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間諜”袁殊在鎮江的潛伏傳奇

袁殊

日軍占據時的鎮江
□ 孟憲威
袁殊(1911—1987),中國近現代情報斗爭史上的一位奇特人物,有著“五重間諜”之稱。他是國民黨中統、軍統的諜戰干將,也是共產國際遠東情報局的秘密情報員;他是日方特務機關的座上客,又在汪偽政權出任要職,但他的真實身份卻是隱蔽戰線上的一名中共特別黨員,“不顧個人的毀譽完成了黨交給的特殊使命”,寫就了一部縱橫捭闔的傳奇人生。抗日戰爭時期,袁殊曾擔任偽鎮江地區清鄉公署主任兼保安司令,從而在鎮江留下了一段他開展虎穴斗爭的蹤跡。
任職鎮江:汪精衛親自“點將”袁殊
1942年底,日偽對蘇北、蘇南抗日根據地頻繁發動軍事“掃蕩”屢遭失敗,黔驢技窮之下密謀將清鄉區域擴大到蘇南的鎮江、常州、丹陽和蘇北的南通等地,企圖一舉奏功,挽救頹勢。
鎮江是南京的門戶,又是大江南北的交通要道,地位十分重要。由誰來坐鎮主持此地的清鄉“重任”呢?偽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煞費苦心。在他的心目中,必須選一位能夠協調各方的得力干將。最終,他想到了袁殊,原因有三:一是袁殊此時正擔任偽江蘇省教育廳廳長兼清鄉區黨務辦事處主任,之前任過偽清鄉政治工作團團長,資歷足夠又有豐富的清鄉工作“經驗”; 二是袁殊曾三赴日本,與日本外務系統、軍方情報系統的關系深厚;三是袁殊在偽官員中有著“不貪財”的清譽,到了鎮江這個水陸碼頭不至于為了斂財而影響清鄉大局。偽江蘇省政府主席、清鄉委員會秘書長李士群亦與袁殊相識多年,私交甚好,對此提議極力贊成。袁殊就這樣被選定了。
袁殊在隱蔽戰線的上級是中共中央華中局社會部部長潘漢年。經請示同意后,袁殊向汪精衛表示可以赴任,但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鎮江財政要歸自己支配;二是助手須由自己選定。汪精衛應允了。袁殊挑選的助手是張修明和沈千里,都是跟隨自己多年的“親信”,雖然他們不是共產黨員,但能絕對聽從指揮,利于開展工作。
1943年3月1日,偽鎮江地區清鄉公署正式成立,直隸于偽清鄉委員會。成立儀式在當時鎮江最繁華的城西大舞臺(今大華電影院)舉行,袁殊在一眾偽官員的簇擁下宣誓就職。不過袁殊不知道的是,有一位神秘的客人此刻也悄悄地來到了現場,他就是潘漢年,恰從淮南抗日根據地前往上海途經鎮江。潘漢年擠在臺下圍觀的人群中,向老戰友默默地投去支持的目光。4日,李士群與日方簽訂《關于鎮江地區清鄉工作之中日協定》。10日,日偽正式宣布在鎮江地區實施全面清鄉。山雨欲來風滿樓,袁殊在鎮江的斗爭就這樣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波譎云詭:鎮江城內龐大復雜的日偽勢力
袁殊到任鎮江時,鎮江城內的政治形勢相當詭譎,日軍內部、汪偽內部、特務系統之間的關系以及矛盾錯綜復雜。
當時鎮江在軍事上屬于日軍南京衛戍司令部管轄,而日軍第十三軍又負責江、浙兩省防務,兩部因駐地交叉,素有爭執。駐鎮日軍涉及陸、海、騎、憲等多個軍兵種,關系十分復雜。陸軍為一個步兵聯隊,清鄉軍事行動多由他們實施,偽軍也歸他們節制。海軍有炮艇100多艘,負責巡防江陰至南京段長江江面,機關駐北固山下江蘇醫學院。騎兵主要是養馬場,負責華中地區日軍軍馬的飼養和訓練,大隊長叫冶畸。憲兵頭目是笹川中尉,他官階雖低,但權力很大,通過鎮江漢奸、幫會頭子邱鳳儀、胡春潮等人控制著中下層流氓社會和商會等方面的關系。此外,日軍駐無錫的一個旅團,代號堤部隊,有獨立活動的權限,作風十分蠻橫,也不時到鎮江來插上一手。
