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鎮江光復記
□ 雷曉明 朱來順
1911年10月,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爆發。在席卷全國的轟轟烈烈的推翻清王朝封建帝制的革命浪潮中,鎮江軍民在革命志士林述慶、李竟成等的精心策劃和組織指揮下,兵不血刃,未放一槍一炮,于當年11月8日成功的光復了鎮江城。這在江蘇各城市當屬首例,此舉,在辛亥革命史上書寫了濃重一筆。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黨人首舉義旗,在武昌城舉行起義,占領了武漢三鎮,隨后宣告湖北獨立。武昌起義的勝利,猶如平地驚雷,震撼全國,各地革命黨人奮起響應,革命的烈火在中華大地迅速熊熊燃燒。緊接著,湖南、陜西、江西及山西、云南等省先后起義,宣布獨立。全國性的反清排滿的革命洪流,如江海奔騰,勢不可擋。
鎮江地處軍事要沖,兵家必爭之地。清政府為加強鎮江防務,特將山西太原擔任守尉的載穆調任鎮江副都統,統領駐鎮旗兵。這時的鎮江與武昌一樣,在駐鎮清軍中涌動著一股反清潮流。駐防鎮江的新軍三十五標和三十六標早已有革命黨從事秘密活動。其鎮江新軍中的革命領頭人為時任三十六標一營管帶(營長)的林述慶。林述慶(1881-1913),字頌亭,福建閩縣人,自幼聰慧好學,21歲入福建武備學堂學習。其間,他接受了大量新思想,對腐敗的清政府深惡痛絕,萌發反清思想。24歲時被調至新軍第九鎮(師)三十三標(團)任三營管帶(營長),當時的三十三標標統(團長))為著名的革命黨人趙聲,受其影響,林述慶積極參加秘密革命活動,25歲加入同盟會。28歲,任三十六標一營管帶。武昌起義爆發后,他以極大的熱情宣傳革命思想,在軍隊中發展革命力量,取得成效,受到兩標五個營的3000余官兵支持,響應起義。
在此期間,林述慶與同盟會會員許崇灝、劉成等人積極籌劃鎮江的起義工作。其時,敵我雙方力量與裝備相差懸殊。駐防鎮江的清軍旗營與各綠營(清常備軍)及防營(清地方軍隊)共有萬人之多,其中有駐防旗兵4個營,炮兵1個營1500余人,馬匹300余,并擁有山炮、機關炮等9尊。此外,還駐有水師營與新水師營及由南京調來的湘軍巡防營,起義軍處于敵強我弱態勢。自武昌起義開始后,鎮江清軍駐防旗兵已對新軍有所防范,將大炮架在城墻之上,炮口正對新軍營地,發現異常,即刻開炮攻擊新軍。形勢危急之下,足智多謀的林述慶通過各種社會關系,在鎮江工、商、政、學、軍中積極活動,展開分化瓦解。在短時內,便掌握了警察隊伍,爭取到焦山和圌山、都天廟等炮臺及兩艘兵艦參加即將舉行的起義。同時,他還策動了巡防營第五營、瓜洲水師營、新水師營及湘軍巡防營的兩個營一起起義,至此,起義力量迅速壯大。
在此緊要關頭,10月28日上海同盟會總部派遣李竟成(鎮江人)抵達鎮江,加強起義的領導。李與林曾同為戰友和同事,李在南京新軍三十三標當排長時,與時任該標三營管帶的林述慶同在趙聲領導下,從事秘密活動,兩人同時加入同盟會。當日,他們在城外盆湯巷三益客棧會面,兩人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態勢,認為清軍旗兵雖數量與裝備占有一定優勢,但革命形勢已波及全國,旗營及鎮江府署此時人心渙散,無心應戰,戰斗力已不堪一擊,武裝起義條件已成熟,如能不費一槍一彈,不喪一人,以保全城百姓生命財產不受戰火毀損而可光復鎮江,當為上策,兩人對力爭和平光復鎮江達成一致共識。并商定由當地名流楊邦彥等出面,前去清朝常鎮道臺林景賢和京口駐防旗兵副都統載穆說降,并動用社會各方力量,施加壓力與影響,迫其投降。
