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寫鎮江風景名勝的藝術遺珍——《京口十二景圖》賞析
□ 范然
鎮江向以“天下第一江山”名天下,江山雄麗,形勝天成,歷代詩人詞家、丹青妙手紛至沓來,尋幽探勝,領略鎮江的山川形勝之美。明清以降,不少畫壇名家相繼以生花妙筆精致描繪鎮江風情,如本土“京江畫派”張崟的“京江名勝圖冊”、周鎬的“京江二十四景”等。這些繪畫作品盡管表現的是畫家心中的神采意象,但大多帶有特定時代的藝術特征、人文烙印或地理風貌等,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證史性或補史作用,因此價值、意義非同尋常。
清代黃均和吳云和兩位藝術大師繪寫和對題的《京口十二景圖》,是外來藝術家繪寫的一部藝術化鎮江風景名勝的精品力作,是詩書畫印珠聯璧合,歌頌鎮江風景名勝的藝術遺珍、名城瑰寶。
一、“婁東嗣響”的山水畫杰作
“婁東畫派”是我國清代主流畫派之一,被奉為清代山水畫的“正宗”,曾統領整個清代畫壇,是一個在中國美術史上舉足輕重的畫派。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由于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和創造精神而成為“婁東畫派”“虞山畫派”的靈魂和開創者。王原祁之后,“婁東畫派”因其弟子黃鼎等人的努力,得以繼續發展,至清中后期逐漸乏力式微,黃均對“婁東畫派”的復興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使“婁東畫派”進入了一個新的中興階段。他是“婁東畫派”的最后一位大家,繼承了王原祁的婁東藝術風貌并有著自己的創見,作品墨法蒼潤,文氣內斂,書畫皆精,鑒評家贊為“婁東嗣響” 。《清史稿•黃均傳》云:“黃均,字谷原,元和(今蘇州市)人。守婁東之法,盡其能事。游京師,法式善、秦瀛為之延譽,得官,補湖北潛江主簿,未之任。于武昌臙脂山麓筑小園,居之二十年,以吏為隱,畫晚而益工,于吳中稱后勁。”清《墨林今話》記載:“黃均以議敘官漢陽主簿,施南同知。畫山水、花卉、梅竹,入手即通其妙,而于山水尤盡能事。初師黃鼎,繼法婁東,堪與王撰并駕,用筆用墨蒼楚有致。詩宗晚唐,書學趙孟俯,賣畫食貧,怡然自得。” 清法式善,乾隆四十五年進士,時為文壇領袖,《贈黃谷原均》畫作的詩云:“望古我為人材愁,此畫何減寅與周。”認為黃均的畫作不亞于明代唐寅和沈周的畫作。清梁章鉅為嘉道重臣,其《楹聯叢話全編》記載黃均“嘉慶間曾供奉內廷有年”。嚴問樵制聯贈黃均云:“關心夜雨疏簾,費半盞寒燈,為來日謀朝齏夕韭;回首春風上苑,剩一枝禿管,與諸君寫近水遙山”。下聯“春風上苑”,即喻黃均以書畫供奉內廷舊事。故黃均有畫印“臣黃均印”,退隱后,又有“辭官賣畫”小印。民國版《中國畫學全史》錄黃均“名跡”多幀。現代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秦仲文從學黃均山水畫入手,而成大家。黃賓虹在致學生的信札中寫道:“時人喜陶錐庵、黃谷原一派畫。渠輩皆以功力勝,不在纖秀。” 可謂,“婁東宗派衍吳中,多少風流在下風”。
探究黃均的藝術生涯,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吳中后學。第二個時期,嘉慶宮廷畫家,供奉內廷。第三個時期,湖北為官。第四個時期,辭官賣畫,中興婁東畫派。他晚年一改描摹古人舊習,著意游覽天下名山大川,其作品重自然、重真率,注重將自己觀察自然山水的面貌和自我情感,融冶于作品之中,在師古人與師造化上把師造化置于先;在山川描寫與筆墨抒情上,將崇尚自然描寫置于先;在窮工極妍與真率自然上,以真率自然為旨歸。《京口十二景圖》,理、氣、趣三者兼到,散發出了清新濃郁的自然真率氣息,達到精、妙、神、逸的境界,是其晚年山水畫的代表作。
