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集鎮老街
文/唐士莉
早就聽說鎮江東郊有個丹徒集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里一直沒有經歷房地產大開發,所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很多遺跡。周末跟隨戶外團隊,實地走訪古運河,感受頗多。
順著古運河行程十多公里路從丹徒口(閘)到平政橋,途中歷經二十多座橋,建于不同的年代,便民橋、左湖橋、丹徒橋、嚴家橋等,先從丹徒閘口開始,從閘口旁邊老丹徒“便民橋”起步。站在橋的北邊,彎彎的運河伸向遠方,兩邊有舊式磚房,清麗的江南水鄉場景呈現眼前,只是缺少了過往的船只。
走在丹徒集鎮上,一個個帶有時代感熟悉的老廠房從眼前閃過,鐵柵欄和醒目的廠名,讓人仿佛感覺時光倒流回上世紀。領隊帶我們轉到馬家祠堂舊址,這里已被推平變成菜田。在鎮江,凡是老鎮或老街,都會有一座老廟存在,伴隨著人間煙火氣息,我們去了丹徒集鎮的東岳廟,這是一座很有歷史的道觀老廟,東岳廟門上方有一塊漢白玉門額,上書“東岳廟”,邊框刻有精美云龍紋飾。
拐入丹徒集鎮老街,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長的麻石板路向街巷深處延伸,兩旁的老房子,縱橫的小巷道,木制的中式樓,有門板的店鋪,無不透著曾經的繁華和歲月的痕跡。聽說這里曾經有個規模很大的唐家祠堂被拆,如今沒有了,還有古井存在。
我們走到原丹徒鎮中心小學校門口,此校后被合并搬遷,即現在的學府路小學,老校原址被保留了,它于1921年由當地知名人士唐成之、黃北山、錢玉森等集資創辦建立,依據古訓“童蒙養正”取名丹徒私立養正小學,后改為公立學校。站在校門外,鐵柵欄門鎖著,望入院內,一幢西式老樓,旁邊有一幢中式樓,另一邊是一幢高高的水泥建筑教學樓。
沿老街往里走到盡頭,迎面不遠處馬路邊也有一座橋,叫“左湖橋”,原名“灣子橋”,運河水流過橋從這里拐個大彎,橋墩粗壯,橋下流水深深,明顯看出以前是可以通船只的。往東沿著古運河走,河邊老式民居門前的河岸種了很多果樹,有桃樹、杏樹、枇杷樹等,枇杷樹上結滿成熟的黃澄澄的果子,十分誘人。繼續往前走,前方望見丹徒閘口白色的建筑物,一座很有年代滄桑感的石欄橋現于眼前,長長的石橋橫跨古運河兩岸,讓人浮想起南斯拉夫電影《橋》的片段。領隊說,這就是老“丹徒橋”。
穿過橋,過馬路,來到名叫“瑞金園”的公園內,這里有一處“磨盤墩遺址”。據考證有著6000多年歷史,在其西北方向一公里處還有另一處歷史遺址,西周中晚期時的“四腳墩遺址”,它是一處與吳文化有著緊密聯系的墓葬群,據說在遙遠的古代,這里曾是古人類生活區,而“四腳墩遺址”便是生活在這里的古人安葬之地。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