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沈秉成寫金山長聯
文/朱昌勤
鎮江金山公園重檐翹角的門樓古樸典雅,兩側立柱上有一副長達九十字的楹聯,意蘊雋永,韻味十足。這副長聯是由清代沈秉成一百多年前撰寫的,至今令人感嘆。
沈秉成于同治八年(1869)至同治十一年(1872)任江蘇常鎮通道臺。在清代道臺,官位較高為正四品,是介于巡撫、總督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沈秉成是朝廷官員,卻又是喜山樂水的儒士,因常鎮通道治所在鎮江,沈秉成在四年任職期間走遍鎮江山水景點,深諳鎮江古跡歷史。
對于佛教禪宗寶地金山寺,沈秉成當然格外垂青,他欣然為金山大雄寶殿題寫長聯:“一峰浮玉,十地布金,憶裴頭陀江岸披緇,蘇內翰山門留帶,光陰瞻逝水,誰續勝緣,愿宏開寶宇琳宮,永鎮蒼崖翠壁;萬頃煙濤,千林風籟,想焦仙人幽巖瘞鶴,陸處士中泠品泉,卜筑有芳鄰,堪尋陳跡,漫辜負蓮花貝葉,同聽暮鼓晨鐘。”
楹聯巧妙用典,“裴頭陀”就是“白蛇傳”中法海,法海俗家姓裴,故稱裴頭陀。歷史中的法海乃是一位高僧,而且是金山寺的開山祖師。“蘇內翰”乃是蘇軾,蘇軾曾留玉帶在金山寺。“焦仙人”是隱居焦山的焦光,“陸處士”則是在中泠泉品茶論泉的陸羽。長聯雖長但對仗工整,神韻相契,既描繪了金山的自然美景,又融入了鎮江的名人典故,彰顯了作者超強的文化功底。
其實,沈秉成(1823-1895)為浙江湖州人,本就多才多藝,少年時已滿腹經綸。咸豐六年(1856)33歲時,沈秉成進士及第,從此步入仕途,為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同治元年(1862),遷侍講,充日講起居注官、武英殿總纂,次年,轉侍讀,出任云南迤東道。
沈秉成在任江蘇常鎮通道臺期間,為鎮江的文化、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有史料載,沈秉成為中泠泉的開發功不可沒。清代《金山志》中說:“中泠泉,在金山之西,石排山下,當波濤最險處。”中泠泉唐宋時在揚子江心,是萬里長江中獨一無二的泉眼。后來,由于長江河道變遷,泉口處變為陸地,泉眼更無從尋覓。直到清同治年間,沈秉成與候補道薛書常等多方搜尋,終于找到泉眼所在,后筑池建亭,圍上石欄,還親筆書寫“中泠泉”,豎立碑刻。自此,中泠泉成為人們飲茶品茗的好去處。
沈秉成贊助建成了鎮江義渡。“京口創設義渡碑記”中講述了清同治年間京口、瓜洲間創建義渡的緣由、經過等內容:“鎮江西門外大小碼頭與瓜洲六、七濠口為南北往來要道”,但長期以來,由于船小遇江面風濤,行船非常危險,還有船主身份良莠不齊,不乏有人見財起意,謀財害命,過江商旅深受其害。同治年間,在地方商人魏昌壽的牽頭下,集資建造大型帆船,此舉得到常鎮通道臺沈秉成的大力支持,他帶頭捐資,發起倡議。同治十一年,鎮江義渡總局得以成立,南北兩岸碼頭相繼修成,十艘大船往來長江,免費載運南北旅客,長江兩岸眾多百姓因而得以受惠。
同治年間,我國民族工業開始興起,沈秉成是浙江人,對蠶絲生產非常了解,因而在鎮江期間,大力提倡民間養蠶。為了提高蠶桑技術,沈秉成著有《蠶桑輯要》,為民間蠶桑養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實用指導。
沈秉成曾經一度官運不順。史料載,沈秉成在任常鎮通道臺期間,因查扣江浙私鹽一案得罪了地方豪紳和官吏,于同治十一年(1872)被人彈劾貪贓枉法,后來雖查無實據,不了了之,但沈秉成自此對官場失去興趣,心灰意冷,隱退到了蘇州。其間已經50歲的沈秉成,遇到了小他20歲的才女嚴永華,并很快結為夫妻,還建起了私家園林耦園。據載,在建設耦園的過程中,展現了沈秉成對園林藝術的獨特見解。耦園分東西兩部,西園以書齋為主,建有藏書樓名曰“鰈硯廬”,儲書數萬卷,還有金石書畫收藏,名重一時。當時,蘇州眾多藏書大家都是其藏書樓的常客,經常前來一同鑒賞古器、金石。耦園至今還是蘇州平江的一個重要景點,尤其藏書樓依然保存完好。
光緒十年(1884),正值國家遭受內憂外患時期,沈秉成又一次得到朝廷重用。升任總理衙門大臣,曾與英公使議約。光緒十三年(1887),出任廣西巡撫,光緒十五年(1889),調安徽巡撫,次年,轉任兩江總督。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先后創辦江南水師學堂、經古書院等。
光緒十六年(1890)十月妻子嚴永華病逝。后沈秉成也因患病,回蘇州醫治,住于耦園。光緒二十一年(1895),沈秉成病逝于耦園中,享年73歲。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