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古井反映鎮江市井文化

鎮江地區出土的鐵制吊桶鉤

鎮江地區出土的陶制汲水器

井神像
□ 張劍 馬彥如
自古以來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人氣在哪,市場就在哪。市井這一名詞,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早期的市井特指商品交易和買賣交易的場所?!豆茏?middot;小匡》曰:“處商必就市井。”唐人尹知章作注解釋道,“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市井的味道充滿了人間煙火的氣息。居住在傳統市井空間中的市民,其生產活動、生活方式及行為習俗等特征文化,經過長期發展,逐步形成一種極具濃郁生活氣息的傳統文化,即市井文化。
自北宋起,嚴格的坊市制度被取消,城市中的商業區不再被禁閉于特定的范圍之內,突破了空間、時間和管理方面的限制,沒有坊墻、宵禁限制的城市為市民提供了更多娛樂和買賣交易的場所。勾欄瓦肆、商業市場,這些場所的出現使北宋市民的娛樂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加之行業種類的劇增,導致市井的構成發生巨大變革,市井也由早期的封閉區域轉為了開放地帶。
宋代是一個物質和精神文化空前發展的歷史時期,城市的蓬勃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興盛、人口數量的劇增、理學思潮的建立、娛樂活動的豐富、廣告文化的發達等都成為宋朝市井文化的特色。
鎮江大市在唐代即是城市繁華的中心,宋代又有了新的建設與發展。關于大市的“井”,志書文獻的記載和考古文物的發現,交相輝映,讓我們得以領略兩宋時期大市古井的風采。
古代,市與井密切相關,“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賣,因成市,故云市井”。而在商業繁華的大市,飲水、用水也是士民、商賈所必需。
鎮江大市一帶,宋井甚多。1994年8月,在大市口供銷大樓工地南區,發現一口古井,出土文物 500余件,在我國古井考古中實屬罕見。此井始筑于宋代,為弧形子母榫磚圍砌而成,口徑約0.8米,深有10米余。井內的文化堆積厚達9米,絕大部分屬遺落物,日積月累,盡管長期未加淘理,但因陶瓷器物間隙起天然過濾作用,故其使用年代歷北宋、南宋、元、明幾代共六七百年而不衰,可稱為奇跡。
井內出土的宋代文物,主要有汲水器、瓷器及雜件等三大類。該井所出的宋代汲水器可謂豐富,共有200多件,以汲水陶罐為大宗,亦見木制吊桶。陶罐形式多樣,有大有小,有雙系、四系和無系,有小口突肩失底式、翻唇短頸長腹式、高身短流執壺式,敞口折肩直腹式等,堪稱集宋代汲水器之大全。
同時出土的還有數以百計的腹形磚墜和鐵水鉤。磚墜通常系在汲水罐的頸部,打水時可使罐自動傾斜,便于井水入罐。有趣的是若干打撈工具也相繼沉落井內,數量眾多的鐵水鉤可能即是用于打撈失手沉落井底汲水罐的必用之物。
井內出土的瓷器多為生活實用器皿,如碗、碟、盤、壺、茶盞等,大多完整,它們可能是廚婦洗濯時失落的,也可能是頑童調皮所致。其中有各式名窯產品,如景德鎮的影青、定窯的白瓷、吉州窯的彩繪、建窯的兔毫、龍泉窯的梅子青等,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此外,還有金代的雙魚紋銅鏡、魚紋長方形石硯、婦女的銅發簪等。
尤為可貴的是,此井井壁下部有兩個位置相對的磚砌壁龕,兩尊陶塑坐像分置于兩個壁龕之中,無釉紫胎,分別高19.5厘米和20.5厘米。寬袖,長袍,右衽,腰束帶,端坐于涌泉狀的座上,眉眼彎曲,笑容滿面。一像披發,左臂抬起,右臂下垂,手伏膝部,右足平伸,左足彎曲于右足內。一像頭頂束發成雙角,余發下披,雙臂抬起(手缺),足蹬靴。學者們認為,此二塑像當為井神,是水神的一種,正如唐人皮日休詩云:“下有水君府,貝闕光比櫛”。在我國水井考古發現中,筑井人在井底設龕供神,極為難得,水井雖小,卻以其特殊的方式保存了大量生活文物,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潤州城內市井文化的一角。
城市文化延續至今,在鎮江老城區,人們依然能感受到傳承千年的市井生活。位于市中心的名井紫金泉,也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之一,《嘉定鎮江志》載“紫金山,正當市心,四旁民居。舊來猶隱隱見山腳,今不復存。而其泉固在,即嚴氏家井,形制甚古。”該井流傳保存至今,在大市口城市廣場旁已妥為保護,且立碑為志。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