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京峴山

京峴寺廟宇

京峴寺牌坊 圖:朱昌勤 攝
文/朱昌勤
一直以來我都覺得京峴山很神秘。傳說,因為其山形酷似巨龍,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南巡到江南,見京峴山有天子氣,為保社稷安寧,命三千赭衣囚徒,鑿斷了龍脈。這樣的傳說令人唏噓。
在鎮江東鄉一帶還有著幾乎同樣的傳說:皇帝嬴政,下江南來到周朝宜侯封地,今丹徒東鄉一帶,見長江之濱,群山游龍,峭崖聳崎,瑞氣升騰,擔心此地瑞氣會造就新王,動搖穩固的江山,便賜名圌山,取“去王鎖瑞”之意。秦始皇曾被奉為祖龍,即中國太古神話傳說中最古老的龍,眾龍之始。一代“祖龍”的武斷,真能毀了一方水土的鐘靈毓秀嗎?
這個秋季,我曾登上京峴山,極目遠眺,飽覽美景。東瞧,稻田村莊、豐收景象;南眺,通衢舒展,縱橫交錯;西看,高樓林立,欣欣向榮;北望,三山雄峙,浩瀚長江,一水橫陳,酷似巨龍騰飛。
其實,早在清代,乾隆皇帝就對始皇斷龍脈一事進行了嘲諷,在他南巡鎮江后曾作詩《京峴山》:“鑿京峴命赭衣徒,名象雖存跡久蕪,未及臨洮東屬海,長城筑罷竟亡胡。”幾千年來,鎮江這方風水寶地,養育了蕓蕓眾生,平民百姓,更有英雄豪杰,人才輩出。
盡管始皇斷龍脈為傳說,但秦代后,多朝歷代史書均有記載,倒也讓京峴山這座頂多算是丘陵的小山,名氣大增,多少詩人騷客,為此山作詩做賦。南北朝時期鮑照曾作《從拜陵登京峴詩》:“晨登峴山首,霜雪凝未通。息鞍循隴上,支劍望云峰。表里觀地險,升降究天容。”通過鮑參軍對京峴山描述,可看出當年此山的“險、峻”。明代江南儒學提舉王祎有《鎮江望京峴山有作》:“艤舟大江口,矯首峴京山。山色近目睫,泄云護層巒。吾鄉忠簡公,丘隴在其間。”清代詩人丹徒人陳克劬有《望京峴山有感》:“京峴山頭鐵騎馳,畸人東望不勝悲。關心溝壑憂生淚,滿眼旌旗敵愾時。萬里飛芻勞轉餉,三年堅壁駐全師。”不同年代的詩人,登上京峴山,極目遠眺,不禁借景抒情,思緒萬千。
京峴山對鎮江這座古城來說,地理位置獨特,曾屬城池的東門戶,為兵家必爭之地。宋代韓世忠在此練兵,南宋時期,鎮江是抵御金兵的江防重鎮,韓世忠的軍隊就在京峴山駐防過,有史載“京峴山土人曾掘得古瓶,蓋蘄王以貯酒犒賞軍,俗名韓瓶,極能發花,至今人尚重之”。現在這種韓瓶是很難找到了,但這段歷史流傳至今。辛亥革命期間,1911年11月,革命軍曾依托京峴山險要地勢,由將領李竟成組織領導了京峴山武裝起義。這是武昌起義之后,長江流域所有城市最成功的一次起義。光復鎮江后,起義者之一部由李竟成率領強渡長江光復揚州及其周邊六縣,并與京峴山起義另一主要領導人林述慶分兵由江北、江南同時圍攻南京,促成了南京的光復。生動的故事,讓京峴山與眾多歷史事件、人物載入史冊,成為一座名山。
歲月如流,滄桑變遷。京峴山上曾有京峴寺,是一座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古寺,寺院建于后漢隱帝年間,曾有六殿一亭雙橋之勝景,每逢香期,四面八方趕來燒香祈福的信眾絡繹不絕,人山人海,梵音嘹亮。清末京峴寺毀于戰火,京峴山從此一度消沉、荒廢。
上世紀末,鎮江城東曾建二十一世紀樂園,我曾攀京峴山沿小路抄近前往,那時的京峴山是雜木叢生的荒坡野嶺。新世紀,京峴山開啟重建的步伐,北嶺建起了宗澤紀念公園,這里樹林深深、古意濃濃,建有仿宋建筑“宗澤紀念館”。沿山坡古道向上,一座石牌坊聳立,兩邊石柱上一副對聯點明了宗澤的顯赫人生“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南嶺,重新建起京峴寺,由京口路往東順坡而上,經過高聳的“京峴寺”石牌樓,便可見飛檐翹角的一排金黃廟宇,寺廟不算大,但香客盛旺。廟宇中存放趙樸初題書:“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是否為大師真跡雖無法辨認,但禪意詩句道出佛教的真諦。
有著歷史底蘊的京峴山,如今我站在山頂,環顧四周,山林幽深,樹木蔥蘢,楓葉點點,好一派醉美秋色,山頂兩座聳立的鐵塔,電網銀線伸向天際遠方,那城市輪廓清晰可見。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