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旅文化看鎮江


鎮江,有著2560多年的建城史。初唐時期,這里曾是浩浩長江的入海口,那時的人們,甚至可以領略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大景象。
文化名城,江防要地,扼守長江,孕育秦淮,拱衛金陵,襟吳帶楚……所有這些,都注定鎮江必定是一座駐扎重兵的鐵甕之城,是一座金戈相擊、鐵馬橫馳的英雄之城,是一座被厚重軍旅文化所浸濡的紅色之城。
一
千古傳誦的“梁紅玉擊鼓退金兵”,便發生在鎮江。
公元1130年,金兀術大破杭州城后,率領十萬大軍,水路戰船500艘,企圖經鎮江越長江入揚州北撤。此時,正值韓世忠、梁紅玉夫婦率八千水軍鎮守鎮江。
站在金山寺頂峰,梁紅玉親擂戰鼓,韓世忠領兵誘敵深入。此役大獲全勝,金兵沿長江南岸一路后撤,慌不擇路進入進退無路的黃天蕩(今長江南岸丹徒和句容交界處),并在此一困就是48天,后僥幸脫險。此后30年,金兵不敢再入侵江南。
800余年時光荏苒。1938年4月,春暖花開之日。一支穿著青灰色軍服的隊伍從安徽黃山腳下出發,沿長江南岸,一路向東北悄悄挺進,經過20天風雨兼程,到達江蘇鎮江境內,潛入茫茫的茅山山脈。帶隊的指揮員叫粟裕,他帶領的這支新四軍先遣支隊要在茅山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
自此,這支隊伍一邊抗擊日軍掃蕩,一邊向東、向北發展,力量不斷壯大,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僅僅一年多時間,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陳毅、粟裕任正、副司令員,統一領導江南的抗日武裝,部隊迅速擴大到14000余人。
這支新銳力量在黨中央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的領導下,北上東進南下,對日偽頑軍作戰5000余次,傷敵斃敵4萬余人,還牽制了包括4萬日軍在內的10萬敵人,有力配合了正面戰場的抗日作戰,為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作出巨大貢獻。毛澤東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把茅山抗日根據地列為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山地建立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指出“這些根據地是抗日游擊戰爭最能長期堅持的場所,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堡壘”,足見鎮江之南的這片群山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歷史地位和戰略作用。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無論是800多年前的戰將韓世忠、巾幗英雄梁紅玉,還是80多年前的陳毅元帥、粟裕將軍,為了民族利益、國家利益,均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忠誠與報效,是鎮江這片紅土地上軍旅文化的第一元素。
二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稼軒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不僅歌頌了吳太祖孫權,同樣謳歌了宋武帝劉裕,詞中的“寄奴”便是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裕。
公元376年,東晉中晚期,戰亂紛紛,民不聊生。這一年,劉裕14歲,住鎮江京口,當時京口官稱北府;這一年,東晉名將謝玄在京口對岸的廣陵廣招兵馬,操練新軍。兩年之后,謝玄移師江南,新軍便有了正式名稱——北府軍。這支軍隊建立后屢立奇功,更因淝水之戰而名噪天下。
劉裕抱著遠大志向加入了謝玄的這支王牌之師。《宋書·武帝本紀》記載,公元401年,逆匪孫恩率水陸大軍從長江入侵南京,參軍劉牢之急令正在海鹽征戰的劉裕立即回撤,北上阻擊。“高祖率所領奔擊,大破之,投崖赴死者甚眾。恩以彭排自載,僅得還船”。劉裕一戰成名。此后數載,轉戰三吳,年近不惑之年的劉裕屢當先鋒,每戰必勝。
鎮江,一片盛產英雄的沃土。
時光流過1500多年,在今天的鎮江經開區,有一條筆直寬敞的大道叫趙聲路,在鎮江城西的云臺山東南麓,有一座靜幽的紀念公園叫伯先公園。它們都是為了紀念同一位英雄——趙聲。
趙聲,字百先,號伯先,鎮江大港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3年2月,趙聲東渡日本考察,與黃興結識,同年夏回國,任南京兩江師范教員和長沙實業學堂監督。他積極宣傳革命思想,曾撰寫七字唱本《保國歌》,被學生廣為傳唱。
1909年10月,趙聲擔任廣州起義總指揮。他親手擬訂了起義計劃。之后,趙聲馬不停蹄趕往廣州,建立起義指揮部秘密機關,主持起義前的各項工作。不料新軍中有同盟會會員身份暴露,起義被迫推遲。
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相繼失敗后,當黃興從死亡線上逃出,遇見從香港帶著150名志士趕來赴難的趙聲時,兩人抱頭痛哭。從此,趙聲憂憤成疾,很快便抱病離世,時年31歲。
辛亥革命勝利后,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政府為了表彰趙聲的功績,追贈他為上將軍。又將其遺骸從香港遷往鎮江,厚葬于故土。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歷史的教科書上,鐫刻著一大批來自鎮江的英名,在此無法一一列舉。
英雄,是鎮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閃亮的金字招牌,更是軍旅文化最動人的篇章!
