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的愛國民主人士冷遹

冷遹紀念館 張馳川 攝
文/張良國
前不久,我赴丹徒黃墟參觀辛亥革命的功臣和先驅、新中國的建設者之一冷遹的紀念館。
冷遹紀念館位于丹徒區辛豐鎮黃墟老街,為冷遹故居,始建于1917年,由主樓一幢和廂房四間組成,主樓是一幢兩層樓房,上下十間中西合璧式建筑,前后花園,主樓后邊各四間廂房。雖經多次維修,但風格原貌未變。2002年,故居被江蘇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當地投入400余萬元建設了冷遹紀念館。在冷遹先生生平事跡陳列室里,照片、實物、影像資料等詳細記錄了這位著名的辛亥革命先驅、愛國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波瀾壯闊的一生。紀念館館名由李嵐清同志題寫。冷遹故居的牌匾由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同志題寫。錢正英是他的老同事、新中國成立初任華東水利部副部長。
冷遹,字御秋,丹徒黃墟人,中華職業教育社創始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國民主同盟前身)創始人、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建國會前身)創始人,年輕時候就接受革命思想。1905年畢業于安慶武備學堂,在校期間加入“同學會”“岳王會”等民主革命團體,后加入同盟會。畢業后,冷遹先后在駐南京、安慶新軍任職。1908年,安慶新軍內的革命黨人謀劃起義,推舉冷遹為安慶起義總指揮,但因密探告發被捕,在南京受盡酷刑但堅不吐實,經友人營救出獄。1909年冷遹在香港適遇廣西招納新軍人才,遂入桂,任陸軍小學提調,民國著名人物李宗仁、白崇禧是他的學生。1910年,冷遹等人創立同盟會廣西支部,1911年任同盟會廣西支部代理支部長,成為廣西革命最初發起人之一。
1911年,廣西光復后,新軍改稱民軍,冷遹任廣西民軍混成協幫統。他率師援鄂,參與南北議和,1912年1月率師開抵南京。作為辛亥革命重要將領、民國建國功臣,1912年冷遹被孫中山先生授予中將軍銜和文虎勛章,先后任陸軍第一軍第三師師長、安徽軍政府參謀部長。第三師駐扎徐州,時徐州潰兵作亂,匪患嚴重,冷遹指揮官兵全力清剿,很快平息了匪患,穩定了社會秩序,深受徐州百姓愛戴。
二次革命失敗后冷遹流亡日本。1915年回國,參加護國戰爭,任參謀處長。
1917年,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在廣東成立軍政府,冷遹任總參議(武官之首)并代理內政部部長,直到護法運動失敗為止。
1921年,由于連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冷遹決心退出軍政界,致力于實業和教育救國。他創辦江北鹽墾公司,在杭州組建了絲綢公司,在嘉興改進了絲紡織工業,開展國際貿易活動。他愛國愛鄉,在故鄉鎮江創辦了鎮江蠶種場(中國農業科學院鎮江蠶業研究所前身)、鎮江女子職業學校(鎮江三中前身)、私立京江中學(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前身)、黃墟小學、黃墟園藝學校,接辦鎮江丁卯農村小學,開辦民眾夜校和家庭識字班等,組織農村信用合作社。曾任鎮江商會主席,鎮江水電公司、鎮江中國國貨公司、四益農場、中建農場、鎮江縣銀行董事長等職。1929年,冷遹代表地方人士與中華職業教育社、江蘇省農礦廳合作,創辦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在村政、農業、教育、水利建設等方面有諸多建樹。冷遹愛國愛鄉、心系桑梓,與另外兩位造福鄉里的實業家陸小波、嚴惠宇先生被尊稱為“鎮江三老”。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12月鎮江淪陷,黃墟農村改進試驗區停辦,創辦的學校被迫停課,蠶桑業遭到嚴重破壞。冷遹積極組織蠶種場人員、設備、蠶種資源內遷,并在重慶發展蠶桑事業,為戰后重建保存了有生力量。
抗戰爆發后,冷遹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8月,冷遹與陸小波、嚴惠宇在鎮江發誓保持民族氣節,堅持抗戰到底。1938年7月入蜀,任國民參政員。1939年1月,與張瀾、黃炎培等人聯合發表宣言,聲討汪精衛叛國投敵罪行。其間與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等常往來,共商時局。冷遹由衷擁護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為協調國共關系作了大量的工作。1944年9月,在國民參政會三屆三次會議上,支持林伯渠代表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呼吁團結抗日。之后,多次發表聲明,要求國民黨與各黨派合作,挽救危局,并與中共方面接觸更加頻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他與黃炎培等七位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赴延安訪問,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的熱烈歡迎,雙方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達成了許多共識。毛澤東送冷遹一床邊區自己生產的毛毯,至今陳列在紀念館里。
延安之行,使他對共產黨人有了深刻的認識,他覺得“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好朋友。
抗戰勝利后,冷遹回到鎮江,出任江蘇省臨時參議會議長,并擔任不少商界職務,致力于恢復經濟、改善民生。他還利用的他的身份和職務之便,幫助過不少共產黨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冷遹參加人民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他先后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部長、江蘇省副省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
在華東水利部長任上, 冷遹不顧年事已高,經常深入水利工作一線,調查研究,靠前指揮,為新中國的水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1959年,冷遹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78歲。
冷遹一生經歷晚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歷史時期,他能與時俱進,從一名愛國者、民主革命戰士,最終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和新中國的建設者,值得我們后輩學習和景仰。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