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地區誕生的八個新四軍主力團
□ 孟憲威
鎮江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1938年6月,新四軍第一、二支隊在陳毅、張鼎丞、粟裕等人的率領下挺進蘇南,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從此,鎮江的抗日斗爭形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蓬勃發展,人民抗日武裝不斷壯大,先后有八個新四軍主力團在鎮江地區組建,分別是新四軍挺進縱隊第一、二、三、四團,新編第六團,新編第三團,獨立一團和第五十一團。這八支誕生于鎮江的英雄團隊作為新四軍的主力部隊,轉戰茅山腳下、運河兩岸和大江南北,為開辟、發展、鞏固蘇南、蘇中抗日根據地乃至奪取抗戰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也為鎮江革命斗爭歷史增添了榮光。
挺進縱隊第一、二、三、四團
1939年10月底,為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新四軍“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新四軍軍部決定,葉飛率領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主力與管文蔚率領的新四軍挺進縱隊(簡稱“挺縱”)合編,成立新的新四軍挺進縱隊,擔負起開辟蘇北的重任。
“江抗”和“挺縱”會師合編大會在揚中八橋鎮廣善堂廣場舉行,陳毅親自到會并講話。合編后的新四軍挺進縱隊下轄四個團和一個直屬特務營,共5000余人。管文蔚任司令員,葉飛任副司令員兼軍政委員會書記,張藩任參謀長,陳時夫(后吉洛)任政治部主任。原“江抗”第一團改編為第一團,喬信明任團長,劉先勝任政治委員,廖政國任參謀長,楊浩廬任政治處主任;原“江抗”第二團改編為第二團,徐緒奎任團長,何克希任政治委員,廖昌金任參謀長,呂平任政治處主任;原“挺縱”第一、第四支隊改編為第三團,梅嘉生任團長,張震東任參謀長,劉文學任政治處主任;原“挺縱”第二、第三支隊改編為第四團,韋永義任團長,焦勇任參謀長,鮑志椿任政治處主任。
1940 年1月,新四軍挺進縱隊主力渡江北上,先后取得吳家橋反“掃蕩”戰斗、半塔保衛戰、郭村保衛戰等戰斗勝利。期間,梅嘉生、張震東率挺進縱隊第三團兩個營與陶勇、盧勝率領的新四軍蘇皖支隊合編。
1940年7月,以陳毅、粟裕為正副指揮的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成立,統轄由蘇北新四軍各部整編而成的三個縱隊九個團共約8000余人。原挺進縱隊第一、第四團改編為第一縱隊第一、第四團,原挺進縱隊第二團改編為第二縱隊第九團,蘇皖支隊改編為第三縱隊第三團。10月原挺進縱隊各部參加著名的黃橋決戰,為開辟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溝通華中與華北的戰略聯系作出重大貢獻。
新編第六團
新編第六團(簡稱新六團)組建于1939年5月。由新四軍第一支隊特務營和獨立營組成,初轄兩個營四個連。段煥競任團長,王豐慶(后陳時夫)任副團長兼政治處主任。
1939年5月22日,新六團成立大會在句容二區畢墟村舉行。此后,該團一直在茅山地區活動,經歷了茅山頂宮、東西宋莊、延陵、賀甲、小丁葛莊、西塔山等20余次戰斗,并多次參加反“掃蕩”斗爭。在著名的賀甲戰斗中,新六團首先攔擊敵人并與敵展開白刃格斗,對全殲該敵起到重大作用,顯示出勇猛頑強的戰斗作風。
1940年春,因新六團第二營在攻打茅山頂宮日軍據點戰斗中傷亡較大,將句容東鄉新組建的特務大隊(兩個中隊)改編為第二營第六連,剩余人員補充給第二營第四連。7月粟裕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機關和第二團、新六團等部渡江北上。北渡前,鎮(江)句(容)金(壇)丹(陽)四縣抗敵總會武裝和蘇南特委的特務連,分別編入新六團第一營第二連和第二營第五連。丹陽獨立支隊改編為新六團第三營。大批鎮江籍的干部戰士再一次補充新六團,使新六團的建制得到充實,全團共有三個營九個連,約1000余人。
