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猶新老山巷
文/許金龍
一
山巷,南自寶蓋路,北至大西路。原長450米,寬4米。山巷形成時間久遠,清《光緒五年鎮江全圖》上就標有“山巷”。因由寶蓋山麓通向西門大街,故名山巷。據清《光緒丹徒縣志》載:“城西諸山之水匯為澳,合永興寺圣井泉,由水西門經唐頹山后至關門橋、小圍橋達京口港入于江。”1908年,寧滬鐵路從風車山、登云山、陽彭山旁擦肩而過,從此山巷無水患。
元代《至順鎮江志》中記載了唐代潤州有子城、夾城和羅城“三重城”的史實。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山巷考古現場發現了唐代朝京門遺址,說明早先就有先民們在這一方居住活動。
1930至1934年,沿鐵路線的一條彎曲便道分段拓寬成馬路。東接新馬路,西北至伯先路京畿路口,長1300米,寬10米。因沿寶蓋山而筑,故名寶蓋路,習稱后馬路。
此時,路南老山巷至鐵路邊一段改稱山巷底,巷口的小康家雜貨鋪是左近較大的副食品商店,周邊居民大都在此購物。一直到2016年建造太古山路,山巷底僅存東邊半壁。巷中段的一口古井尚未干涸,井臺長滿雜草,井欄上刻有“天后宮題”。古井旁的山巷底15號大院老尼姑庵的門額上刻有“凈土禪林·同治元年”。
二
近代城外山巷一帶人口集聚,回漢雜居,著名的“山巷清真寺”就在東隔壁巷內。巷內民居、風俗、穿戴都帶有伊斯蘭色彩,回民以楊、金、馬、談、李、童、完姓居多。
老山巷也是寶蓋山、黑橋一帶居民前往大西路、中華路的必經之路。巷內道路由1米多長的清一色長條麻石鋪就,條石上留有一條條深深淺淺的車轍印,遠看恰似躺平的梯子,抑或蛇腹之狀,被稱為“龍脊路”。沿街計有8條支巷與山巷相連。
曹家坡,東自土地祠,西至山巷,南至寶蓋路,北至清真寺街,呈十字形。清同治年間,有曹姓在寶蓋山北坡下建屋,故名曹家坡,沿用至今。據清代《丹徒縣志》載:“光緒十年,美教會偌女士創女學,設崇實中學一所,崇真第一、第二初等兩所。于松樹灣又有美國賀女醫士創辦婦幼醫院。”其地點都在曹家坡。
布業公所巷,東自山巷,西至生產巷,因清末巷內設有布業公所而得名。
大龍王巷,東自山巷,西至廬州會館巷。因清咸豐年間巷內有龍王廟,故名。著名揚州評話藝人王少堂、王筱堂、王麗堂三代人都曾居住此巷。
行宮巷,東自曹家坡,西至山巷。相傳清光緒年間有一名妓,因飽經風霜,看破紅塵,用自己的積蓄在此建了一座都天行宮念佛修行。形成巷道后,俗稱行宮巷。行宮內除供奉都天大帝外,還供有痧神和痘神菩薩。一般小孩子出痧子、生水痘,往往都要備香燭祭品進入行宮拜謁神靈祈求保佑。行宮門額上方有石刻“都天行宮”。正房前后兩進,三大開間。前進整體較高,七架梁布局,青磚鋪地。后進及廂房均為二層樓房,西首廂房北面有樓梯,一條走廊連通樓上三大間及廂房,中間有一較大的天井。據百歲老人回憶,每年農歷四月初十的“都天會”,寶塔山的都天大帝巡游鎮江城。“都天大帝”的鑾駕巡游至寶蓋路時必定要進入山巷行宮巷,駐蹕都天行宮稍事休息。周圍街巷人山人海,善男信女們敬香奉茶。民國后期都天行宮被毀。
書場巷,東自清真寺街,西至山巷。因清代有童姓在此開設安樂書場,故名。康又華、王少堂、余又春等揚州評話名家曾輪番在此說書。
大巷,東自清真寺街,西至山巷。據清《丹徒縣志》記載,清末大巷里曾住過一位程炳大人,官至“光祿大夫”。程炳告老還鄉后與街坊們和睦相處,慈善待人。鎮江人習慣稱謂父輩的鄉鄰叫 “大大”,巷內晚輩們都其為程大大。于是這條巷子就叫程大大巷,簡稱“大巷”。民國之初,程炳后人程堃因做生意發了財,在祖居地旁建起一座公館,南門在大巷,東門在清真寺街。據《鎮江歷史文化大辭典》記載:程堃為鎮江富商,其故居是上世紀20年代建造的公館,新中國成立后房產歸公,一直為市飲食服務公司駐地。
篾籃巷,東自山巷,西至萬家巷。巷內大多居民以編織篾籃為業,故名。
皮坊巷,東自山巷,西轉南至大夫橋。1911年巷內曾開設制革作坊,故名。
原山巷99號是鎮江歷史名人馬貢芳故居,現已拆除。馬貢芳(1874-1939)是辛亥革命元老之一、武昌起義之前兩次廣州起義的策劃和組織者、廣東北伐軍副總司令,也是近代史上有名的“討袁七將軍”之一,授陸軍少將軍銜。袁倒臺后,馬貢芳先后出任鎮江商埠警察廳廳長等職。1937年冬鎮江淪陷,馬貢芳拒絕汪偽政府的委任隱居于山巷。
三
