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人詠季子廟

季子持劍銅像

梁鴻像

陶淵明行經曲阿

李白像 圖:蔣國清 提供

沸井
文/蔣國清
延陵季子廟,宛如歷史的豐碑,屹立于丹陽延陵九里風景區。它歷經秦漢的初建,唐宋的繁盛,明清的延續,被譽為“江南第一廟庭”。它不僅是一座紀念春秋吳季札的祠廟,更是歷史的千年見證。季札,被尊為丹陽的“人文之祖”。千百年來,這座廟宇一直是歷代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自漢代起,無數名流和歷史名人到訪這里,留下贊美季子和季子廟的詩文。
梁鴻過延陵留詩
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人,東漢隱士、詩人。家境貧寒卻注重節操。完成學業后,在上林苑放豬。后來娶丑女孟光為妻,夫妻二人同心同德,相敬如賓,過著淡泊名利、歸隱山林的生活。后梁鴻因寫《五噫歌》詩得罪皇帝遭追捕,逃到齊魯地區隱居。幾年后,梁鴻攜妻南下逃到江南無錫,成語“舉案齊眉”就來源于他們夫妻在無錫的恩愛故事。從齊魯來江南,路過延陵季子廟,梁鴻寫下了《適吳》一詩,詩中有“……過季札兮延陵。求魯連兮海隅。雖不察兮光貌。幸神靈兮與休……”的詩句,表達對季子高風的尊崇。
陶潛行軍過季廟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淵明,又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文學家,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元興三年(404),陶淵明出任東晉“北府兵”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他離開家鄉潯陽柴桑,千里趕赴“北府兵”駐地上任。沿水路乘船行經曲阿(今丹陽)時,曾寫下了其宦游時期的代表作《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訴說內心的沖突和苦悶,展示出詩人追求個性解脫的廣闊胸襟。途經丹陽西南破岡瀆下游香草河畔的延陵九里街時,他上岸祭拜了敬仰已久的季子廟,并作《吳季子札贊》詩一首:“延州高遠,棄國帥誠,優游大邑,觀風上京,仁懷邦壤,道暢圣明,鑒徹昔代,樂察未形,嬴博遠死,解劍在生,夫子戾止,爰詔作名。”
張正見吟沸井詩
張正見(?-582),字見賾,南朝陳大臣、文學家,清河武城(今河北故城)人。工于詩,負盛名,“其五言詩尤善,大行于世”。《行經季子廟詩》引用季子三讓王位、路不拾金、徐墓掛劍三則典故贊嘆先賢的至德誠信和高潔風范。其中“野藤侵沸井,山雨濕苔碑”是迄今所見最早提到延陵沸井這一“天下奇觀”的詩句,也是丹陽延陵季子廟區別于常州、江陰等地季子祠的標志性景物特征。
《行經季子廟詩》:延州高讓遠,傳芳世祀移。地絕遺金路,松悲懸劍枝。野藤侵沸井,山雨濕苔碑。別有觀風處,樂奏無人知。
王維題詩季子廟
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代大詩人、畫家,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精通詩、書、畫、音樂等,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在《送封太守》詩中描摹了丹陽古運河水岸美景:忽解羊頭削,聊馳熊首轓。揚舲發夏口,按節向吳門。帆映丹陽郭,楓攢赤岸村。百城多候吏,露冕一何尊。
精美的詩行,徜徉在丹陽古運河上,帆影、城郭、楓林、赤岸,交相輝映,堪稱一幅色彩絢麗的運河風景畫。其中的“赤岸村”,現名赤石岸村,就位于延陵季子廟南1公里的通濟河東岸。
王維離開赤岸村,來到季子廟拜謁,寫下了《題延陵季子廟》詩:延陵古封君,雅有高世誼。聞樂知國風,掛劍見高義。閟宮肅遺像,千載存生氣。酹酒薦蘋藻,停橈耶一偈。
李白詠贊季子劍
唐代大詩人李白,被后人譽為“詩仙”。根據多種《李白年譜》記載,李白一生曾多次來江南,數次游歷丹陽,并在丹陽留下了多首詩篇。