二、崇尚自然,創新筆墨的精品
黃均晚年崇尚自然,創新筆墨,有志于中興“婁東畫派”。他于道光甲辰年(1844)間,應鎮江官府之邀,暢游鎮江,飽覽了鎮江的名山大川,以藝術大師的慧眼對鎮江風景名勝進行了精心觀察和提煉升華,繪寫出了鎮江最具代表性的《京口十二景圖》:萬壽喬松、超岸風帆、浮山飛濤、峴山夕照、北固晚煙、焦巖夜月、鶴林清磬、夾山霜葉、招隱流泉、八公煙雨、頂石睛嵐、鷲嶺積雪。

翻開《京口十二景圖》,一幅幅煙云流動的水墨畫卷徐徐展開,顯現出大美鎮江的山水勝境。十二景根植于鎮江的自然山水,也植根于鎮江的城市人文。所引用史料均以方志中山川形勝和藝文古跡等史料為準,是一部教科書式的史料性方志著述,也表現出鎮江文人雅士和耕讀人家與山水相依的生活畫面。
對所在景觀的概括命名,往往標志著該地域人文所曾達到的高度,透射出其特有的精神氣質。《京口十二景圖》精準選構畫題,突出了鎮江的“江山河渡”特色。鎮江是一座山水名城,城市山林、大江風貌是城市的特色景觀。他牢牢把握住鎮江風景名勝中的精粹,突出了江山河渡勝景。十二景圖中每幀都寫到山。“超岸風帆”“浮山飛濤”“焦巖夜月”“北固晚煙”四圖寫江。鎮江是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的“黃金水道”,是江河托起的城市,因此,十二景圖中除有四幀寫江之外,“萬壽喬松”“頂石晴嵐”二圖寫穿城而過的大運河。鎮江是大江南北通津,“超岸風帆”“浮山飛濤”和寫西津古渡大碼頭。由于作者把握住“江山河渡”特色,便打開了鎮江風景名勝風姿雄偉,美倫美奐,唯我獨具的畫本。
黃均繪寫的“京口十二景圖”,大大突破了前人視閾,在范圍涵蓋、特質挖掘、命名提煉諸方面,均有顯著提升。從空間布局看,以鎮江城市為中心,兼顧江河、群山區;從時間氣象看,穿越春夏秋冬及朝暮陰晴;從對象遴選看,涉及自然山水、生態物候、人文遺跡;從審美途徑看,含括視覺、聽覺、意境想象與心靈體悟,由平面而趨立體;從景點數目看,暗含了中國農歷年的諸多節氣。可謂包羅萬象,獨具匠心。黃均《京口十二景圖》深化婁東派技藝,融合各大名家技法,但從畫面上看,用筆用墨或者設色,都精細入微,精益求精。這表現在畫的勾勒皴擦之中,筆墨燥中帶潤,用筆不疾不徐,收放自如,水墨暈染,明潔溫雅,此時他的筆墨功夫,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在作品中,突破水墨技法,取小青綠設色法,由于筆墨純熟,其設色明麗而不妖媚,使作品不流于香艷。
三、畫與詩書印珠聯璧合的藝術經典
同治初,吳云受江蘇常鎮通海道趙炳麟和許緣仲二觀察先后相托編撰《焦山志》。吳云(1811-1883),清朝道光咸豐間官員,著名金石家、鑒藏家。浙江歸安(今湖州市)人,一作安徽歙縣人。字少甫,自號平齋,晚號退樓,又號榆庭。曾官常熟通判,因有政績,升任寶山、鎮江知府。咸豐間總理江北大營營務以籌軍餉,擢蘇州知府。后辭官居上海參與中外會防局及迎李鴻章淮軍抵滬事。
同治三年(1864)入夏,吳云應邀至焦山輯志,焦山書藏有人奉上黃均繪寫的《京口十二景圖》,特請為其對題詩歌。吳云曾任鎮江知府,性愛山水,對鎮江的風景名勝了如指掌,對黃均的山水畫尤為推崇。他于焦山枕江閣,仔細觀賞黃均《京口十二景圖》,深覺這位 “婁東嗣響”、 “吳中后勁”繪寫精妙,不禁大喜過望,詩興勃發,奮筆對題律詩十首,因深感元代詩人沈貞《吳淞漁樂》、鎮江清代詩人余京《焦山山門外坐月》詩寫得十分精妙,便信手拈來,對題于《浮山飛濤》和《焦巖夜月》圖后。吳云題詩如下:
萬壽喬松:百尺高松三丈石,萬竿修竹一溪云。如若載酒還聯句,我欲攜筇專訪君。
超岸風帆:閑倚長廊俯碧流,風帆如織過高樓。潮生瓜步來如馳,風細中泠漾若漚。曉霧未開看隱隱,晚煙乍起望悠悠。巋然彼岸青相接,何事波濤不轉頭?
