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變遷:從漁獵到護漁
文/樵山
雖然我們生活在長江邊,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長江漁民可能是個遙遠的群體,那是個已經遠去又陌生的江上群體。他們曾經以長江為生,付出“漁翁起三更”的艱辛,勤勞漁獵,收獲江鮮美食。他們行舟江面,遠離塵囂,在他們身上,我們可能看到的是“漁舟唱晚”的詩意和自由,但更多的是終年漂泊的艱辛。從遠古到如今,他們從漁獵到保護,傳承著漁業文化和長江文明。
1959年和1975年,文物部門先后兩次發掘著名的巫山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網墜、魚鉤等生產工具。1985年4月,鎮江市諫壁王家山春秋土墩墓出土了春秋末期漁獵樂舞紋銅盤, 上面的漁獵圖樂舞紋飾,是迄今所見漁獵樂舞的最早圖像。通過這些器物,說明勤勞勇敢的鎮江沿江先民,遠在4000年前,就已經學會使用特制工具,在長江流域開展漁獵活動。
在萬里長江的版圖上,90多公里的長江鎮江段,江流少曲折、水勢多平緩,形成了大沙、諫壁、高資、姚橋等多個天然漁場。這里是長江淡水漁業的寶庫,也是河海洄游性魚類的必經之地。豐饒的物產,吸引了周邊多個省市的漁家來此打魚謀生。新中國成立后,曾經被稱為“魚花子”的群體,才有了真正的避風港灣。
1953年,象山聶家村成立我市第一個漁民互助組。1954年,7戶漁民在大港成立了“丹徒縣漁業組”。
1959年8月,我市在丹徒鎮成立焦山人民公社。這是我市第一個漁業公社,下轄高資、金山、象山、丹徒、諫壁、大港、儒里、大路(圌山)等8個漁業大隊。對當時西自高資,東至儒里,沿江約75公里范圍實行專業專管。當時有捕撈漁民2143人,木船515只,總噸位14600噸。
1960年、1974 年,為補充長江漁業生產的不足,先后兩次抽調各大隊漁民,組建海洋漁業大隊,出海捕魚。
1966年,利用長江灘涂圍灘造田,漁民開始在陸上定居。第二年,又從儒里、大港、丹徒、金山、高資大隊抽調漁民,在劃撥的征潤洲蘆灘上圍灘墾荒, 漁業公社有了專門從事副業生產的立新農副業隊。
1973年,漁民開始發展人工養殖,漁業生產從70年代末由長江捕撈為主,發展為養捕并舉。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鎮江漁民成了改革開放較早的受益者。“分水到戶”,讓他們成了“萬元戶”的代表。逐步實現了陸上定居,收音機、電視機、錄音機開始進入漁民家庭,極大地豐富了漁村的文化生活。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長江漁獲連年銳減,著名的長江“三鮮”有的瀕臨滅絕,有的已絕跡20多年。為實現長江文明的永續發展,漁民們告別舟楫,改變生存方式,已是大勢所趨。漁民們利用長江沿江灘涂圍堤造池,重點發展人工養殖。為全市菜籃子工程創出了淡水養殖的新路子。
2002年開始,鎮江市每年于 4月 1日至 6月 30日實行春季禁漁,并為春禁期間的漁民發放生活補貼。
從2006年開始,我市分批次對長江漁民進行了退捕安置。截至2020 年,已全面完成漁民退捕安置,沿江3000 多名漁民全部上岸,長江鎮江段漁民退捕安置工作全部結束。
2020年1月1日開始,長江流域鎮江段實施全面禁捕。我市成立首支專業護漁隊,9名退捕漁民通過公益崗位招錄走上專職護漁崗位,從“捕魚人”化身為“護漁人”。他們充分發揮熟悉長江水環境的優勢,在轄區江段設立 4 個護漁點, 沿長江分段24小時不間斷進行巡視、巡查。
2022 年,長江流域漁政協助巡護優秀隊伍和優秀隊員表彰活動,在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成功舉行,在獲表彰的 36 支巡護隊伍中,我市潤州護漁隊作為江蘇省唯一的一支隊伍,榮獲 2022 年度長江流域漁政協助巡護優秀隊伍一等獎。
2024年5月,為豐富退捕漁民家庭的文化生活,新金江社區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悅讀空間”,并在嶄新的農家書屋配置了多媒體顯示屏,新增居民“點單”書籍百余種。
如今,退捕漁民分布在江邊的姚橋、大港、諫壁、丹徒、焦山、引航道、高資等漁民社區居住,就學就醫十分方便。他們岸上有了居所,子女有了教育,病患有了醫治,人生找到了歸宿。75年,他們從江上走到了岸上,從漁獵變成了護漁。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