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話“三山”

《光緒丹徒縣志》玉山

《光緒丹徒縣志》銀山

《光緒丹徒縣志》日精山

銀山腳下古棧道

銀山腳下 圖:王禮剛 提供
文/王禮剛
鎮江是一座旅游城市,山川形勝古今沿革,旅居的人,游覽的人談論起鎮江,皆認為鎮江真山真水,名勝如林。江河交匯,鎮江是南北東西交通樞紐必經之路。鎮江是一座“城市山林”,以山為最,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其景觀美不勝收。若問古城“三山”,人們可能脫口首譽金山焦山北固山。鎮江還有“三山”的傳說嗎?市民和游人了解得不多。鎮江史志記載,古城“三山”有三座,一曰金焦北固,二曰壽邱日精月華,三曰金銀玉,這三座“三山”,傳載著鎮江千古山的文化。
金山焦山北固山
鎮江景觀卓越,鎮江金焦北固之雄偉峻拔。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北固山,寺冠山。山水相彰,堪為天下仙境勝景。
金山,位于市區西北隅,以綺麗著稱。梵語須彌,華言妙高,又名妙高峰,一名浮玉山。山上有慈壽塔,塔拔山高,成為古城地標。古時,金山脈發長山至下濞浦,突入揚子江,如翼如峙,氣象雄偉,巉巖壁立,形同砥柱,勢若凌空,騷人游子,每多樂而忘返。宋汪藻謂:萬派東注,一島中立,下有蟠龍之宮,神靈之府者是也。攬數州之奇于俯仰間,丹輝碧映,實堪輿間一處奇葩。
《道經》: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則山自浮去。故金山、焦山俱借名浮玉。蘇東坡曰:山名浮玉,隨波出沒,潮汐不爽。宋周必大《雜記》云:此山大江環繞,每風濤四起,勢若浮動,故南朝謂之浮玉山。
焦山,雄踞古城東北九里大江波濤之中,以古雅見長。聳峙江心,砥柱中流,與金山對峙,古名樵山。其脈自京峴東北至馬鞍山象山,入江突起而為焦山,故又曰東浮玉。東西兩峰,又稱為雙峰山。焦山兩獅形,象山兩象形,獅象截江水之下流,形勢挺固,望之巍然,是扼守江防之要塞。獅象江底石閾橫陳,謂之門限石,勢若游龍。
漢末處士焦光避詔隱于山中,結草為廬,號蝸牛廬,呻吟其中,野火燒之,乃露寢雪中袒臥。百余歲卒,皇甫謐稱其棄榮味,釋衣裳,然以天地為棟子,羲皇以來一人而已。山隨之得名,故曰焦山。
焦山聳峙江心,山水天然,水域廣闊,山寺隱約,林木蒼翠,環境幽美,向以古樹名碑聞名遐邇,寺廟建筑皆掩映于老樹蔥蘢之中,宛若人間仙島在水中縹緲:“砥柱鎮中流,此處好窮千里目,海門吞夜月,何人領取大江秋。”氣勢恢宏磅礴。
北固山,瀕江勢險,屹立在金、焦間之江岸,以雄險稱奇。遠眺北固,橫枕大江,石壁高聳嵯峨,山勢險固。后峰拔地而起,俯臨大江,“一水橫陳”,金、焦二山在望。一峰入城一里,一峰出城一里。南界鼓樓崗南支,左右日精月華,最擅形勝。地勢如臥龍盤踞江上,與金山焦山相為犄角。內足以固京口,外足以庇江南。三國孫劉對壘,亦為江南之重鎮。地理之勢,重于風景,一名北顧,又名金陵山,古曰:天下第一江山。
甘露寺,千余年幾經興廢,屢建屢毀。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詔修甘露寺移建山上,殿宇輝煌,規模宏大。多景樓面江而立,四面回廊,憑欄四望,壯麗景色,盡收眼底。
壽邱日精月華山
鎮江古城“三山五嶺八大寺”,壽邱、日精、月華皆為古城城里三山。鎮江山林崗坡綿延起伏,古城依山、傍水而筑,山水相依、城市山林是古城的典型特征。古城內“三山五嶺八大寺”雖然湮沒于清朝末年,但是,百余年來它的典故仍在民間流傳。一段段膾炙人口的傳說,人們懷著好奇的心理繼而尋蹤遺址。
壽邱山,在江蘇大學分部內,即在正東路江蘇大學分部校園內。壽邱山上為南朝宋武帝劉裕故宅,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句:“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說的就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宅。壽邱山,《光緒丹徒縣志》記載:“一名圣像山,在縣儒學后,又名縣學山。其山由東向北而西,縱長九十九丈七尺有奇。面向西南,頂寬十八丈九尺,高五丈七尺有奇。”“康熙十一年(1672),教諭談志避圣諱,改壽邱山為圣像山。”壽邱山山上及周邊有丹徒宮、慈和寺、普照寺、云臺寺、龍華寺、宋宗忠簡公祠、壽邱司徒廟、僧伽塔、寄奴井、圣像塚等。
