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鄉間的“結寄親”

□ 東河葦
“結寄親”是昔日丹陽老家流傳已久的一種禮俗,指沒有血緣關系或婚姻關系而結成的親戚。
鄉間的“結寄親”一般是以小孩子為媒介,讓其認“寄爹”“寄娘”,這個“寄”就是“寄養”之意,讓孩子在親生父母之外,再添一份養育的親情,旨在使其免災祛病,健康成長。
當然,這里的“結寄親”并非你情我愿、嘴上說說就行了,而是要“辦禮”——請“先生”,選個黃道吉日,舉行一個像模像樣的儀式,借以向四方鄉鄰宣示。
我表弟就認過“寄爹”“寄娘”,他自小體弱多病,姑爹姑媽為此擔了不少心思。有一天表弟跟一群小孩子在村口玩,遠遠走來一個算命的瞎先生(幼時云游鄉間摸骨算命的全是瞎先生),小孩子們一窩蜂圍上去,瞎先生一個一個小孩摸過去,摸完了對表弟說,來,帶我去找你家大人。等到了表弟家,瞎先生對表弟的奶奶說,令公子骨骼清奇,有大出息,須結一門“寄親”,能化災解難、一帆風順。老一輩人都是迷信的,就請瞎先生指點。瞎先生說,選個日子,早點起來,把娃娃帶到十字路口,隨他往哪邊走,碰到的第一個人就是他命里的“寄爹(娘)”。
表弟的家人如法炮制,到“擺席”的時候,帶信來叫我們去吃酒。結親酒擺在表弟的“寄爹”家里,姑父姑媽給表弟的“寄爹”“寄娘”“從頭買到腳”,帽子、上衣、褲子、襪子、鞋子,一樣不能少。吉時到,放鞭炮,表弟家村里的“老先生”(指通曉舊時禮法的老人)和“寄爹”村里的“老先生”都到場,儀式開始。
“老先生”喊“小把戲,本姓莊,今朝來,拜寄娘,一個娃,兩家養……”每說一句,兩家都要應聲。等喊完了,“寄娘”回到里屋,躺在床上,蓋上紅被子,姑媽把表弟抱進去,捂到被子里,男丁們都退出去。少頃,聽得里頭有人喊,“養著了”(出生了),是個“老小”(男娃)。大伙兒一擁進去,笑逐顏開,“寄娘”抱著表弟,以表示孩子是自己親生的。
隨即,大家簇擁著來到堂屋,“老先生”擺開(族)譜,說這個小子是“志”字輩,遂在本名前面加一個“志”字,姓還是隨本家姓,但名字要隨“寄娘”這邊。然后“寄娘”給他戴上長命鎖,用自家的碗筷喂表弟吃了一點東西,寓意著吃他們家的飯,養在他們家,依托“寄娘”家的福氣,順利成長,出人頭地。接著,大伙兒說些吉利話,然后開始吃酒席。
結了“寄親”,平日里就要走動,表弟小的時候,都是姑媽帶著去“寄娘”家,端午、中秋、過年是雷打不動,還有平日里的“送秧包”、過冬至等,都要去“買包”看望。表弟長大成人后,自己工作掙錢了,對自己的“寄爹娘”也是禮敬有加,日常噓寒問暖,逢年過節時都帶家人去登門拜見。表弟的“寄爹娘”對表弟也是視如己出,從小到大,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先緊著表弟,對表弟的上學、買房、娶妻生子等重大事項都親力親為,給予力所能及的資助與支持。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因素,自從認了“寄親”,表弟不僅很少生病,而且越長越壯,身體素質遠遠超過同輩人,后來高考時作為體育特長生,提前被大學錄取。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鄉間的“結寄親”已經越來越少,但這種反映勞動人民樸素愿望的特殊親戚關系,成為舊時農村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一個側面,體現著濃濃的鄉愁和人情味。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