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古寶“堰”
文/李國平
古鎮寶堰因水建鎮,又因“堰”興鎮,如果要從與寶堰地理位置相關的文字記錄來看,那就要追溯到177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
公元245年8月,東吳大帝孫權命校尉陳勛率屯田兵三萬,從句容春城小溪村向東經何莊、畢墟、鼉龍廟、城墻、呂坊寺到南塘莊,挖了一條人工河,和寶堰通濟河直接相通。這一鍬給寶堰留下了千古絕唱的美麗一曲,把南京的秦淮河與寶堰的通濟河直接連了起來。
寶堰鎮位于句容、丹陽、金壇等地交界處,地理條件優越,通濟河穿越古鎮而過。從寶堰鎮西南磨盤山1976年出土文物印證,商周時先民就已在此生息。寶堰燕子山也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石斧,證明了四五千年之前,寶堰一帶也已經有了智慧人的活動。
據《丹徒縣志》記載,興盛于一千多年前的古丁角鎮,到了清乾隆年間,因河道枯竭遂移鎮至三里之外水路暢通的寶堰,寶堰由此日益興盛。
寶堰為半丘陵半平原地貌,常常遭受洪水的侵擾,鄉民們筑壩圍堰,從此安居樂業。當年這里被稱為“堰壩”,到晚清時期,寶堰已成為舊時丹徒的八大集鎮之一。
因通濟河漕運便利,舊時寶堰成了稻米、黃豆、白酒及魚、肉、禽、蛋等農副食品集散地,四地鄉民需要的日用品也來寶堰采購。太平橋附近有大小碼頭四處,每日進出船只多達百艘,寶堰鎮時有“小無錫”之稱。
從堰壩到寶堰,“寶堰”地名在歷史上曾經演變過幾次。新中國成立后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寶堰被改成了“寶埝(niàn)”。到了七十年代,又將“寶埝”改回“寶堰”。為了將寶埝改成寶堰,不管是文化界還是官方,或是民間,都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爭論,曾經也有學者和文化大咖參與討論。為此,當時許多寶堰人紛紛翻開《新華字典》,《新華字典》中解釋:“埝”的意思是用土筑成的小堤或副堤,也指田里用來擋水的土埂。而“堰”的含意是:擋水的堤壩、塘壩或圍壩。
既然寶堰人將擋水的堤壩當寶貝,那么當年寶堰的“堰”在何處?隨著時代的變遷,寶堰地形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寶堰老鎮段當年的老通濟河依然可見,只不過沒有了當年興盛的景象,而圍住老通濟河的“堰”早已蕩然無存。
好在從現在的寶堰客運站向東,殘存的老“堰”在寶堰村地段約有一公里。往下游進入寶堰鎮團結村萬興莊自然村地段,老“堰”也殘存約一公里;再往下游是寶堰鎮徐巷村李家邊自然村地段,老“堰”也有約一公里。老“堰”與新通濟河相隔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但徐巷村下游段就與新通濟河交匯在一起了。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