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行實干的鎮(zhèn)江名臣吳淮
□ 王志強
鎮(zhèn)江自古為江淮重鎮(zhèn),承擔著南北文化交流與溝通的責任。風景毓秀的鎮(zhèn)江,孕育出無數(shù)英雄兒女,他們或盡忠職守,擘畫修齊治平的理想;或忠貞不屈,彰顯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或清廉剛正,展現(xiàn)修身養(yǎng)德的品性。先輩的事跡成了后輩的榜樣,前賢的言行成了子弟的楷模,他們的故事不斷激勵著后世子弟成為一個居家則完善個人道德,出仕則造福一方的人。
嘉靖年間,鎮(zhèn)江走出了一位清廉正直、篤行實干的能臣吳淮。吳淮雖然在正史中名聲不顯,卻在清代《丹徒縣志》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志書極力書寫了吳淮在出仕為官時心系百姓清正剛直的品格,展現(xiàn)了鎮(zhèn)江士子的風骨和操守。
吳淮,字宗海,號自山,丹徒人。嘉靖二年(1523)中進士后,擔任監(jiān)察御史一職,主要負責糾察京畿勛貴違法之事。京畿之地,貴戚眾多,向來號為難治。廣聚于此的豪強地主、高門貴族,倚仗自己的權勢,視王法于無物,肆無忌憚地包庇乃至豢養(yǎng)地痞流氓,去為自己的利益行不法之事。等事情敗露,官府準備制裁時,朝中的高官貴人就請托不止,在各方利益糾纏之下,監(jiān)察御史難以有所建功,往往成為虛設的職位。
吳淮讀書時就深知稼穡之艱難和民生之疾苦,對于姻勛貴戚來說,也許只是一餐飯錢或者是一個玩物,可能就夠普通百姓生活一年。因此,吳淮以公正無私的態(tài)度處理案件,他不看雙方誰有權誰沒權,而是看誰有理誰沒理,竭力為京畿百姓撐起一片公正的天空。當時的大將郝通父子貴氣逼人,因剿滅薊州寇匪有功而受到朝廷的嘉獎,但經(jīng)過吳淮的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郝通父子多次殺良冒功,將無辜百姓當成賊匪肆意殺害。忍無可忍的吳淮不懼郝通的威勢,毅然決然地向朝廷陳述事實,彈劾郝通父子的不法行為。
因得罪了郝通父子及其背后的勢力,吳淮被調任至黃州擔任知府。吳淮到任后,沒有自怨自艾地飲酒澆愁,而是將自己的全部心血放在改善百姓生活、提高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之上。在吳淮看來,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為職一日,就要敬業(yè)愛崗。在黃州期間,吳淮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改造良田,短短三年間,黃州成了一個大糧倉,積累的糧食多達十萬石,這個數(shù)字是歷代之最。后黃州發(fā)生災荒,百姓們沒有流離失所,靠的就是吳淮在任時積攢下來的糧食。
在改善百姓的物質生活之外,吳淮還努力提高百姓的認知水平。待到政事閑暇之時,吳淮就開始著力于移風易俗。黃州一帶巫風嚴重,百姓們被迫供養(yǎng)各種神像,家中的糧食都要先獻給巫祠,自己只能吃粗糠粗菜,日子過得苦不堪言。吳淮得知這一情況后,效仿西門豹,將當時的大巫師謝伯恩扔進河中,讓他去邀請神靈來赴會,經(jīng)此一役,當?shù)氐奈罪L為之一斂,巫師們再也不敢任意恐嚇百姓了。
吳淮以為打擊巫師只是治標不治本,要想破除黃州的巫風,正本溯源之法在于開啟民智,在于提高百姓的知識水平,如果百姓們人人都信從禮樂文化,那么巫風巫俗就沒有生存的土壤了。而且教育是社會不同層級間流動的重要通道,任何地方的百姓都可以通過教育和科舉,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融入到國家的建設和治理中去,從而代表當?shù)卦谏鐣习l(fā)出自己的聲音。為了改善黃州的教育水平,吳淮將銷毀鐘鼎、佛像、淫祠得來的錢,在東坡書院旁邊興建了二十間學舍,免費提供給府學中的優(yōu)秀學子住宿。不僅如此,吳淮每月還會固定前往府學講學,將自己的讀書心得和文章大義傳授給當?shù)氐膶W生,在吳淮的努力下,黃州一地文風大漲,《黃州府志》稱“一時人才稱為獨盛”。
吳淮在黃州為官四年,后辭職歸家,在這四年間,他對黃州的貢獻十分之大。他以為自己只要在任一天,就要用真誠的態(tài)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可生有懈怠的情緒和麻痹的思想。可以說,盡心盡力于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于服務百姓,這是吳淮為官的過硬作風和模范底色。黃州百姓為了表達自己對于吳淮的欽佩之情,自發(fā)修建祠堂,刻石立像,歲歲祭祀不絕。后世黃州在修纂地方志時,都會將吳淮放入《名宦志》,鼓勵來黃州的地方官員學習吳淮的仁德惠政,將造福百姓當成自己的首要責任。
吳淮的這一生,篤行實干,將滿腔抱負化為實際行動,將汗水灑在奉獻自己的路上,哀矜民氓,知民生之艱難;公正無私,護百姓之安全,這是百姓對地方官員的期盼,也是吳淮一生自覺踐行的路。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