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劉裕的戎馬一生

《樵夫·將軍·皇帝》 王 川 作
□ 錢永波
“先蕩臨淄穢,卻清河洛塵。華陽有逸驥,桃林無伏輪”。最近,因商討南山鶴林景區建劉裕雕像的需要,翻閱《歷代帝王詩詞選》,意外發現南朝第一帝劉裕的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字,卻充分顯現了他獨具的戰神特色。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生于晉陵郡丹徒縣京口里,東晉南朝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他在代晉稱帝前,率軍北戰南征,立下赫赫軍功,堪稱一代戰神。
投戎建功
劉裕家族早年隨晉室南渡,長居京口,自稱是漢高祖劉邦弟楚元王劉交第二十二世孫。劉裕早年家境貧苦,曾以種地賣鞋等為生,因不修品行而不為當世人所賞識。不過,他才能出眾,且有大志,出身瑯琊王氏的王謐十分敬重他,對他說:“你應當會成為一代英雄。”
劉裕后從軍,最初就任北府軍將領冠軍將軍孫無終的司馬。 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孫恩從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朝野震驚,晉廷忙派謝琰、劉牢之前往鎮壓。謝琰是著名的陳郡謝氏家族中的人物,劉牢之則為淝水戰役中大破前秦苻堅的北府名將。大概因為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當了一名參軍。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干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銳,沖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于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涂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因討亂有功,劉裕被封為建武將軍,領下邳太守。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迫使其投海而死。
平定桓玄
孫恩起兵, 消耗了晉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虛,這給盤踞長江上游軍事重鎮荊州、虎視三吳、伺機而動的桓玄以可乘之機。元興元年(402年),桓玄舉兵東下,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收奪劉牢之兵權,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劉牢之懼禍而逃,后自縊身亡。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以行韜晦。由于劉裕屢建軍功,于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視他。次年十二月,桓玄篡位,更對劉裕款待備至,恩寵有加。桓玄的妻子劉氏頗能識人。她多次對其夫說:“劉裕行止有龍勢虎志,看問題不同凡響,不會久居人下,宜盡早除之。”桓玄卻說:“我欲蕩平中原,非此人不行,怎好殺他?等關隴平定,再作計議。”正在桓玄盤算之際,劉裕也在暗中圖謀桓玄了。他約何無忌、劉毅等人于廣陵(今江蘇揚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京囗、建康四處舉事,克期齊發。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百余人首先在京囗發難,殺死桓修。劉毅也于廣陵得手,誅桓修之弟桓弘。接著,眾人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桓玄派吳甫之及皇甫敷抵抗劉裕,劉裕先于江乘殺吳甫之,至江乘以南的羅落橋時奮力作戰,又殺皇甫敷,繼續進攻。三月己未日(3月28日),劉裕進攻覆舟山,并命弱兵登山,持著旗幟分道而行,營造四周皆有士兵的假象;而又因桓玄守軍大多是北府軍出身,面對劉裕都沒有斗志,劉裕于是與諸軍進攻,順利以火攻擊潰桓玄守軍,而桓玄亦棄城西逃。劉裕在進建康城后派諸將追擊桓玄,終于當年六月誅殺了桓玄,晉安帝在江陵復位。然而,桓氏勢力仍在荊州盤踞,并反攻江陵,直至義熙元年(405年)才再收復江陵,驅逐當地桓氏勢力,并自江陵迎晉安帝回建康。義熙四年(408年)正月,劉裕獲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徐兗二州刺史,入掌朝政大權。
