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與竹林寺

文/茅福順
康熙八歲登基,這位做了六十一年皇帝的君主同佛教深有“緣分”。他在位期間,一共來了六次江南。春天的江南,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美不勝收。被美景所陶醉的皇帝,多半會舞文弄墨,留下詩文匾額。而每次南巡到此,幾乎必要去參禮佛寺,延見僧人,賦詩題字。康熙帝在鎮江登金山,游焦山,也不忘城南的夾山竹林寺,留下御制詩額。
夾山竹林寺位于鎮江南郊,夾山禪院創于東晉,法安禪師為開山之祖,唐代善會禪師,式廊門庭,其后衰落,明代林皋禪師重建山林,后名竹林寺,此后又迭有興廢,至民國又遭受日寇戰亂,損毀嚴重。
康熙首次南巡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十一月,來到夾山竹林寺,僧天笠禪師啟對歷日,御制“竹賦”一篇,以“寄予思于遙深”。在賦中,不僅贊美了竹子“其體本真堅,性為高孑。欵欵虛中,亭亭秀越,居遠俗以無塵,生自然而有列”的堅貞質量,而且贊美了竹子“至于汗青為簡,截管成聲,文章彤郁,律呂和鳴”,“或垂美于九府,或呈能于五兵”的適用功能。碑文為康熙帝御制,由禮部左侍郎臣張玉書奉敕書丹,康熙二十四年(1685)勒石竹林寺中,并建御竹亭。現存殘碑一方。殘碑高96厘米、寬60厘米,筆者試將“竹賦”全文豎排謄寫,發現存留殘碑僅占全部碑文十二分之一。若以此計算整個御碑,當應該高288厘米、寬240厘米,碩大的御碑,嵌立亭中,可見當時帝王的氣派。
日本著名建筑史學家伊東忠太(1867—1954)于明治四十年(1907年)九月五日,自日本東京出發前來中國,于九月十五日抵達上海。先游江蘇蘇州、浙江杭州,爾后溯長江,訪江蘇鎮江、揚州、南京,沿途對中國江南古建筑進行考察,所著《中國紀行》一書,從而對鎮江南郊寺宇的描述可見一斑。在講述竹林寺時云:“寺自門前至寺后竹藪繁茂,建筑則有二王門、天王殿、左右客堂、大雄寶殿、方丈等,甚顯堂皇。天王殿前立有大石碑,上刻康熙皇帝題的《竹賦》,甚是精美,尤其碑上螭首雕刻最是精致。”所謂“螭首”,螭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于傳說中的蛟龍類。龍為炎黃子孫最崇拜的神獸,把它裝飾在碑頭上成為螭首,碑的身價就變得更為高貴。
康熙帝《南巡筆記》這樣描述竹林寺院:“竹林禪院在鎮江府城南五里,曲徑逶迤,茂林修竹,高者四五丈,大者圍尺,青葉碧枝,隱森崖谷,實北地之所未有。”另據《夾山竹林寺志》載:“圣祖仁皇帝幸山時于獅子巖前觀一巨竹,愜于宸衷,復御鐫‘隱空’二字于上,故承賜名,本山之竹皆名曰:‘隱空竹’。”由于康熙的到來,使竹林寺的竹子一下就有了品牌。同時竹林寺的茂林修竹也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清代鎮江文人笪重光在《甲子(1684)山中紀聞》詩中云:“邀得君王題竹粉,滿天修影盡龍吟(即日復臨幸竹林寺)。”張九徵之子,張可恕亦賦詩贊道:“叩首豐碑下,龍光護幾重(碑刻圣祖御制竹賦)。”
康熙帝二次南巡,于二十八年(1689)重幸竹林,天笠師問答稱旨,命左右錄其法派字行。《夾山竹林寺志》載道:“康熙二十八年,圣駕臨山重幸竹林,問曰:如何是庭前柏樹子。天笠對曰:谷應三呼后,庭回萬國春。上大悅,問宗派字行,諭左右識之。”
康熙欣然提筆賦《竹林禪院》御詩:一徑入竹林,數里來上方。叢生巖磴密,枝拂云煙長。華旗出林際,芝蓋停三陽。颯颯吹霜風,碧葉紛翱翔。山齋頗幽寂,萬籟含虛光。觸物感予懷,歌彼淇奧章。
詩中描寫了竹林寺優美的景色,同時也抒發了內心的感受,特別是這里的茂林修竹,使這位帝王情不自禁地吟誦起《詩經》中“瞻彼淇奧,綠竹猗猗”的句子來。
康熙近臣高士奇“扈蹕今重來”,作詩《扈從再經竹林寺并瞻御書<竹賦>》,對康熙帝辭賦推崇備至。鄞縣范從律在《竹林寺》詩中道:“老僧為指巡游處,云護穹碑翠筱深。”
夾山竹林寺建筑依山而建,在寺內中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大雄殿、大法堂、大藏閣,中軸線兩側,為鐘鼓樓,殿前的兩株古銀杏,根深葉茂,為寺院增添了古雅氣氛。山門內舊有兩座御碑亭,分立左右,分別刻有康熙帝的《竹賦》和“竹林禪院”詩碑。碑文結構謹嚴,書法流暢,系清康熙時相國張玉書摹。
康熙帝三次南巡,三十八年(1699)四月二十日,皇帝南巡回鑾時駐蹕金山寺行宮,時任竹林寺瀚如學師接駕金山,欽賜竹林寺匾額以及《金剛經》一卷。現山門外新建御碑亭,匾曰“敕賜竹林禪寺”,缺一“敕”,基座為云龍圖案。此后,瀚如學師三覲圣祖仁皇帝,欽賜寺額,皇長子贈“弘振宗風”四字。康熙五十一年(1712),飛錫神京,恭遇今上,召至圓明園上堂,褒嘉特至,親書“萬德莊嚴”、“大機大用”二匾,并對聯賜還山。
潤州南徐大道的竹林路口,至今還有“康灣”這一地名和傳說。康熙帝為名勝御賦題碑,其實是當朝帝王對佛教寺廟的一種關注和認可,使南山深處的夾山竹林寺揚名天下。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