1940年7月新六團北渡長江,編入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戰斗序列,改編為第二縱隊第六團。10月,參加著名的黃橋決戰。
新編第三團
新編第三團(簡稱新三團)組建于1940年5月。以鎮(江)句(容)江(寧)國民抗敵自衛團(原句容縣東北區民眾抗敵自衛團)為基礎,與新四軍第四團第三營第九連合編而成,初轄兩個營六個連。巫恒通任團長,曾昭墟(后傅狂波)任參謀長,彭沖任政治處主任。
新三團編成后,活動于句容、江寧、當涂、溧水地區。1940年5月該團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江寧縣政府的反共摩擦,活捉縣長張雍沖,繳獲縣常備隊長短槍90余支。6月協同新四團、新六團反擊進至西塔山之頑軍兩個團,將其擊潰,掩護江南新四軍主力北渡。7月編入一部分茅山地區的地方武裝,部隊擴大為三個營。9月在橫山地區鎮壓敵頑勾結掀起的大刀會暴亂,奮戰一晝夜,打退大刀會的進攻。該團歷經20余次大小戰斗的鍛煉,戰斗力得到迅速提高,成為堅持茅山地區斗爭的主力。
1941年1月新四軍重建軍部后,蘇南新四軍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六師,新三團與長滆人民抗日自衛團合編為第六師第十六旅第四十七團,巫恒通任團長。不久巫恒通調任蘇南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句容縣抗日民主政府首任縣長,第四十七團由諸葛慎接任團長,熊兆仁任政委,踏上新的征途。
獨立一團
獨立一團組建于1940年7月。由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四縣抗敵總會和茅山地區的地方武裝上升組成。王豐慶任團長,中共丹南中心縣委書記陳洪兼任政治委員。
獨立一團初建時,兵員不足800人,部隊戰斗力弱且缺乏戰斗經驗。但在王豐慶的帶領下,抓緊整訓,嚴格管理,同時開展積極有效的思想工作,使部隊成長較快,軍政素質顯著提高。部隊活動于茅山地區堅持對敵斗爭。
1940年冬,中共蘇皖區黨委書記鄧振詢到丹北及澄、錫地區檢查工作,后越京滬鐵路南返,途經太(湖)滆(湖)地區轉往茅山抗日根據地。活動于太(湖)滆(湖)地區的獨立二團副團長李復率一個連沿途護送,王豐慶率獨立一團一部從茅山到太滆地區迎接。11月9日兩部會合于武進縣吊橋鎮。次日突遭日軍千余人襲擊,發生吊橋戰斗。經浴血奮戰,鄧振詢安全突圍,但王豐慶與李復等在突圍戰斗中英勇犧牲。戰后,獨立一團編入新三團。
第五十一團
第五十一團組建于1941年3月。由丹北地方抗日武裝與新四軍第五十二團第三營(該營原由丹北獨立支隊和“江抗”西路司令部直屬隊組成)合編而成,初轄三個連。張開荊(后韋永義)任團長,中共(京滬)路北特委書記陳光兼任政治委員,隸屬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
第五十一團成立后,在揚中、丹陽、江都、武進、無錫、江陰等地與日偽軍進行了多次戰斗。1942年4月下旬,第五十一團在丹陽界牌附近抗擊日偽軍2000余人的大“掃蕩”,保障我丹北地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安全轉移。
1942年8月第五十一團建立營一級建制機構。第一營轄原三個連;第二營轄三個連,由丹北各縣警衛營上升組成,揚中縣警衛營為第四連,山南(丹陽)縣警衛營為第五連,山北(鎮江)縣警衛營為第六連。第二營組建后不久,即由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團團長黃玉庭率領越過寧滬鐵路,進入兩溧(溧陽、溧水)地區活動,歸第十六旅指揮,隨后編入旅部和第四十六團。11月第五十一團團部和第一營奉命越過寧滬鐵路,進入茅山地區歸第十六旅指揮。該團在日偽頑夾擊的嚴峻形勢考驗下,與蘇南地區其他主力部隊一起并肩戰斗,較好地完成了任務。
1944年冬,為適應斗爭形勢的需要,第五十一團建制奉命撤銷,所屬部隊改編為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團第三營。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