題浮山飛濤:家住滄洲白鳥邊,捕魚沽酒自年年。桃花浪暖堪垂釣,楊柳風輕不系船。帆影帶歸孤嶼月,笛聲吹散一江煙。武陵亦是人間路,誰說仙家別有天?
峴山夕照:巍巍京峴幾千秋,赭役徒勞秦夢休。閱老古今山水健,照殘興廢夕陽悠。獅吞煙靄蹲京口,龍躍光芒出石頭。掉首海門潮已白,遠汀涼月上高樓。
題北固晚煙:群峰迭翠白云遮,徑扶深松障酒家。到澗泉鳴昨夜雨,幽崖香發四時花。云高日落僧歸晚,坐久人稀月到斜。無為真娘閑嘆息,我來原自弄流霞。
題焦巖夜月:臨江席地坐黃昏,入夜凝吟冷客魂。皓月出云旋墮水,青山隔岸正當門。金蛇攪浪光難定,巨象(隔岸山形如象名象山)乘潮勢欲奔。萬里碧天滄海闊,何人騎鶴上昆侖?
鶴林清磬:城南碧巘招提古,山靜秋高黃葉路。香林萬籟寂無聲,梵音忽灑天花雨。杜鵑樓上斜陽里,馬師燈在人何處?迭迭清響白云深,遙應十三松外樹。
夾山霜葉:木落山空天宇清,霜楓夾路照人明。閑來挈伴攜酒去,稽阮風流續舊盟。
八公煙雨:秋陰彌古洞,登眺黯郊原。但覺琴書潤,都忘鐘磬喧。幽巖時隱現,到澗自潺湲。蓑笠逢僧處,無生細討論。
題招隱流泉:招隱起名寺,云山路幾重?前朝迷玉殿,古佛暗金容。階草晴馴鹿,春泉夜起龍。流連歸徑晚,返照在東峰。
頂石晴嵐:南山佳氣接層巔,京峴東來地勢聯。翠黛遠積江上色,云嵐直入畫中天。河流塔影搖秋水,梵剎鐘嵐散曉煙。漫說金焦名勝久,巉巖石頂自千年。
鷲嶺積雪:鷲嶺遍璁瓏,光凝兜率宮。寒林虛鳥道,古洞冷樵蹤。壑閑蛟龍寂,樓開色相空。城南明霽景,積素幾時融?
《京口十二景圖》注重創造藝術個性。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黃均和吳云都是孜孜不倦,追求藝術創造的書畫家。他們注重學習前輩大師,總是力求超越前人、超越自我。《京口十二景圖》具有獨造的創新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黃均畫中有詩,吳云詩中有畫。《京口十二景圖》對鎮江風景名勝的命名,體察入微,修辭典麗,結構嚴謹,自成體系,用四個字表述,聲律基本遵循“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格式。這種構筑于古漢語基礎上的藝術形式,釋放出巨大的想象魔力與美學空間,催生無數優雅雋永的詩詞賦文,也給書畫、音樂、戲劇等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如把景點稍加分類,更覺得妙趣橫生、寓意無窮。當我們把“十二景”的名字一溜排開,輕聲誦讀,會發覺它以卓越詩才為鎮江勝景注入不凡靈性。它們簡直是呈現鎮江山水人文之美的十二扇窗口。這些優雅悅耳的名字,本身即是一個個極富美學意蘊的詩題。經過三百多年的歲月淘洗和文化浸濡,它們早與景觀融為一體,煥發出奪目的詩性光芒。黃均熟知鎮江山水詩詞,十分自然地在畫作中表現出來。整部作品,既含有濃郁的書卷氣息,又散發著清新撲面的自然氣息。黃均十分重視發掘鎮江詩性的歷史文化和城市精神,如第一幀圖繪寫了壽丘山“萬壽喬松”,因這里曾是辛詞中“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宋武帝劉裕的故居所在。劉裕(363-422),生于晉陵郡丹徒縣京口里。自幼家貧,后投身北府兵,平定民變,討滅桓玄,興復晉室,消滅桓楚,攻滅西蜀、南燕,后秦,代晉稱帝,開創了南朝宋國。他抑制豪強兼并,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政治和社會狀況,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重大貢獻,并開創了江左六朝疆域最遼闊的時期,為“元嘉之治”打下基礎。明李贄譽之為“定亂代興之君 ”。劉裕故居,曾吸引無數海內外詩人詞家憑吊游覽。萬壽喬松是鎮江悠久歷史和城市精神的象征,也充滿詩意。鎮江是長江和運河托起的城市,“超岸風帆”“浮山飛濤”“頂石晴嵐”等繪及長江和大運河,揭示了鎮江江河要津的城市地位,可謂詩意盎然,畫中有詩。
