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古街老巷

古泮泉(資料圖)
三千年悠久歷史的江南名城鎮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古城內散落著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古街老巷,文化遺跡,可謂星羅棋布。穿行在這些古街老巷之中,仿佛有一種穿越感,使人感受到濃郁的人文氣息和歷史文化氛圍。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家住在網巾橋巷,巷道長約三百米,南至東門坡,北至中山東路,南北走向。在古代,網巾橋是鎮江城內關河上一座重要橋梁,始建于宋代,時稱“利民橋”。元代稱“網兒橋”,又稱“網巾橋”。明代鎮江人最早開始有網巾束發的習俗,該巷內編織網巾的綢莊眾多,商貿發達,故得名“網巾橋”。明朝皇帝朱元璋曾為“網巾橋”題寫橋名,鎮江“網巾橋”也因此在全國出名。1929年因填埋關河,古河道變成了巷道,故稱網巾橋巷,一直沿用至今。
網巾橋巷周圍有眾多的古街老巷,如南門大街、中營街、夢溪園巷、東門坡、梳兒巷、壽邱街等。網巾橋巷西邊幾百米就是南門大街,它是鎮江城內一條南北走向的重要街道,北至宋代嘉定橋(今中山東路),南至虎踞橋,全長約1300米,寬不足5米。宋元時期,南門大街就是鎮江城內五條街附近最繁華的街道之一,是南來北往的主要商貿場所和農副產品集散地。老街內商賈云集,店鋪林立,車水馬龍,商業繁榮。老鎮江人稱南門大街有“三條龍”,即清晨南鄉農民擔柴進城,此為“草龍”;中午前后農民推米投牙(行),稱“米龍”;傍晚時分,各家各戶擔著水桶到運河邊上取水,此為“水龍”,為當年鎮江聞名的一景。明清兩代曾有三位宰相居住此街,一是明代武宗之師,受人敬重的宰相靳貴;二是在靳貴府第之南,備受清康熙皇帝器重的名相張玉書;三是靳貴的老師,明代“出為將入為相”的楊一清。南門大街從明到清,曾經立有四座高大的牌樓,其中三座用來紀念楊一清、靳貴和張玉書。南門大街是鎮江最有鄉愁味的一條老街道。
網巾橋巷向東有一南北走向的中營街,南宋時期這里是鎮江駐軍一處前軍塞的兵營所在地,因此得名中營。由中營街向南臨近正東路口不遠的夢溪園巷,可謂名人輩出。夢溪園巷因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晚年居住的夢溪園而聞名。沈括在夢溪園潛心研學,撰寫了科技巨著《夢溪筆談》,其科技成就舉世矚目。該巷內還有宋代丞相、著名天文學家蘇頌故居。
與網巾橋巷相距數十米,有一自南向北的坡道,唐朝時,坡道上建有“朱方門”,是古時通往東門的要道之一,現此地稱作“東門坡”。宋朝時,在東門坡建有府學。東門坡路東邊有兩口著名的古井——古泮泉,為北宋元祐年間開鑿,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鎮江城內一口著名的古井。古泮泉歷經宋、元、明、清至近現代,經歷了若干次干旱、地震等自然災害,泉井從未干涸、坍塌,至今水質清澈透底。
在夢溪園巷中段,沿原鎮江師范??茖W校(今江蘇大學夢溪校區)圍墻外,有一南北長600余米的梳兒巷。宋《鎮江志》記載,梳兒巷曾被稱為“上河巷”,元、明、清時期稱為“上河街”。晚清時期,由于巷內紡織業發達,“梳櫛”是紡織機上的重要部件,于是巷名被改稱為梳兒巷。巷內31號是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的祖祠“茅家祠堂”。巷內29號為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專門收養棄嬰的慈善機構“育嬰堂”。
距網巾橋巷不遠還有一條壽邱街,因附近的壽邱山而得名。據傳說,壽邱山是古時人工開挖城內關河的泥土常年堆積而成的山丘,山丘之上,樹木繁茂,花草叢生,山上長有可延年益壽的名貴藥材“何首烏”,古山丘得名壽邱山。南朝宗武帝劉裕曾在山上居住多年。宋代因山上建有多個寺廟而聞名遐邇?,F如今壽邱街商鋪林立,街市繁華,人流不息。
網巾橋巷方圓數百米之內的夢溪園、古泮泉、茅家祠堂、育嬰堂均為鎮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南門大街南端的虎踞橋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歲月匆匆,轉眼間離開曾經居住的網巾橋巷已經二十多年,網巾橋巷及周圍的古街老巷已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記憶里。
古街老巷,是歷史的見證者,是古人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它造福了一代又一代鎮江百姓,見證了漫長歲月中鎮江的衍變過程和發展變化,承載了一代又一代鎮江人的歷史記憶和家園情結,孕育了鎮江燦爛的街巷文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