三
公元1842年,英國侵略軍發動侵華揚子江戰役。是年6月,在攻占上海吳淞炮臺后,氣勢洶洶的英軍帶著堅船利炮沿長江逆流而上,目標直指鎮江。
英軍此次共出動大小軍艦76艘、士兵12000人、火炮725門。而此時,駐守在鎮江的清軍只有八旗兵1580人,還有從外地臨時征召的2700名綠營漢軍,他們糧彈匱乏,裝備落后。在副都統海齡的率領下,八旗兵和綠營漢軍退入城中和英軍展開慘烈巷戰,最終全體陣亡。
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高度贊揚了鎮江守軍英勇抵抗侵略的英雄氣概:“駐防旗兵殊死奮戰,直到最后一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說到鎮江軍旅文化中的血性和勇氣,還有一個悲壯的戰例。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后,日寇沿江而上,直指鎮江。此時,駐守鎮江的國民黨軍隊已全線撤退,在鎮江的東大門圌山炮臺,以駱熺標為首的12名士兵自發組成敢死隊,留下對日作戰。12月11日,敢死隊用僅有的一門火炮攻擊日艦,因炮管射擊過頻,發燙過熱,不幸發生膛炸……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血性!勇氣!如果把鎮江的軍旅文化看作是一座大廈,這無疑是其中最堅實的基石。
四
出鎮江城向西南,沿鎮句公路行至約15公里處,有一道險要關隘,地名韋崗。這里青山相對,路窄林密。公路右側赫然聳立一座高大的紀念碑,上面鐫刻了新四軍先遣支隊首戰江南奏凱歌的故事:
1938年6月17日8時20分,大霧蒙蒙。從鎮江方向開來5輛日軍汽車,當頭的是一輛轎車,緩緩駛入韋崗,進入新四軍早已設好的伏擊圈。“打!”隨著新四軍先遣支隊指揮員粟裕一聲令下,公路兩邊的高山密林里各種武器一起開火。狹窄的公路上頓時火光沖天,鬼子無處藏身,只得龜縮在車底下負隅頑抗,前后不到半小時,這場甕中捉鱉的戰斗就徹底結束了。這一戰打死日軍土井少佐和梅崗大尉,鬼子共死傷20多人,還繳獲了一批武器裝備。
新四軍挺進蘇南后,韋崗伏擊戰是漂亮的第一仗。這一仗對于南京淪陷后處在日寇蹂躪下的蘇南人民是一聲戰鼓,揚我士氣,壯我軍威。
戰后,陳毅元帥賦詩贊曰:“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青山不與興亡事,只共垂楊伴海潮。
青山依舊,時代變遷。70多年前,我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路第20軍從蘇北嘶馬、揚灣一帶橫渡長江,船到江心,遭到國民黨炮火猛烈攔截。這時,在鎮江揚中的江面上,“大辮子姑娘”顏紅英奮不顧身搖櫓駕舟、送親人解放軍橫渡長江的英雄事跡,被定格成“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經典照片。
揚中,我軍轉戰大江南北的“跳板”。揚中人民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渡江戰役中,以“大辮子姑娘”為代表的揚中人民,主動加入支前大軍,搖著小木船幫助親人解放軍突破長江天塹,鎮江軍民共同譜寫了一曲勝戰壯歌。
強軍!勝戰!鎮江軍旅文化之核!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本文由鎮江軍分區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