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鎮江春節民俗


□ 王禮剛
歡度傳統的新春佳節,是古城鎮江千古以來的民俗。《至順鎮江志》記云:“元日,士庶相慶。”民國元年(壬子年),國家紀年法由農歷增加了公歷。“元旦”,是指公歷1月1日。“元日”是指春節正月初一,俗稱“大年初一”,由此,農歷紀年法與公歷紀年法并行使用。
由于鎮江地處江河交匯,為南北交通樞紐,鎮江接納了大江南北民俗文化,鎮江不僅歡度春節的民俗與周邊城市大致相同,四季之風俗與周邊城市也大致相同。《至順鎮江志·風俗》記曰:“吳粵與楚接比,數相并兼,故民俗略同。”又云:“歲時,京口土俗,凡遇節物,隨時制宜,雖或雅或鄙,皆有所本。”在民風民俗上,鎮江也有地方特色。
大年初一,俗稱“過年”。家家自零點開始燃放鞭炮,鞭炮聲至辰時不絕。家家燃放鞭炮和爆竹,俗謂高升,寓意新年大人小孩高升、吉利之意。
鎮江民風淳樸,《至順鎮江志·民俗》稱:鎮江“‘英風澡俗,令德在民’,殷仲堪《季子廟記》之所稱也;‘風俗泰伯余,衣冠永嘉后。’劉夢得《北固山》詩之所美也。鄉黨人士,平居習聞先生長者之言,崇道義,尚廉恥,故其立朝致匪躬之節,居閑樂嘉遯之貞。”尊老,氏族團結,鄉民和睦,營造社會祥和氛圍,是鎮江“英風澡俗,令德在民”的民風民俗傳統和特征。
初一清晨,家家大人小孩皆穿新衣、新鞋和戴新帽,懷揣喜慶和喜悅;黎明,族人祀祖。晚輩向長輩拜年,同輩見面拱手作揖互道“恭喜恭喜”,互相致以新春佳節祝賀。一舉一動一言,均圖吉利。如:“新年好”“萬事如意”“長生不老”“恭喜發財”“健康長壽”等;各家都準備了充足的茶、煙、瓜子、花生、點心等招待拜年的親朋鄰居,絕不小氣,以示“富有”。祀祖,給長輩、左鄰右舍拜年、互致問候以后,有的人到云臺山財神廟進香,有的人上金山進香。清末,金山上岸以后,騎驢上金山一時盛行。但是,步行上金山的還是多數,俗稱“上金山,拾金子”,意圖財氣。
大年初一,家家早餐基本上都是紅棗茶、糯米粉圓子,取“早發”“元通”之意。《光緒丹徒縣志》記載鎮江春節風俗:“春節,正月初一,早晨,家家食米粉糍團,即湯圓,取歲元意。”
大年初一。家家一般不煮生食,均吃隔夜(年)飯,以示“隔年陳”,年年有余。初一端上桌的魚,也是除夕就燒好的,意為“吉慶有余”“年年有余”。吃隔夜(年)飯、“年年有余”,在老一輩仍然沿襲。過去,家家都有大灶,初一燃燒的柴火,是上一年準備好的芝麻稈,寓意“財火”旺盛和節節高。
大年初一,家家對小孩子特別關顧。除夕吃過年夜飯,父母給孩子壓歲錢的同時,關照孩子過年要說吉利話,要做吉利事。父母把給孩子的壓歲錢與紅棗、金橘、蘋果、云片糕等糕(高)果,置于孩子床頭,寓意“壓歲鎮邪”“壓歲吉利”。 寓含早發、走局、平安、高升之意。“壓歲”這一傳統的習俗,如今不僅在老年人中延續,也有許多中年人和年輕人在傳承。清末有一首《除夕竹枝詞》云:
孩子相爭壓歲錢,紅頭繩結掛胸前;
囑他莫作頑皮事,明天須知大一年。
春節期間,人們都要互相拜年,走親訪友,形成了家家請春酒的習俗,舊稱“請春卮”。請春酒,是利用春節期間的閑時,互通往來,意在聯絡感情。現在請春酒之風仍存,但是,請酒不是“請春酒”,而是家族、家人、親朋好友一年一度的團聚。過去,請酒大都在家里,擺的是八仙桌,飲酒、拉家常,有的行令,有的猜拳,年味的氛圍很濃。現在,請客大都在飯店,大圓桌,少則10人一桌,多者十幾人一桌,洋溢著大團圓的氛圍。
拜年,請春酒等,從二十世紀30年代開始即移風易俗,開辟了團拜之例。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現已普遍舉行“團拜”。大家互道“新年好”“身體健康”等祝福語。傳統的民俗已經改變了許多。
大年初一,民間還有許多禁忌,全天不動用掃帚,不動剪刀、不做針線、不倒用過的水。即使非得要掃地不可,那也是從外朝里掃,垃圾要擺在初二倒掉,否則會掃走運氣、財氣,不祥和;過年期間不打罵小孩。如果小孩初一被打罵了,這一年都不順利。因此,也是大人對小孩最寬松包容的時候,如果小孩子做錯了什么,大人也會放一馬,“童言婦語、鴉鳴雀噪,一概不忌”。如果發生碎碗破甑之事,家里主人立馬念叨“歲歲太平”,以求新年吉利。
舊時,特別是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鎮江古城還有“飲屠蘇酒”“入學會拜”“ 寫桃符”“ 繪門神”“ 秤江水”的民俗。
唐代風俗志《歲華記麗》記載,鎮江有飲屠蘇酒習俗。“屠蘇,草庵之名也。昔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夕,遺閭里藥一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出,置于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宋朝洪邁撰寫的《容齋隨筆》云:“飲之必自小者起。”屠蘇酒為什么要從小孩子飲起呢?《時鏡新書》作了說明:“晉董勛云:‘正旦飲酒,先飲小者。何也?’勛曰:‘俗以小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飲殿之。’”《初學記》載《四人月令》云:“正旦進酒次第,當從小起。”顧況云:“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丹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
“入學會拜”民俗記曰:“潤學元日,上已,本郡有會諸生之禮,自宋郡守殿撰曾逮、戶侍張枃始。秘撰耿秉又于元日為訓文,以勵諸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回念去歲,其不省之日多矣,可不戒哉!”“嘉定癸酉,教官盧憲集臺府官屬及寓公于學宮,款謁先圣,禮畢,升堂而拜。”
寫桃符之俗,《歲時雜記》云:“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長三尺,大四五寸,上畫神像、狻猊、白澤之屬,下書左郁壘、右神荼,或寫春詞,或書祝禱之語,歲旦則更之。”繪門神,《荊楚歲時記》:“歲旦,繪二神,披甲持鉞,貼于左右,謂之門神。”寫桃符畫神像,繪門神秦瓊與尉遲恭,以期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降吉祥。這一民俗已經有一千多年。
秤江水是鎮江特有的民俗。蔡佑《雜記》記載:“京口江中沙田戶,每歲旦,收一瓿以秤水,水重,則是江水大;水輕,則江水小。歲歲不差。”江水的輕重,表示雨水的多少,農人耕種,適時掌握排澇和灌溉。
大江南北之習俗與鎮江特色民俗互相融入,鎮江春節之民俗,亦可稱為多元素之民俗。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