攻滅南燕
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先后北伐,但無一成功。義熙五年(409年),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襲位,縱兵肆虐淮北,擄去晉兩郡太守,驅掠百姓千余家。劉裕為抗擊南燕,外揚聲威,于四月自建康(今南京)率舟師溯淮水入泗水。五月,進抵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留船艦、輜重,改由陸路進至瑯琊(今山東臨沂北)。為防南燕以奇兵斷其后,所過皆筑城壘,留兵防守。南燕鮮卑人恃勇輕敵,對晉軍進入其境不以為慮。六月,劉裕未遇抵抗,過莒縣(今屬山東日照),越大峴山。南燕主慕容超先遣公孫五樓、賀賴盧及左將軍段暉等,率步、騎兵5萬進據臨朐(今屬山東濰坊)。慕容超得知晉兵已過大峴山,自率步騎4萬繼后。燕軍至臨朐,慕容超派公孫五樓率騎前出,控制臨朐城南的巨蔑水(今山東彌河)。與晉軍前鋒孟龍符遭遇,公孫五樓戰敗退走。劉裕以戰車4000輛分左右翼,兵、車相間,騎兵在后,向前推進。晉軍進抵臨朐南,慕容超派精騎前后夾擊。兩軍力戰,勝負未決,劉裕采納參軍胡藩之策,遣胡藩及諮議參軍檀韶、建威將軍向彌率軍繞至燕軍之后,乘虛攻克臨朐。慕容超單騎逃往城南左將軍段暉營中。劉裕縱兵追擊,大敗燕軍,段暉等十余將被斬。慕容超逃還廣固。劉裕乘勝追擊北上,攻克廣固外城。慕容超退守內城。劉裕筑圍困之,招降納叛,爭取民心,并就地取糧養戰。慕容超被困于廣固內城,先后遣尚書郎張鋼、尚書令韓范,馳往后秦求援。七月,后秦主姚興派衛將軍姚強率步、騎兵一萬,與洛陽守將姚紹匯合,統兵共救南燕。并遣使向劉裕宣稱,后秦以10萬兵屯洛陽,若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劉裕識破姚興虛張聲勢,不為所動。不久,姚興被夏主劉勃勃擊敗于貳城,遂令姚強撤軍。慕容超久困于廣固,不見后秦援兵,欲割大峴山以南與東晉為條件,稱藩于東晉,劉裕不允。十月,燕臣張綱被俘,晉軍制成飛樓、沖車等各種攻城器具,加強攻防能力。義熙六年(410年)二月,南燕賀賴盧、公孫五樓率軍挖地道出擊晉軍,被擊敗,退回內城。劉裕乘機四面攻城,南燕尚書悅壽打開城門迎降,晉軍攻入廣固內城。慕容超率數十騎突圍而走,被晉軍追獲,送至建康斬首,南燕滅亡。
打敗盧循
盧循、徐道覆趁劉裕領兵在外,于義熙六年(410年)起兵,進攻江州。朝廷急征劉裕,而當時劉裕剛滅南燕,收到詔書就撤還建康。劉裕至山陽(今江蘇淮安市)時知江州刺史何無忌已戰死,于是加速回防建康,并于四月趕至。五月,豫州刺史劉毅大敗于盧循,盧循繼續東下,劉裕招募兵眾,修治石頭城并于當地聚兵。不過,由于劉裕急急南返,士卒多有傷病,而建康兵力亦不過千人,面對有十多萬人的盧循大軍顯得實力懸殊,然而劉裕堅決不肯接受諸葛長民及孟昶奉安帝北歸廣陵避敵的建議,決意死戰。盧循軍到后停駐蔡洲(今江蘇江寧縣西南江中),劉裕就以木柵阻斷石頭城及淮口,修治越城(今江寧縣南)并建查浦、藥園、廷尉三個堡壘,分兵戍守以御盧循,盧循曾分疑兵進攻白石及查浦,自率大軍進攻丹陽郡,但都沒有取勝,而且在各縣中又無法搶掠到物資,被逼于七月退兵江州。同年十月,劉裕率劉藩、檀韶、劉敬宣等人進攻盧循,并于十二月以火攻擊敗盧循船隊。盧循敗后試圖于左里(今鄱陽湖口)擋住劉裕,但劉裕率軍奮戰,盧循軍無法阻擋而大敗,盧循因而南逃廣州。劉裕早于盧循撤出蔡洲后就已派了孫處及沈田子經海路攻占了盧循根據地番禺,盧循敗逃廣州后在義熙七年(411年)敗于沈田子等人,終在交州被刺史杜慧度所殺。
計滅割據
劉裕于義熙七年(411年)班師回到建康,受太尉、中書監職位。次年(412年)四月,劉裕以劉毅為荊州刺史。劉毅自以能力不亞于劉裕,甚不服在劉裕以下,他亦得朝中有名望人士歸心交結,故此遷鎮荊州時就將大部分豫州府屬及江州萬多人的軍隊都帶去荊州,到任后又重新調度荊州郡縣首長,更以患病為由請堂弟劉藩去做他副手。劉裕知其有異心,于是假意答允其請求,但就乘劉藩自兗州治所廣陵入朝時就指稱他與謝混圖謀不軌,將二人賜死,接著就率軍自建康出發討伐劉毅。劉裕派王鎮惡為前鋒,沿路聲言是劉藩前來去騙倒各戍和民眾,直至江陵城外五六里時才被發現,但已趕及在劉毅關閉城門前率兵入城,并在城內作戰。城中民眾知劉裕在率軍前來都十分驚恐,劉毅不敵王鎮惡,唯有出逃,并于牛牧寺自殺。劉裕隨后來到江陵,誅殺了劉毅親信郗僧施,消滅了劉毅勢力。