時至11月6日,遵照林、李兩人的指示,楊邦彥召集鎮江地方各界人士代表200余人,以“保全人民生命財產為請”,在市自治公所召開鎮江士紳代表大會,“籌議安定旗漢之策”,并邀載穆、林景賢參加。此次會議甚為及時,乃是決定鎮江和平光復的至關重要的會議,實則也是一個說降的會議。會上,各界人士代表力陳利害,一致表態,希望載穆能避免流血,實現和平交接。常鎮道臺林景賢在眾人士的勸說下,當即表示接受勸降,而載穆畢竟為滿族人,又為皇室宗親,雖有猶豫,但心中已知,大勢所趨,無力再作抵抗。
當晚,參加起義的各部領導人在三益客棧舉行會議,推舉林述慶為軍政府都督兼起義軍總指揮,李竟成為都督府參謀長,并確定11月7日正式舉事。林述慶在會上宣布,革命機關于11月7日上午即行從三益客棧遷至京峴山大本營。會后即將三十五標和三十六標起義的兵力連夜集中至京峴山,并將大炮拉至山上,炮口對準清軍旗營,隨時聽候命令。7日上午,革命黨人高騫隨身攜帶銀圓五百、白布一匹、白旗四面及軍政府委任狀四份,奉命前往象山炮臺,越過警戒,只身來到事前約定的一間茅屋,與炮臺炮目王以忠等會面,當場面交王一份委任狀,并將白布撕成布條,用以分發炮臺官兵纏于左臂,作為起義標識,并設計由王以忠將反對起義的炮臺臺長予以誘捕,押至京峴山大本營。就此,包括焦山、象山、都天廟、圌山等各炮臺均已被起義新軍所控制,各炮臺奉命將炮口轉向鎮江城清軍旗營。
此時,革命起義軍已作好“和與戰”的兩手準備。最為驚心動魄的當是11月7日下午至8日上午的一晝夜。7日下午四時,參加起義的新軍三十五標、三十六標3000余官兵全部集中于京峴山廣場,山上旗幟飄揚,山下人聲鼎沸,起義軍聲勢浩大,群情高昂。李竟成走上高坡,向全體起義軍發表了演講和動員。隨后,林述慶宣布,鎮江軍政府即告成立,并宣布了五項紀律,隨即,任命了各攻城部隊的領導人,詳細分配了各部隊的戰斗任務。這時,林、李委派楊邦彥等,手持軍政府照會進城,通知旗兵即行繳械投降,此舉乃為和平光復鎮江作最后努力。
11月8日上午,起義軍在京峴山最高處堆上柴火,澆上煤油,只等令下以點火為號。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此時,已苦等一夜未見有勸降消息傳回,林、李等焦急萬分,他們迅速登上山頂,用望遠鏡向東城門觀察,見城門緊閉,未有動靜。這時,各炮臺也先后派人前來詢問,何時動手。林、李二人緊急磋商,又再度發一照會給清軍駐鎮副都統載穆,即派人速送城內,限令一小時全部繳械,否則即令攻城,此為最后通牒。
幾經輾轉,8日上午,林述慶的最后通牒送達,載穆感到大勢已去,無力抵抗,走投無路之下,隨即下令城內旗兵各部將槍支軍械與馬匹及全城各衙門的13枚大印,一并送繳至自治公所,隨后各城門旋即洞開。楊邦彥速派人出城報告林述慶。當日下午一時,鎮江各城門大開,林述慶率領起義軍組成的鎮江軍,浩浩蕩蕩進入城內。至此,未動一槍一彈,未傷及一人,鎮江城即獲和平光復。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