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筑城開霸業

孫權像

甘露寺 圖:林敏 提供
文/林敏
建安五年(200)四月,“小霸王”孫策在吳郡丹徒縣(今鎮江)遇刺身亡。此時孫策才26歲,春秋正富,他的繼承人問題之前從未提上過議程,誰來繼位自然亦是一個謎。
孫策有子孫紹,年紀尚幼。孫策還有三個弟弟,三弟孫翊性情與孫策最為相投,四弟孫匡最得孫策喜愛,孫策曾將父親孫堅的爵位讓給他。《三國志·孫翊傳》注引《典略》:“策臨卒,張昭等謂策當以兵屬儼(孫翊)”。然而孫策最終的選擇出乎張昭等重臣的預料。《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彌留之際,孫策對張昭等人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然后把二弟孫權叫過來,將會稽太守、討逆將軍、吳侯印綬交與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交代完后事,晚上就去世了。
19歲的孫權面對這大變故手足無措,號啕大哭。托孤大臣張昭勸說孫權:“孝廉,此寧哭時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欲違父,時不得行也。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孫權立即意識到面臨的險惡環境,強忍悲痛,脫去喪服,與張昭等一起巡視軍營,安定軍心。后來的事實證明,孫策臨終的選擇是很英明的。
孫權,字仲謀,生于漢光和五年(182),十五歲舉孝廉,同年出任陽羨縣長,可謂少年卓犖早據要津。建安四年(199)隨孫策攻打江夏黃祖時因作戰英勇受到孫策夸獎,孫策常對孫權指顧諸將說:“此諸君,汝之將也。”
出于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孫權于建安十三年(208)把都城從吳(今蘇州)遷到丹徒(今鎮江),為了保衛新都便在京口(鎮江城區)建筑“京城”。京口有城是從孫策開始的。這座城周長620步,約305丈,“內外皆以甓”,即用磚建成,高三丈一尺,東西各開一門,“以其堅固若金城之類”,“雉堞緣崗,彎環回合……員深之形,正如卓甕”,所以稱為鐵甕城。鐵甕城是一座軍事堡壘,“京峴枕后以為郭,大江滔前而作濠。”地理位置十分險要。從208年到212年遷都建業,五年的時間,孫權經常駐蹕于鐵甕城,這里成為他的指揮部所在地之一,在此期間,孫權導演了一幕幕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話劇。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荊州牧劉表,表死,其子劉琮投降,曹操又擊敗劉備,占領江陵,大獲人眾輜重,遂得寸進尺,揮軍浮江而下,意欲一舉消滅東吳,統一天下。曹操志驕氣溢,給孫權下戰書說:“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東吳群臣驚恐失色,都極力主張投降曹操,孫權臨危不懼,與前來商量對策的劉備騎坐在甘露寺共籌抗曹計劃,宋人武衍有詩云:“二雄曾向此盤桓,鼎立功名各未安;留得坐時頑石在,至今人尚說曹瞞。”雖然孫權心中已有了主意,但表現出了一個大政治家集思廣益的領導作風,在聽取了東吳內部各種不同意見后,才表態支持魯肅等人聯劉拒曹的建議,以周瑜、程普為左右督,率軍與劉備并力迎戰曹操,黃蓋獻火攻計,曹軍敗走,一陣風留下了千古絕唱。
與魏相比,吳、蜀國小民少,只有聯合才能抵抗強敵,保住地盤。赤壁之戰后,孫權邀請劉備來京口,在北固山中峰行宮內安排母親吳國太相親,將妹妹孫尚香嫁給了劉備,進一步加強、鞏固了孫劉聯盟。孫權采納魯肅的建議,將荊州借給劉備,以共同對抗曹操。“借荊州”其實是把劉備推到前線,給自己當屏障,是很便宜的事。“曹操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筆落于地。”
孫權注重發展經濟,很多亙古以來的荒地被開墾出來,糧食作物大幅度增加,桑麻遍野。通過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往來,進口了象牙、烏木、香料、鐵器等,使得市場更加多元化;同時也將農產品和手工藝品如水稻、漆器、綢緞、銅鏡等出口到海外,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南宋詩人劉克莊在《吳大帝廟》一詩中寫道:“今人渾忘卻,江左是誰開。”孫權經營江東,開疆拓土,對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