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清代鎮江詩壇

焦山定慧寺(資料圖)
文/雷曉明
清代鎮江的詩壇十分活躍,一代代詩人前后相續,詩集多不勝舉并涌現出一批名家。《京口耆舊傳》中收錄有鎮江府城及四縣的650多位詩人的選詩2100多首,詩集有300多部。詩人中有官員、有隱士、有布衣、有閨秀,還有方外人士,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各異,雅俗并存。清初時,本地遺民詩人主要有冷士嵋、朱祜、談允謙、何雍南、程世英等。
在清代鎮江詩人中,當數冷士嵋創作成就為高。冷士嵋(1628-1710),字又湄,號秋江散人,江蘇鎮江人。13歲時曾隨其兄在軍中參與戰事。義軍潰散后,他輾轉回到丹徒隱居,終生不仕。曾做過商賈,浪跡四方,近則南京、揚州、蘇州,遠至浙江、安徽、兩湖及關中等地。所至處憑吊古跡,廣交逸士。他精通經史,文章自成一家,特別擅長詩歌,常與文友宗子發等相互唱和。他的古詩宗法漢魏,近體頗有唐音,清淡超卓,寄托深遠,在清初京口詩人中獨樹一幟。
鎮江詩壇上曾出現有“京口三詩人”之譽的地方名家,即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活躍的余京、張曾及鮑皋三位平民詩人,其中尤以鮑皋為代表。鮑皋(1708-1765),清代著名詩人,書畫家,字步江,號海門,江蘇丹徒人。自幼聰慧,家境貧寒,借書閱讀,熟記于胸。隨父去皖江,所到之處慷慨抒懷,吟誦詩歌,令同行的長者大為驚異。至中年時益發奇才天縱。在淮陰、揚州等地,被鹽商大賈爭相聘為上賓。兩淮轉運使尹會一尊鮑皋為國士。晚年,更為放浪形骸,即使行走于路途之中,興之所至之時,隨即高吟低唱,旁若無人。沈德潛尤為喜歡鮑皋的詩詞,稱鮑皋與余京、張曾為“京口三詩人”。鮑皋的詩作成就,集中反映在他的《海門詩鈔》及《海門詩鈔外集》之中。兩部詩集共有選詩670多首。京口三詩人之一的余京(1664-1739),字文圻,江蘇丹徒人。與沈德潛有交。3歲喪父,家貧,少時好詩。稍年長,日日吟詩不輟,并以代人書寫得資供養其母。后因偶然得病,母親以為兒子過度勞累,將其詩稿俱焚。自此10年余京不再寫詩。后沈德潛過京口游焦山時,讀到余京詩作,大為欣賞,遂與其交往。晚年余京詩境老成,學業更為精醇,其門下求學者更多。四方詩人過潤州時,都必登門造訪,并受到官吏敬重。余京詩格調俱高,尤長近體,著有《江詩草》文集。而詩人張曾的詩作也毫不遜色,與余京、鮑皋齊名。張曾(1713-1774),字祖武,江蘇丹徒人,與同邑詩人鮑皋、余京為同時人。他游歷吳中時,與眾多名人常宴于勺湖南亭,詩酒酬答,文思游發,每篇詩出,坐者嘆服其才華出眾。游京師時,在大學士英廉家居住3年,為大學士家子女設館授學,暇時以詩酒會文友。沈德潛賞識稱張曾詩“風格似鮑皋,造句似余京”,著有《石帆山人集》文集。
據鎮江文化叢書《鎮江史要》記載,清代乾隆、嘉慶之時,鎮江詩壇的詩人眾多,影響較大的代表性人物有丹徒籍的應讓、吳樸、鮑文逵、顧鶴慶、王豫及錢之鼎、張學仁等七人,時稱“京江七子”。七位詩壇人物,才氣橫溢,關系甚密,相互切磋唱和,漸成氣候,是鎮江本土文壇的新人群體。在詩歌的創作形式上,受前代京口三詩人的影響,崇唐,又博采眾長,且多有反映現實主義的題材。在創作之外,七才子還精心編撰詩集。在其后的清代中后期,鎮江詩壇上還先后涌現過“京江中七子”和“京江后七子”等詩人群體。
清代鎮江詩壇上還活躍著一批頗具才華的女詩人。在《京口耆舊傳》中,就記載有51位女詩人,并錄有詩集近20部。其中著名的有秦芷、岳慶圖、陳蕊珠、周素貞、駱綺蘭、賀雙卿及鮑之蘭、鮑之蕙和鮑之芬三姐妹等。女詩人駱綺蘭雖身世坎坷,卻極負才華。駱綺蘭(1756~?),清中期鎮江女詩人、書畫家。字佩香,號秋亭,江蘇句容人。年三十時喪夫后移居鎮江。幼承家學,能詩善畫,生性豪放,晚年信佛。曾作《八夢詩》,記述夢中登天、渡海、登科、從軍、種田、隱居、求仙及學佛詩事,以寄托自己的抱負。寡居后,不甘埋沒自己的才華,師從袁枚、王文治并與趙翼、洪亮吉、鮑之鐘、曾燠、陳文述及顧宗泰等詩家為友。或相攜出游,或留客飲宴。她詩才敏捷,分題賦詠,往往先成。其詩作清新俊逸,在當時頗負盛名,晚年,駱綺蘭居住鎮江小碼頭超岸寺附近,家中庭院筑有聽秋亭、無波閣等,著有《聽秋軒詩集》。
在清代,鎮江各家禪院的詩文也別具一格,尤以焦山詩僧的創作成就驚人。據史料考證,焦山定慧寺詩系與寧波天童寺詩系、常熟虞山三峰寺詩系及杭州靈隱寺詩系并稱清代東南四大寺院詩系。鎮江焦山詩系形成于清乾隆年間,興盛于嘉慶、道光、咸豐、同治朝。其中尤以寺僧清恒、達瑛名氣最大,他們二僧與曾居焦山的丹徒僧人悟霈三人,并稱“京口三詩僧”,各有詩集相傳。嘉慶年間地方名士王豫選錄三位寺僧的詩作,刊刻有《京口三上人詩鈔》。其后的咸豐、同治年間,了禪、大須等詩僧的詩作也頗多。這些詩僧還先后與阮元、袁枚、王文治、洪亮吉、伊秉綬等詩家交往頻繁,因而詩中除具空靈特色外,還表現出濃厚的人文氣息。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