劉裕回建康后,又誅殺了諸葛長民及其他官員,清除了京口武將中的異己勢力。412年底,劉裕發動晉滅譙蜀之戰,隔年(413年)西征主將朱齡石成功滅譙蜀。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出兵討伐晉宗室、荊州刺史司馬休之,雍州刺史魯宗之自感不被劉裕所容,故與司馬休之聯結。劉裕前鋒徐逵之初戰敗于魯軌,眾將除蒯恩外皆戰死,劉裕大怒。然而當他到時,魯軌及司馬文思率軍在懸崖峭壁上列陣,令劉裕難以登岸,胡藩當時就冒險攀登,劉裕就乘對方后撤的機會登岸進攻,終擊潰司馬休之的軍隊,攻下江陵,司馬休之及魯宗之北投后秦。自桓玄作亂以來,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全部滅亡,南方歸為一統。劉裕在消滅司馬休之后獲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崇禮,次年(416年)正月更獲加領平北將軍、兗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諸軍事。
北伐關中
義熙十二年(416年)一月,后秦主姚興死,姚泓繼位,內部叛亂迭起,政權不穩。劉裕認為這是滅亡后秦的良機。八月,劉裕以劉穆之任尚書左仆射,內總朝政,外供軍糧,自己率大軍分四路北伐。 九月,劉裕扺達彭城。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領兵由淮、淝轉向許、洛,后秦諸屯守皆望風降附,晉軍進展神速。十月,王鎮惡軍占領洛陽。義熙十三年(417年)次正月,劉裕留其子劉義隆鎮守彭城,自率大軍北上。此時北魏派十萬重兵駐守河北,并以游騎騷擾晉軍。七月,劉裕擺脫魏軍,進至陜城;八月,王鎮惡突破潼關防線,率師直進,一舉攻陷長安,秦主姚泓率群臣投降,后秦滅亡。劉裕率晉軍浩浩蕩蕩地抵達長安皇城。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經略關中,不料傳來劉穆之病死的消息。
劉裕怕朝廷有變,留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率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自己統軍南歸。后因留守長安的晉朝文武發生內訌,長安得而復失,良將勁兵損失頗多。但經過兩次北伐,黃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漢水上游的大片地區,為劉裕據有。
巨大的軍功,使劉裕在朝廷的地位顯赫無比。義熙十四年(418年)起,劉裕先后受封為宋公、進爵為宋王,最終在元熙二年(420年)代晉自立,即位為帝,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稱帝之后,劉裕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矯晉時弊政,加強集權,鏟除分裂割據勢力,努力發展經濟,使南方出現一百多年來沒有過的統一。永初三年(422年),劉裕病逝,享年六十歲。廟號高祖,謚為武皇帝,葬在初寧陵。
韜略過人
劉裕是東晉南北朝成就最大、最有建樹的皇帝,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軍事家,為中國軍事史做出過重大貢獻。他是在戰術上敢于創新的軍事家,既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又巧妙布陣,利用優勢彌補了自己的短處,使“卻月陣”成為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戰術,充分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劉裕的軍事思想非常豐富,具體表現在:在戰術革新上,他吸取了早期陣法的不足,大膽地將水軍用于陣中,利用水軍的優勢來克制騎兵,開創了戰術史上的新篇章。在戰術指揮上,他采取弧形方式列陣,增加抵抗能力,又將弩、槊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殺傷力。在兵力配置上,他將幾個兵種結合起來,協同作戰,以水軍為后援、以戰車列陣御敵、以步兵殺傷敵人、再以騎兵發起追擊。在作戰指導上,他適時選擇戰機,做到“臨境近敵,務在厲氣”,十分巧妙地選擇戰場。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