天寶六年(747)夏,李白沿大運河南下來到丹陽。這次的丹陽之行,李白目睹了炎炎夏日里江南運河岸邊纖夫們拖船運石的勞苦情景,寫下了著名的《丁都護歌》:“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其間,李白在友人的陪同下來到丹陽延陵,拜謁延陵季子廟。季子不羨王位,重友情、講誠信的品德讓李白敬佩之至。于是,他感慨萬千地寫下了五言長詩《陳情贈友人》,詩中還特別提到了廟旁著名的沸泉“井”,表示愿“共井為比鄰”: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深。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懦夫感達節,壯士激青衿……舒文振頹波,秉德冠彝倫。卜居乃此地,共井為比鄰。清琴弄云月,美酒娛冬春。薄德中見捐,忽之如遺塵……
此外,李白還在《敘舊贈江陽宰陸調》詩中寫有“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多沽新豐醁,滿載剡溪船”的詩句;在《上留田行》詩中寫有“孤竹延陵,讓國揚名。高風緬邈,頹波激清”的詩句,突出了對延陵季子的尊崇和對丹陽特產的熟稔。
劉長卿詩別友人
劉長卿(約726-789),字文房,唐代著名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以五言律詩擅長,被譽為“大唐才子”。曾長期旅居江浙。他在《送李摯赴延陵令》詩中有“清風季子邑,想見下車時”的詩句。而另一首《送韓司直路出延陵》(一作郎士元詩)詩中寫道:“游吳還適越,來往任風波。復送王孫去,其如春草何。岸明殘雪在,潮滿夕陽多。季子留遺廟,停舟試一過。”描述了詩人與友人離別時往返于吳越之間,并一起游覽季子廟,傳達出別離之情的深沉和永恒。
李華詠嘆季子廟
李華(715-766),字遐叔,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大臣,與蕭穎士齊名,同為唐代古文運動先驅。晚年在其弟丹徒居所居住,因而對丹陽很熟悉。曾寫有《潤州丹陽縣復練塘頌》,描寫了永泰元年(765),潤州刺史韋損修復練湖的過程。文中提到了延陵縣令李令從“如公(韋損)之愛人”,可見李華與其交情頗深。李華在李令從的邀請下參觀游覽延陵季子廟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李華在季子廟還欣然題詩一首《題季子廟》:季子讓社稷,又能聽國風。寧知千載后,蘋藻冷祠宮。
蘇軾詩文贊季子
宋代大文豪蘇軾,一輩子往來丹陽十多次,對延陵季子廟十分熟悉。他欽佩季子的高風亮節,針對否定季札讓國高義的言論,奮筆寫下了《延州來季子贊》一文,與貶季札讓國“非孝、非公、非仁、非義”的論調針鋒相對。蘇軾在文中評價季札讓王是“德信于吳人,言行于其國”,贊揚季札“古之真人,有化無死”。
梅堯臣二詠季子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官員、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對宋代詩風轉變有很大影響。慶歷四年(1044)夏,梅堯臣從湖州稅監解任,取道運河往汴京,途經丹陽時,特地游覽延陵季子廟,觀賞十字碑、沸井等名勝,并寫下了兩首詩。
其一《季子廟》(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六):“信如季子賢,自昔知能幾。依約有荒祠,寂寥無奠篚。壞梁生濕菌,古木憑山鬼。英靈豈顧茲,青史辭亹亹。”其二《夫子篆》(和穎上人南徐十詠其八):“季札墓傍碑,古稱尼父篆。始沒春秋義,十字固莫淺。磨敲任牧童,侵剝因野蘚。嗟爾后之人,萬言書不顯。”
薩都剌行吟追思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元代著名詩人、畫家。曾任鎮江路錄事司達魯花赤。他深愛丹陽的六朝遺風,游遍了丹陽山水。他懷著對季子的無限追思,來到九里鎮,瞻仰先賢遺跡,并作《題季子廟》詩:“公子不來春草綠,故宮禾黍亦離離。沸泉尚有千年井,古篆猶存十字碑。去國一身輕似葉,歸田兩鬢細如絲。李家兄弟染朝血,莫過延陵季子祠。”他還寫了一首《延陵曲》:“延陵廟西落日低,延陵廟前春草齊。千金公子去不返,淡云苦竹斑鳩啼。”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