日軍特務組織在鎮江活動的主要有三股力量,相互之間矛盾很深。一是梅機關,頭目影佐禎昭是汪精衛的最高軍事顧問,清鄉即由該機關實際指揮;二是巖井公館,屬于日本外務系統的特務組織,頭目是日本駐滬副領事巖井英一;三是金子機關,總部設在蘇州,在鎮江設有“上田特務機關”,機關長上田是偽鎮江縣政府顧問,也是日軍鎮江聯絡官。
汪偽在鎮江的軍事力量主要有偽第三師、清鄉獨立團和保安隊,分駐各地的偽清鄉警察、行政警察和水上警察約500人,另外還有一個行動大隊,由偽特工總部、各特工站及各類清鄉政工人員等組成。
鎮江地處南北交通要津,自古即為商業繁華之地。汪偽官員們都想要攫取鎮江的地方統治權力,以便大撈油水,所以彼此之間處心積慮,勾心斗角的洋相屢見不鮮。汪曼云、唐惠民等偽高官因此與李士群素有積怨,兩幫人明槍暗炮,攻訐不止。
日偽龐大、復雜且矛盾重重的體系給了袁殊“鉆空子”的機會,他利用這樣的有利條件,針對敵人的弱點,開展情報工作。
周旋建功:袁殊的情報經潘漢年發往延安
袁殊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央特科工作,彼時已是有著12年潛伏經歷的資深情報人員。他深知“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工作十分“積極”,很快將鎮江清鄉工作機構建立了起來。
偽鎮江地區清鄉公署辦公地點設在原國民黨江蘇省政府內,袁殊自己常住伯先路1號。公署下設民政、財務、教育、建設、封鎖、警務等6個科以及特務中隊、警衛大隊。同時設立保安司令部、黨務特派員辦公室和政治工作團,袁殊自兼保安司令。在各縣建立特工站和特工隊,各區鄉設立指導站,并成立封鎖管理處,在清鄉區的各處交通要道設置檢問所。袁殊還將隨自己到鎮江的張修明任命為清鄉公署副主任兼鎮江縣縣長,沈千里任政治工作團團長。
袁殊“出色”的表現更加贏得了日方的信任,被視作“可靠的親日分子”,可以自由出入差不多所有駐鎮日軍和特務機關的駐地,甚至渡江去揚州,都能隨時招來日軍炮艇相送。
日本人喜歡吃中國菜,袁殊在鎮江幾乎天天大擺酒席,宴請日方人員。梅機關頭目影佐禎昭手下不乏大佐、中佐軍官,還有許多拓殖大學的青年學生,更是袁殊請客名單中的重點。在推杯換盞之間,袁殊通過閑談,獲得了不少重要情報。駐鎮江的日軍騎兵部隊為了炫耀自己的養馬技術,時常組織一些參觀活動,并進行騎術表演,汪精衛的德國顧問等外國政要都曾受邀前往。袁殊就利用這種場合,通過偽行政院副院長兼外交部長褚民誼廣泛交際。德國顧問奧托對中醫很感興趣,袁殊特意搜集一批中醫“秘方”相贈,成功地拉近了雙方關系,進而探聽到日方的外交動向。
袁殊將搜集到的情報經過整理、甄別和分析,及時上報給潘漢年,并由潘匯總轉發延安,從而為中共中央研判國際、國內形勢和作出相應戰略決策提供了頗有價值的參考。
根據潘漢年的指示,袁殊還在鎮江口岸建立了江南、江北的秘密交通線,由他親自掌握,暗中護送潘漢年、范長江、鄒韜奮、梁國斌、李亞農等出入抗日根據地。為了確保交通線的安全,袁殊對封鎖管理處主任職務機智地采取了每月輪換的方式。這樣一來,無論是誰輪崗到任,都只有一個月的時間,目光自然落在撈錢發財上了,而沒有心思去與抗日軍民為敵。揚中島是新四軍往來大江南北的“江心跳板”,偽揚中縣縣長丁雨林是一個鐵桿漢奸,對清鄉十分積極。袁殊利用自己的權力,找了個機會把他撤掉,換上自己的結拜兄弟章先梅,消除了這一威脅我方交通線安全的心腹大患。
袁殊是與潘漢年單線聯系的特別黨員,在鎮江的主要任務是搞戰略情報,不允許與地方黨組織發生關系。他孤身一人在鎮江,雖然知道組織上在這里還派有其他同志,但卻不知道是誰,茅山抗日根據地近在咫尺,也不能去聯系。眼看著日本人屠殺、蹂躪同胞,因特殊使命在身,還要表現出擁護,他的內心苦悶無以言述。因此在鎮江的這段日子,可以說是袁殊畢生最為痛苦的時期。
赤膽丹心:營救20多名新四軍出虎口
