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第一分局在鎮江成立

□ 曹樹高
鴉片戰爭打碎了中國的天朝之夢。從那時起,中國對外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大片國土被割讓,許多主權喪失。正是中國的江海航運權益的喪失,清政府的漕運出現了危機。《續丹徒縣志》描述,“通商以來,江海之利盡為外國商輪侵占”。此時,有愛國人士“招集華股創設招商局冀以挽回利權”,朝廷準奏。公元1873年1月,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鎮江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有通江達海之優勢。據《招商局75周年紀念刊》登載,輪船招商局成立不久,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招商局鎮江分局在鎮江成立,這也是輪船招商局的第一個分局。招商局鎮江分局是鎮江最早的本國輪船運輸企業,當時的業務是以漕運為主,兼攬客貨。
招商局鎮江分局成立后,于當年以銀2400兩,向唐慎記購買了鎮江城西龍窩江邊,今天的長江路平政橋以西一帶基地6畝,并購料興工建房,建筑碼頭,又添置舊鐵躉船“定海”號一艘作為裝卸貨物之用,棧房就在自由街和龍窩建成。由于鎮江水路較發達,分局經營順利,很快分局就擴展到擁有地產面積138畝4分多,價值146334余元,房產達30009.61元的固定資產規模。
公元1873年7月10日,招商局輪船“永寧”號自上海起錨,首航長江申漢線,11日到達鎮江,這是停靠鎮江港的第一艘中國輪船。招商局的輪船出現在長江航線上,外商輪船公司感到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于是,美商、英商利用中國招商局剛剛開辦之際,實力尚不足的弱點,這些外商就聯合起來壓低運價,企圖擠垮招商局。招商局處于被動地位,堅持穩定業務,依靠鎮江分公司的漕運這項業務,加上官物和賑災物資等,在與外輪的競爭中還是生存了下來,并在經營中有所發展。經過三年的苦心經營,于公元1876年,招商局鎮江分公司將鎮江的旗昌公司(美商)名下的樓房、棧房、碼頭及該行花紅作價銀22萬兩收購了下來。其中,鐵躉船一號橋架俱全,碼頭、棧房共有地5畝,并蓋有住房。于是,長江上的生意,華商已占十分之六以上。
招商局充分利用鎮江分公司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內河漕運業務。公元1875年4月,兩江總督劉坤奏報:“此次,江北漕糧海運,即由招商局輪船裝運,以期迅速……經蕃司、糧道與招商局員定議,以鎮江本有招商分局,擬將各屬漕米,由江北雇船駁送鎮江分公司儲,再由上海派撥輪船駛赴鎮江,分批裝運,放洋北上。”通過江海河轉運漕糧的任務,招商局鎮江分局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壯大。
招商局鎮江分局除漕糧的運輸外,還擔負著賑災救荒和軍隊運輸的任務。公元1874年,日本出兵3000人進攻臺灣。臺灣告急,清政府調兵萬余,招商局鎮江分局奉命組織船只運兵渡海去臺灣。當時,從瓜洲將淮兵運往臺灣,與日本倭寇激戰半年,打敗了日本人后,第二年鎮江分局又將淮兵運回瓜洲。在賑災運輸方面,招商局鎮江分局發揮了積極作用。公元1877年,天津出現自然災害,大批災民食不果腹,鎮江分局運送了大批賑米到天津,解決了饑民一時困難。公元1878年,廣東遭受水災,招商局鎮江分局運送了大批谷物到廣州,解救了當地的糧荒。
為振興民族運輸,抵制帝國主義的輪船運輸對中國內河的侵入,招商局鎮江分局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反對外國入侵,與日本軍國主義的斗爭中,鎮江分局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可以說,招商局鎮江分局從成立開始,就一直在與帝國主義的運輸業作斗爭,在斗爭中緩慢地發展,直到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后來國民黨節節敗退,日本帝國主義占領鎮江,招商局鎮江分局才暫時歇業。
招商局鎮江分局自成立數十年,歷經許多艱辛,這也可以看出在帝國主義列強下,民族運輸企業發展的艱難。鎮江分局歇業后,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才又開始恢復經營。新中國成立后,鎮江分局經歷了幾次更名,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后更名為江蘇省鎮江輪船運輸公司。當然,隨著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鎮江輪船運輸被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所削弱。不管怎樣,水上運輸到現在還是蓬蓬勃勃。當年的招商局鎮江分局,在中國的航運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也為鎮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筆重彩。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