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跡眾多的街巷
文/金力
鎮(zhèn)江東門中營街,原來是由馬祠巷、中營、丁家巷組成的。這條老巷以及與之相連的片區(qū),宋代時曾有眾多達官顯貴、士紳名流選擇在此安家建園,其高雅、幽深的環(huán)境,史書中有文字記載。
中營的地名早在北宋初年就有,宋軍武力推翻了南唐政權后,鎮(zhèn)江曾駐扎七個軍寨,其前軍寨中有一條道路,日久便取名中營。其實,中營附近早就是古城鎮(zhèn)江的宜居地,南唐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林仁肇曾在這里建私家宅園。林仁肇原是南唐后主李煜手下的得力將帥,因遭北宋反間計而含冤死亡,私家宅園也一度荒廢。北宋重臣蘇頌,雖然不是鎮(zhèn)江人,卻獨愛江南的婉約秀麗,晚年定居鎮(zhèn)江,有史料載,蘇頌所建化龍坊就是曾經(jīng)林仁肇的私家花園。
中營南接丁家巷,這條古巷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因為北宋時有一丁氏旺門在此而得名。《京江丁氏族譜》有載,北宋末年族人南下到達鎮(zhèn)江,并在此落戶生根,繁衍生息。這一家族世代崇尚儒學,以讀書為榮,后成為鎮(zhèn)江名門望族,有南宋鎮(zhèn)江知府丁煜,因祖塋在鎮(zhèn)江,離任后遂“卜宅丹徒城東而家焉”。
鎮(zhèn)江人,北宋朝廷文臣刁約,據(jù)說,看上了丁家巷地理環(huán)境,曾在巷中建藏春塢。刁約仕途一直很順,1030年中進士,初為諸王宮教授,十四年后出任海州通判,改任兩浙轉運使,又任判三司鹽鐵院、提點梓州路刑獄等職,1068年告老還鄉(xiāng)。刁約回鎮(zhèn)江后,在丁家巷修葺自家的園林住宅,取名藏春塢。刁約對藏春塢非常滿意,曾作詩紀念,詩云:“城南已葺藏春塢,溪側方營逸老堂; 嶺上萬松山徑合,江中千稻一丘黃。”蘇軾與刁約是忘年之交,曾到藏春塢游玩,后寫詩:“白首歸來種萬松,待看千尺舞霜風”“楊柳長齊低戶暗,櫻桃爛熟滴階紅”,精妙的詩句表達了蘇軾對刁約宅園的傾慕之情。
藏春塢緊靠沈括所建的夢溪園。沈括與刁約一樣,同為北宋朝廷官員,從1085年開始興建家宅園林。沈括在《自志》中提及,他年輕時曾夢見一處美景,那里有山、有水、有花木,這個夢中的景象成為他建園的靈感來源。宋時丁家巷以西就有關河流過,河畔是草木蔥蘢的壽邱山,因而沈括選擇在此建園取名為夢溪園。
千年前的關河水流充沛,由北至南穿城而過。北宋范仲淹1037年在鎮(zhèn)江做知府時,關河上曾有座木橋,因常年失修早已破舊,范仲淹帶頭捐資重建石橋,后人取名范公橋。至今范公橋遺址處,依然保留著石壁、夯土、石拱腳等。
好山好水,自然會吸引更多貴人慕名而來。北宋宰相陳升之也曾在東門關河畔建宅院。陳升之,是建州建陽(今福建省建陽市)人,他在1069至1079年擔任宰相期間,曾為自己的退隱做準備,選擇在丁家巷以南建造宅園,后因病未能入住,日久荒蕪。沈括曾寫詩《吊陳升之宅》:“丞相旌旗久不歸,虛堂寧止嘆伊威。綠槐樓閣山蟬響,青草池塘野燕飛。”
時間到了南宋,中營、丁家巷周邊依然受人青睞。南宋朝廷官員、理學家徐僑,因直言不諱、不畏權貴,遭到排擠,中年就辭官歸鄉(xiāng),在鎮(zhèn)江東門一帶定居。有史料載,徐僑在鎮(zhèn)江期間,不僅傳播理學文化,還積極參與地方事務,對鎮(zhèn)江的社會、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東門古巷片區(qū),宋代時為何能引得達官貴人的紛至沓來,除了自然環(huán)境外,與這里濃厚的文化氛圍密不可分。宋時的鎮(zhèn)江府學就建在壽邱山下。據(jù)史料載:“鎮(zhèn)江有學,在州子城東南隅,經(jīng)始于(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后五十七年新而廣之者,文正范公也。”
古時儒學與醫(yī)學相通,儒生關注醫(yī)學,研習醫(yī)學極為普遍。丁家巷以東的何家巷里,曾住南宋有名望中醫(yī)何氏家族,讓整條巷子散發(fā)著書卷氣。京江何氏始祖曾是南宋朝廷太醫(yī),辭官隱居鎮(zhèn)江,宅于城內石跶橋十字街(今正東路何家巷處)。其家族自南宋初年以來,800多年間相繼涌現(xiàn)出眾多醫(yī)家,世代相承,綿延不斷。
丁家巷的南邊是一條有著濃郁酒文化的酒海街。酒海街的名字始于宋朝,當時有官營的“酒海酒庫”建于此。酒海街曾為古城內“六街三市”之一。這條街依關河而建,舊時非常繁華熱鬧,街上有酒鋪、酒樓,是文人、官員聚會交友、飲酒作詩的好去處。
斗轉星移,千年滄桑,如今中營街一帶雖已失去昔日的繁華但古貌尚存,不遠處的夢溪園內依然竹林掩映、石徑蜿蜒、假山亭閣;與之貫通的笪家山巷,青磚黛瓦、木門雕窗老宅依舊,狹窄的巷內走一走,古風撲面而來,仿佛傳遞著歷史的悠長、文化的深遠。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