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到“碼頭”的演變

文/張崢嶸
鎮江是港口城市,長江與大運河在這里交匯,“碼頭”也就成為鎮江人最熟悉的地名。在鎮江市區的西北處,有一處景點叫西津渡,該處最著名的古街叫“小碼頭街”,跟碼頭有關的地名有玉山下的“玉山客運大碼頭”,待渡亭下的“救生小碼頭”,還有小碼頭街西端的原“鎮江水陸聯運碼頭”等。
碼頭又稱渡頭,是一條由岸邊伸往水中的長堤,也可能只是一排由岸上伸入水中的樓梯,它多數是人造的土木工程建筑物,也可能是天然形成的。考古發現西津渡玉山大碼頭就是一排由岸上伸入水中的石頭坡道,它是人造的土木工程建筑物。
為了提供一部可供研究西津渡歷史文化的學者參考的工具書,2010年城投領導提出了編輯出版《西津渡史料匯編》的任務。筆者在收集鎮江古代志書時,經常發現這樣的一種情況,即把“碼頭”寫作“馬頭”。例如《光緒丹徒縣志·卷36》記載:“江船義渡局在小馬頭對岸六號口七號口及瓜洲口……”又如《續丹徒縣志·卷19》記載:“吾郡江口舊有掃埂一道,攔江潮之沖激,自北固山下江灘起,向西至蒜山小馬頭止,長三里。”
其實碼頭在歷史上也被稱為“馬頭”“舟次”“步頭”等,其中,“馬頭”自南北朝時期用于表示泊船設施之意,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時期。而我們所熟知的“碼頭”也在明清時期開始被廣泛使用。
關于“碼頭”一詞的最早出處,已難考證確切時間。目前可見的早期“碼頭”出處,主要存在明代小說之中。如《石點頭》中“舟至碼頭灣泊”。《古今奇觀》中“將喪船停泊碼頭” 。雖然“碼頭”在明代小說之中多有出現,在明代的官書之中卻很少提及。到清代,“碼頭”一詞在鎮江的各類文獻中則頻繁出現。而且這些記載還描述了碼頭的諸多功能作用。例如,《續丹徒縣志·外交》記載:“……遂於云臺山下濱江一帶,劃作租界,并設領事公署於云臺山上,陸續設太古、旗昌、怡和等輪船碼頭,起卸商貨。”《丹徒縣志摭余·外交》記載:“目下英租界江邊,袛余太古輪船碼頭一處,恐后亦將遷徙。”
盡管“碼頭”在清代被廣泛使用,但它進入官方話語體系的時間卻較晚。目前可查的檔案資料中,“碼頭”最早出現在乾隆元年,高斌的《為題銷雍正十三年份歲修江蘇山陽安東阜寧三縣李家碼頭等工用過工料銀兩事》的奏書就以“碼頭”為題。自此后,“碼頭”才頻繁出現在各類奏書之中,其中多涉及各地碼頭修筑的用銀問題和碼頭附近命案的處理情況。與此同時,乾隆時期的方志之中,也開始出現“碼頭”的記載。
到揚州天寧寺游玩的人一定知道門前有個碼頭,它用塊石駁岸,岸邊筑有寬大的平臺,平臺的邊上建有一座小亭,亭中矗立著一塊石碑,碑上刻 “御馬頭”三個大字。明明是登舟的碼頭,何故寫作“御馬頭”?
原來這個天寧寺可不一般,乃是始建于晉代的古跡名勝,清代康乾年間更是作為皇帝下榻的行宮,可謂當時的國賓館,康乾二帝南巡江南到揚州,便是從此處上岸的。乾隆爺雖為滿人,卻熱衷漢文化,這里的“御馬頭”就是他寫。根據民間故事流傳,寫完后他也發現寫錯字了,稍顯尷尬,然而一旁陪同官員有人出來圓場,直呼寫得太好!說“碼”字的“石”是絆腳石,必須拿掉!皇上寫“御馬頭”,太圣明了!
其實,從“碼頭”改“馬頭”也見于報道: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也有個馬頭古鎮,由于沂河在此地有一處接近直角的轉彎,因此此地河道水面開闊、水流平緩,便于商船停靠。明清時期,這里逐漸發展成一處內河航運重鎮,商賈往來,轉運貨物,連接南北商業。
馬頭古鎮中建有一座“郯馬民俗文化館”,館長秦運田是位研究馬頭鎮歷史文化的專家。據他介紹,“馬頭”二字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資治通鑒》“唐長慶二年”的記載中就出現過“馬頭”。元代的記載中,對“馬頭”二字有這樣的解釋:“附河岸筑土植木夾之至水次,以便兵馬入船,謂之馬頭。”可見,馬頭就是江河沿岸供停船時裝卸貨物和乘客上下的建筑物。
地名是文化的鏡像,是反映社會歷史的活化石。“馬頭”“碼頭”地名不僅反映了當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時也記載了當地歷史演變過程中的痕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蘊。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