山巷說起來是巷,實為一條繁華的商業街和農副產品集散地。新中國成立前的山巷兩邊門面房都是一刷水的十板門,各種字號招牌琳瑯滿目。糖坊、油坊、米行、豆行、瓜果地貨行,機面店、煤炭店、理發店、醬園店、茶食店、炒貨店、綢布店、香燭紙馬店、紙扎店,豬肉鋪、牛肉鋪、裁縫鋪、皮匠鋪、煙酒糖果雜貨鋪,牙醫、診所、茶水爐一家連一家,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應俱全。雞鳴天亮時分,燒餅油條店、包子火面店開門最早,風箱呼啦呼啦,熱騰騰的蒸汽拉開了早市的序幕。少頃,豆腐店、雜貨店、高源泰米店、萬美醬園等各家店鋪也相繼開張迎客。旭日東升,大小店鋪的十板門逐一打開,將店堂及門口打掃干凈,柜臺抹得一塵不染。
近郊菜農迎著晨曦,趕著毛驢子,將新鮮蔬菜拉進山巷,就地設攤叫賣,附近居民挎籃買菜圖的就是一個新鮮。楊記牛肉店案頭橫桿鐵鉤子上掛滿一片片鮮紅的牛肉;談爸爸(bǎba,對回教長者的尊稱)漁行的活魚鱗光閃閃,河鲀皮風干做成的河鲀燈,在山巷元宵燈市上絕無僅有。山巷北頭巷口的益大絲線店,專售各色絲線和揚州花樣兒,供女工刺繡。益大絲線店對門的新半齋菜館,二層樓的房子古色古香,正門對著大西路,店招旗幟隨風飄蕩。樓下是店堂和廚房,樓上是雅座,每天下午賣鍋貼的敲鍋聲招徠著四方顧客,晚市的酒肴更是門庭若市。即便是三年困難時期憑糧票供應,桌臺還是坐得滿滿當當,旁邊還有一圈人在等候入席。
從新半齋門口走進山巷,掛面店的面條晾曬在門口空地上,一排排掛面如根根銀絲,密如珠簾,成了巷子里的一道風景線。大巷口有一家紙坊,專門印制學校的大、小字本。篾籃巷口的老天祿茶食店專賣京果粉和蛤蟆酥,蛤蟆酥崩脆透酥,一壓就碎,吃起來既脆又香,回味無窮。大巷口的大餅、皮坊巷口的高莊饅頭都是這一方百姓的最愛。皮坊巷內老中醫張禹門主治內科、婦科,常有郊縣農民用籘椅或竹床抬著病人前來求診,藥到病除。山巷南頭另一位中醫褚潤庭主治兒科、喉科,通過搭脈望診按腹,開出幾服中藥就能日漸痊愈。
四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對私改造和合作化之后,山巷里的店攤少了一大半。取而代之的是機面廠、服裝廠、牛奶廠、日用化工廠等國營單位,以及糧、煤、蔬菜、豬肉、水產等計劃供應點。臨街原先的那些門面房統統變成住家戶,繁華的山巷風光不再。但每天上下班高峰時間,巷子里頭依舊是人滿為患,騎自行車者根本無法穿越,只好推車而行。夜晚,大西路山巷口昏黃的路燈下歇著賣小餛飩、回鹵干、桂花糖粥的擔子,下夜班或者是看電影的男男女女,走到面前都要忍不住來上一碗。
山巷口東邊,新中國成立后有一家華康五金店,隔壁是鎮江寄售商行。寄售商行經營范圍從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等大宗貴重物品到鞋帽衣服等日用品。哪個家庭一旦缺錢便可將家中東西拿去寄賣,想買便宜貨的人也常到這里“等漏子”。寄售交易方式有二:一是將物品直接賣給店里,店員估價后賣主同意便可成交;另一種方式即寄售,店員估價后將物品寄放在店內,賣掉后即通知賣主取款。寄售的估價雖然高于現售,但店家要扣除一定手續費。店內那位姓秦的估價師“門檻”老精,高高的個子,一口揚州話,沒事就繃著個臉站在店門口,一般人見狀都有點寒。老秦是寄售商行的“權威”,無論何種物件,只要看上幾眼就能辨出真假優劣,報出一口價,絕不討價還價。若在交易中發現贓物,便會及時配合公安部門破案。寄售商行東隔壁是乳品廠門市部,前店后作,專售各色冷飲、甜品和小餛飩,是市民解饞的好去處。
1963年新半齋菜館拆除,遷到斜對面二層樓重新開業,改名國營工農飯店。隔壁的公私合營德隆服裝廠接手,在原址砌筑四層大樓。基礎開挖時發現深層次淤泥質土,采用打沙樁加固地基。工人們搭起跑跳抬樓板,披星戴月搶工期,一年內竣工交付。德隆在友誼、紅光這三家成衣加工巨頭中堪稱龍頭,高大氣派的平頂樓房,外墻水刷石飾面,在山巷口鶴立雞群。隨著市區商貿中心的東移,大西路開始蕭條,山巷也同樣受到感染。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德隆服裝廠搬到金山村附近另謀發展,老樓房租賃給了洋快餐“肯德基”,時間不長就遭冷落,進而關門大吉。
2002年山巷拓寬改造,東側行宮巷、書場巷、大巷一條邊的老房子全部拆光,一直退讓到清真寺街。留下西側的“半壁江山”因屬于大龍王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暫時幸免。寶安新街、獅子街、老新街片區拆遷后辟為山巷廣場;山巷拓成了一條24米寬的大馬路,一直延伸到中華路與新加寬的太保巷對接,道路總長530米。老山巷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湮沒在老一代人的記憶之中。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