在鎮江期間,盡管身邊虎狼環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萬劫不復,但袁殊秉持赤膽丹心,在自己的權限范圍以內,在不暴露身份的原則之下,還是做了一些營救同志、鋤奸懲惡的工作。
袁殊的屬下張修明當了鎮江縣縣長后,發現監獄里關押了10多名被俘的新四軍戰士,這是前任縣長郭志誠遺留下來的。張修明覺得此事處理起來有些棘手,就向袁殊報告。袁殊順水推舟,假意漫不經心地說:“唉,關著也無用,不如放了吧。”張修明遵命照辦,這些新四軍戰士就此逃出虎口。
有一次,袁殊聽說日軍憲兵隊抓到兩三名共產黨員,就讓沈千里前去打聽,回復說是新四軍。袁殊便以需要人手為由,將他們從憲兵隊要出,安置在政治工作團。幾天后,袁殊關照沈千里把這幾人悄悄釋放,并暗示他們“可以去找老朋友”,使這些同志重新回到了革命隊伍。其中一個名叫施重的女戰士,后來在“文革”中受到審查,調查小組還找到袁殊作了證明。
還有一次,日軍把清鄉中捕獲的我方三名地方工作人員交給清鄉公署處理。袁殊沒有按程序將他們羈押,而是讓人把他們帶到自己的住處,簡單談了個話,就找了個理由將他們全部釋放了。
在政治工作團任秘書的吳中,原是中共蘇州洋澄縣工委負責人,也是在被俘后被袁殊設法營救出來,后跟著袁殊來到鎮江的。吳中始終“身在曹營心在漢”,暗地里為黨做了不少工作,被日本人發覺。袁殊將吳中秘密轉移到上海,安排進自己創辦的《新中國報》報社工作。
1943年8月,鎮丹縣縣長包建華叛變投敵,隨后策動了巫孔璽、江輔華等我方10多名地方干部叛逃。包建華的投敵令敵人如獲至寶,汪精衛來鎮江“視察”時特意接見了他,包在汪的面前奴顏婢膝,諂媚表忠。袁殊不動聲色地在場陪同,冷眼旁觀了這場鬧劇。
不久,日軍授命包建華在鎮江組建“鎮江清鄉公署特別行動總隊”(簡稱別動隊),委任包為總隊長。因包建華患有嚴重的肺病,后由巫孔璽接任總隊長。當時,句容有個姓巫的日軍密探頭子,工作十分賣力,經常向日軍憲兵隊提供情報。袁殊覺得留著他對我方不利,便以“私通新四軍”為由,令巫孔璽率別動隊將其處死。
托詞離任:因李士群之死離開鎮江
1943年9月底,袁殊從鎮江離任,此時距他到任整整半年。袁殊離開鎮江與李士群之死有關。
李士群是個對政治有很大企圖的人,他曾親口對袁殊說,要把政局搞亂,然后借機接掌南京大權。為了拉攏袁殊,李士群甚至狂妄地許諾,事成之后,自己只管軍事,黨政外交全部交由袁殊負責。膨脹的政治野心,加上個人勢力的急劇擴張,讓李士群桀驁不馴的本性顯露無遺,他與汪偽三號人物周佛海之間的權力斗爭日益激化,甚至連汪精衛的話也逐漸不太服從。
汪偽內部出現這樣公開分裂的局面是日本人不愿意看到的,他們感到李士群不太好控制,于是下決心除掉他。首當其沖的是李士群手下的頭號打手——偽76號特工總部警衛總隊副總隊長吳世保。此人司機出身,曾混跡于滬西一帶的賭場,與李士群同拜上海青幫頭子季云卿為師,兩人也由此相識。吳世保被日本人捕去后,李士群前去保釋未被允準。等到日本人同意保釋時,吳世保已被喂下毒藥,得了敗血癥,很快病死于蘇州。
李士群感到處境險惡,曾通過袁殊約潘漢年在家中見面,談了幾個小時,思想有所動搖,但最終沒有轉變過來。就在李士群遇害的幾天前,他曾來到鎮江,與袁殊進行了一次深談,話語間已預感到自己死期將至。1943年9月6日,李士群在赴日軍華中憲兵司令部特科科長岡村少佐家宴時被下毒,3天后毒發身亡。
李士群死后,汪精衛也宣告患病。袁殊見此情形,托詞卸去了鎮江的所有職務,離開了權力漩渦的中心,回到蘇州續任偽江蘇省教育廳廳長。1943年10月,日偽被迫宣布鎮江地區清鄉告一段落,其預定的各項目標均未達到,實際是以全面失敗而告終。抗戰勝利后,1945年10月袁殊奉命撤往蘇北根據地,結束了自己長達14年的潛伏生涯。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