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籍的陸海空“三棲”將軍梅嘉生

□ 于錫強
梅嘉生是我軍屈指可數頗具傳奇色彩的陸海空“三棲”開國將軍。
1913年梅嘉生出生在丹陽東北(現丹北鎮)的嘉山腳下,13歲時梅嘉生跟隨父母親來到上海,當過店員幫助父親打理藥店生意,隨后考取華夏大學附屬中學。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三省,在民族存亡的時刻,不到20歲的熱血青年梅嘉生即寫信告訴戀人周政:面對國破家亡危難之時不能再讀書了!
梅嘉生投筆從戎投考了南京陸軍學校學習裝甲兵科目知識。“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梅嘉生決定回家鄉丹陽拉起一支抗日的武裝隊伍,妻子周政十分支持,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再加上父親從上海寄來的鈔票,傾盡錢財從國民黨散兵手中買了十余把長槍,在丹陽成立了農民自衛團保衛家鄉。在他的鄰村,大革命時期的中共黨員管文蔚也在組織抗日部隊,梅嘉生和管文蔚取得聯系成立了自衛總團,管文蔚任總團長,梅嘉生任鎮北分團團長,管轄幾個村莊的自衛團。自衛團成立后梅嘉生帶隊在丹陽陵口伏擊日軍過往的運輸火車,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1938年夏,陳毅率領的新四軍第一支隊北上派政治部主任劉炎來到丹陽,將丹陽自衛總團改編成丹陽游擊縱隊,梅嘉生所部編入新四軍序列。1939年梅嘉生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任新四軍挺進縱隊第三團團長,奉命率部西進津浦路東,配合主力部隊作戰。經過半年多頻繁戰斗取得反頑斗爭勝利,并打通了東西兩塊抗日根據地聯系。年底梅嘉生被派到外圍部隊南通保安旅工作,在異常復雜情況下,堅決對該旅全部進行了改編。1941年“皖南事變”后,在極其殘酷的斗爭環境下,梅嘉生直接領導和指揮了多次反“掃蕩”和反頑戰斗,帶領部隊與日軍和國民黨頑固派作戰。創建、保衛和擴大了揚州東區抗日根據地。
梅嘉生的軍事才能在頻繁的戰斗中迅速提高。他先后參加蘇中七戰七捷、漣水、棗莊、萊蕪、孟良崮、魯南、淮海、渡江和解放上海等戰役戰斗。1947年夏,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時,梅嘉生奉命率部與兄弟部隊一起在外線出擊鉗制敵人北進。危急關頭主動承擔艱巨任務,沉著指揮,與數倍于己的敵人周旋苦戰半個月,終于突出重圍,出色完成戰斗任務,受到上級表揚。在渡江戰役中,他所在的23軍經歷與英國軍艦發生沖突的“紫石英號事件”,展現出解放軍不怵任何外國強敵的堅強戰斗意志。
經過十余年的征戰,轉戰蘇北、安徽、山東等地,經歷了多次腥風血雨惡仗、險仗的生死搏殺,鍛煉考驗和展示了梅嘉生的軍事指揮才華,他戰功卓著,是新四軍中晉升最快的幾名將軍之一,深受名將粟裕司令員的器重,36歲時就擔任第三野戰軍七兵團二十三軍副軍長兼參謀長。
1950年8月中國組建軍事顧問團,對越南抗法提供支持。韋國清擔任援越軍事顧問團團長,梅嘉生任第一副團長兼參謀長,馬不停蹄地參加援越抗法戰爭。中國軍事顧問團抵越后,了解到越軍機構臃腫,各部門職責不清,效率低下,也沒有統一的規章制度管束執行等問題。由梅嘉生主持中國軍事顧問團為越軍起草了《隊列條令》《戰斗條令》《內務條令》,隨后頒布全軍,為越軍正規化建設起到了奠基作用。1951年7月韋國清因回國述職并治療疾病,梅嘉生擔當大任,幫助越軍舉辦了多次軍事干部短期集訓班,并對越軍各軍、各兵種進行多次整訓。參與了計劃籌備西北戰役、上寮戰役、奠邊府戰役。梅嘉生熟悉司令部業務,思考細致周密,根據戰場情況制定作戰計劃,多次親臨前線和越軍副總參謀長在前線指揮部直接指揮。因他的出色工作,1952年9月梅嘉生被越南政府授予二級軍功勛章。
1955年,在新中國首次授勛儀式上,梅嘉生被授予少將軍銜。不久梅嘉生調任人民海軍工作,擔任海軍航空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為新中國海軍航空兵部隊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64年又調任梅嘉生擔任東海艦隊副司令員。他又完成了空軍轉海軍的華麗轉身。由此,梅嘉生成為我軍屈指可數的陸海空“三棲”將領。
值得一提的是,1965年梅嘉生在東海艦隊副司令員任上參與了由周總理親自指揮的人民海軍“小艇打大艦”的“崇武以東”海戰,擊傷擊沉國民黨海軍炮艦和獵潛艦各1艘!1975年,62歲的梅嘉生再次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在海軍任職期間注重調研軍隊發展,經常深入一線部隊指導,對于全軍的日常管理嚴格要求,提高了人民海軍的軍政素質和戰斗力,為人民海軍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梅嘉生情系鄉梓,“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聽聞家鄉丹陽連年遭旱災歉收,隨即積極出面四處奔波,濟困解難解決家鄉父老的生活難題。1963年他牽頭的嘉山電灌站順利建成,1974年又在梅嘉生的策劃下提出籌建帽山渡槽隨后順利實施。與電灌站互相配合惠及嘉山到建山8公里范圍內的農業生產,極大提高了水稻產量。晚年他與管文蔚等共同發起創辦了建山中學。2008年,建山中學擴建為丹陽市農村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輸送人才。校園里鐫刻著將軍的贈言:“發揚革命傳統作風,精心培養祖國花朵!”
1993年9月梅嘉生將軍病逝于北京,享年80歲,按照梅嘉生將軍生前囑托,自己的安息之地定在家鄉丹陽,希望能看著家鄉日新月異的繁榮和發展。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