吳云善詩,淵雅雋永,對題《京口十二景圖》詩中有五絕、五律、七絕、七律,諸體皆備,詩味濃郁。每首詩都緊扣畫題和畫面內容,畫龍點睛,嚌物抒懷,詞秀調雅,意新理愜,一字一句皆出意境。詩作藝術風格多樣,形象鮮明,特征突出;敘事,簡明深刻,細致入微;狀物,構思精巧,意境清新;言情,妙趣橫生,真切動人。他善于運用語言藝術再現歷史畫卷,達到了代萃采擷,“唯我獨具”的藝術境界。他在對題中借用了元代詩人沈貞《吳淞漁樂》、清代鎮江詩人余京《焦山山門外坐月》詩也十分貼切自然,惟妙惟肖。
(二)書法諸體兼備,饒有特色。黃均書學趙孟頫,平時作畫,畫題多用隸書和行書,而于《京口十二景圖》,應是應鎮江官府之邀而來,所以十二景畫題全用篆書,顯得古拙大氣,氣勢不凡。吳云對題十二景詩的行書,追崇“二王”,飄逸沉著,展現了晉唐風貌。吳云是清代中晚期帖學書法的代表,早期學趙孟頫、董其昌,間參米芾,后期專注于蘭亭帖的研究,收藏過二百余種蘭亭帖,自號其書齋為“二百蘭亭齋”,深追“二王”,精研其書法神髓,堅定帖學派立場。他與何紹基是至交,受其影響,曾專情研習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形成行字大小錯落,疏密明顯的書稿風格,又參以蘭亭的率意、米芾的峻險,終成一家風貌。他晚年對蘭亭、顏真卿、米芾的書帖贊嘆不絕,臨習猶如“坐對江山 ”,透露出其對正統書學的追祟和實踐。從吳云對題《京口十二景詩》的墨跡可見,他的行書,全是蘭亭面貌。
(三)治印精心,用印考究。印章是中國歷史上自先秦沿襲衍化至今的體量極小的文化實體,是華夏文明、社會進步的寧馨兒。用印,這是廣為流行而人們又司空見慣的文化行為。印,古人開始時用以昭信。印章對于印主人來說具有肯定自我的價值,當然主要還是示信于他人。黃均和吳云治印、用印態度十分嚴謹。治印刀法精細而不失筆意瀟灑,印風淡雅簡疏,布局安詳而意境自出。吳云雅好收藏鼎彝、碑帖、名畫、古印、宋元書籍甚富,所蓄金石書畫富甲吳門,除三代彝器之外,僅秦漢魏晉古印就達千馀鈕,還有法書名畫、宋元珍本。其收藏富且精,足以稱雄東南,聞名大江南北。他治印章,也出手不凡。
從十二景圖的治印用印看,二人都不拘一格,各有特點。黃均在畫中用印18次,印文書體有篆、隸、行書,印面有朱文、白文,印形有方形、圓形。吳云用印20次,也別出心裁、琳瑯滿目。他們在用印中都有以下共同特點:鈐印的位置恰到好處;用印大小與作品相稱;用印濃淡與整體相應;用印數枚,統一而又有變化;用印與書畫拓意寄情,內容協調;用印與題款互補,相映生輝;用印有序,多而不亂;注重禮儀,不落俗套而別具一格。
總之,清代黃均和吳云和兩位藝術大師繪寫對題的《京口十二景圖》,在一定廣度和深度上折射出晚清鎮江風景名勝的精華,既可以看到鎮江的歷史變遷,又以可以觸摸到其時的風采脈韻,從而在藝術方面給我們以享受,在史料方面給我們以充實,在今天山水園林城市建設方面給人們以啟迪和借鑒。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