知穎士之名。新羅(今朝鮮)使入朝,言國人愿得蕭夫子為師。”(當時國外人也知道蕭穎士的名聲,新羅國使者到唐朝朝見皇帝,說新羅人希望聘請蕭穎士到新羅當老師。)由此可見蕭穎士在當時教育界的成就和名氣。
蕭穎士這樣一位歷史名人,無論從他個人的經歷,還是從他的家世看,他都是與潤州有著重要的聯系。從個人的經歷說,他本人不但到過潤州,而且還曾在京口教授學生,經過他的教導,京口的劉太真、柳并都同時考中進士。對于此事,他在所作《江有歸舟三章》序言中說:“吾嘗謂門弟子有尹徵之學,劉太真之文,首其選焉。今茲春連茹甲乙。……而太真元昆,前已甲科。……夏五月,回棹京洛,言歸江表。上京餞別,庭闈望歸。從古以來,未之聞也。余羈宦此都,色斯云舉。彼吳之都,曾是昔游。……南徐北固,朱方舊里。昔與太真初會于茲。余之門人有柳并者,亦嘗覲其地,其請益也,必始此焉。……緬彼江陰,京阜是從。言念二子,從予于此。爾云過之,其可忘諸!”(意為:我曾說,我的子弟中有尹徵的學問,劉太真的文章,是最好的。今年春天,二人一同考中進士。……而劉太真的兄長劉太沖去年進士及第。……今年五月,劉太真將從長安乘船回歸京口。人們在首都送別他,他家中的親人也盼望他回歸京口。自古以來,從未聽說兄弟接連中舉之事。我留在長安做官,非常高興。那個京口地區,曾是我到過的地方。……南徐州的北固山,是朱方舊地。從前我曾與劉太真在那里初次會面。我的學生柳并也曾到過那里,他開始向我求教,一定也是在那里。……回想長江南岸,京地是我到過的地方,回想當初這兩位弟子在那里拜我為師,你說是經過那里,我怎么會忘掉那里呢?)
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從文中說尹徵、劉太真“今茲春連茹甲乙”,而尹、柳二人同時于天寶十三載(754年)進士及第看,文章當是作于天寶十三載。文中字里行間流露出蕭穎士對途經京口,教授學生那段生活的深切懷念。至于蕭穎士此次在京口執教的時間,從蕭穎士所作《白鷴賦序》自稱“天寶辛亥歲,予漂泊江介,流宕逾時”看,當是在“天寶辛亥歲”即天寶十載左右。再從他在京口教授劉太真、柳并看,具體時間當不會只有幾天,至少當會有幾個月。由此事可見蕭穎士在個人經歷方面與京口的重要聯系。
不但如此,從蕭穎士的家世看,他也是一位與潤州有著重要聯系的歷史名人。之所以如此說,據《新唐書》“蕭穎士傳”記載,他是“梁鄱陽王恢七世孫”。而據《南史》“蕭恢傳”,蕭恢是梁“太祖”即梁文帝之子、梁武帝蕭衍之孫。蕭衍的籍貫,《梁書》和《南史》“武帝紀”都說是南蘭陵中都里人。據《宋書》“地理志”,南蘭陵在南朝是屬于治地在京口的南徐州。又據《辭海》所釋,南蘭陵治所在蘭陵。蘭陵在隋朝時并入曲阿縣(今丹陽)。由此看來,南蘭陵在唐代是屬于治地在京口的潤州(即使如有些記載所說,南蘭陵在唐代是屬于常州,但常州在唐代也屬于治地在京口的浙江西道)。由此看來,蕭穎士從他的家世說,他也是一位與潤州有著重要聯系的歷史名人。因此,他在《江有歸舟》序言中說“南徐北固,朱方舊里”,在一定程度上也隱含著蕭穎士本人在家世方面與潤州之間的歷史淵源。總之,無論從本人經歷,還是從家世方面說,蕭穎士都是唐代與京口有著重要聯系的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今天,當我們在探討和總結鎮江古代歷史文化之時,自然也不能忽視這樣一位歷史名人。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