日精山,遺址在三五九醫院里,山上有一座現代建筑的小亭?!豆饩w丹徒縣志》記載:“日精山在府儒學內,明倫堂東,偏近北城下,山面南向。”日精山又名“對山,在石池南,土名笪家山,即至順志所謂日精山。”日精山上有日觀、光風霽月亭?!吨另樻偨尽酚涊d:“日觀,在譙樓之東。宋嘉定中,郡守趙善湘創筑,與月觀對峙。”岳珂有詩敘日觀、月觀。光緒時,日月二觀遺址還在。光風霽月亭舊在鶴林寺前周濂溪祠,明郡守張巖重建于日精山上。光風霽月亭,是楊一清記取黃庭堅稱濂溪周先生語而名之。日精山及周邊舊時為府儒學所在地。
月華山,又名萬歲山,在府治西南,山上山下有萬歲樓、萬歲嶺、月觀、月臺、江亭、芙蓉樓、秦潭。中斷為府前鼓樓,即鼓樓崗。《至順鎮江志》記載:“月觀,在譙樓之西,即古萬歲樓也。”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王昌齡有《芙蓉樓送辛漸》詩:“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鮑皋《月華山》詩曰:“月華山上月,月月一回圓。明月有今古,青山無歲年。樓臺名士地,風露美人天。今夜憑欄者,誰家不惘然。”
金山銀山和玉山
金山、銀山和玉山坐落在鎮江西城區,在元代之前沒有銀山、玉山名稱的記載,那時通稱蒜山。金山、銀山、玉山名稱的出現,應該是人們對古城鎮江美好的愿望,對一座城市的完美寄托。金山雖與焦山北固為天下名勝,但也與城西銀山玉山璧合,展現鎮江之完美。
金山,《地理約義》云:金山自銀山過脈??冀鹕街?,出《華嚴經》。閻浮提外香水,海中有七金山,繞須彌盧,因海水瀠回,播溢無定,設七大金山以鎮之。南唐僧應之《頭陀巖記》:金山,昔名浮玉,因裴頭陀江際獲金,貞元二十一年(805),節帥李锜奏聞,賜名金山?!毒庞蛑尽罚禾婆犷^陀掛錫于此,建伽藍于水際,獲金數鎰,明皇賜名金山?!豆饩w丹徒縣志》記云:頭陀巖,在山西北。下有裴公洞。相傳裴頭陀開山得金處。因此,鎮江金山有金可挖。
銀山,又名云臺山?!吨另樻偨尽肪砥哂涊d:“蒜山今雖在江中,然山腳脈猶相連屬也。今改名銀山?;煲缓?,建佛寺于山頂,以其于金山對峙,故易名銀山。”據《地理約義》云,金山銀山皆為一脈。舊志云:銀山在城西江口,山形壁立,元時建寺其上。上有般若院、銀山寺、三元殿。下有紫陽洞、清寧道院(張紫陽真人曾居此)、普陀巖、觀音洞。
《山水志》曰:云山寺、聚明寺俱在山上。山巔有銀山寺、云臺院。清寧道院,在山半,舊名西來庵。玉皇殿,在山前,舊名拱真庵,旁有三元宮、關帝殿、大王廟、凌江閣。山上又有藥王廟、天妃廟、浮玉亭、與同亭。褒忠廟,在山上。節孝祠,舊建于銀山之東北隅,后重建在德星宮左。
銀山自從清末作為外國租界以后,銀山山上山下,洋行、教堂、領事館等洋建筑櫛比,大西路和伯先路之交就是老鎮江人說的銀山門了。
玉山,在城西江口。舊無玉山之名,以與金、銀兩山鼎列,故名。龍王廟,在山上。《方輿紀要》:玉山臨江聳立,上有龍王廟。超岸寺,舊為玉山寺,在山下。
《宋史》:建炎四年(1130),韓世忠屯焦山以邀兀術歸路,謂諸將曰:“是間形勢無如金山對岸龍王廟,寇必登此觀我虛實。”
超岸寺,在玉山下,古稱玉山報恩寺。《至順鎮江志》卷九“僧寺”記曰:玉山報恩寺,在江口坊,即浮玉亭舊基。至大三年,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齊國公勃羅鐵木兒創建。
銀山得名,銀山與金山隔江對峙,地方人士依從求順求財的完美愿望,遂將蒜山北一段改名為“銀山”,臨江取名為“玉山”。這樣一來,京口輿間“金山”、“銀山”、“玉山”,“金、銀、玉”都有了。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