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加喜:京畿路的木匠間

記者 竺捷
京畿路125號是個木器加工點,也就是俗稱的“木匠間”,一塊亞克力招牌特別醒目,給傳統(tǒng)手工作坊增添了一點現(xiàn)代氣息。招牌上面注明了手機號,聯(lián)系人是任師傅,他就是我們的主人公任加喜。
這塊牌子上羅列了三個項目,分別是定制、承接和制作。這里可定制木桶、鍋蓋、蒸飯桶及維修,可承接木瓦工、油漆工、水電工等裝潢業(yè)務,可制作吊柜、壁櫥、書柜、餐桌、餐椅、門窗、閣樓、樓梯、各式盆桶以及家具。對于這三項的區(qū)別,一般人可能分不太清楚,大體而言,任木匠的這塊招牌,有自己的潛臺詞:第一類定制可理解為京畿路的傳統(tǒng)木工項目,即以各種木桶為代表的木工活計;第二類承接則涉及裝修業(yè)務,它可以稱為木匠活的外延;第三類制作年代可能更久遠一點,主要泛指打家具。
我們從最遠的項目說起。任加喜今年64歲,老家在淮安仇橋鎮(zhèn),初中畢業(yè)后,在當?shù)馗窘硯煾祵W手藝,后來輾轉(zhuǎn)到徐州睢寧縣打工,30歲左右來到鎮(zhèn)江,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自然,他是經(jīng)老鄉(xiāng)介紹而來,初來乍到,活不好找,只能跟在拆遷老板屁股后面找點事干。那段時間正是市區(qū)大拆大建的時候,比如斜橋街、四牌樓、南門大街,拆遷老板手下正好要木匠,因為那時拆遷出的家具、門窗都是木料,都可以用來打制新門窗和家具。
老任記得很清楚,當時的木匠跟著拆遷老板修修弄弄,忙一天也就掙15元。如果是打東西,他們和老板的分成一般三七開,例如一扇門100元,木匠打好后拿30元,老板拿70元。相對而言,任加喜最喜歡幫人家打閣樓,因為它是另外一種計算方法,每平方米能掙8元,如此一來,十平方米的閣樓一天完工的話,一天能掙80元,相對于當時普通上班族幾百元的月收入,那絕對是高薪,晚上可以點兩個菜喝點小酒了。
當然,拆遷老板掙得更多。正因為不滿意這種分成比例,任加喜后來決定單干,1995年他自己開店攬活,最早的店址在長江路濾清器廠邊上,一開就是六年,之后才搬到京畿路。開木匠間有個好處,只要師傅手上有兩把刷子,基本上永遠閑不下來。當時有不少家庭搞裝潢都是業(yè)主找一位懂行的木匠,由對方大包大攬搞定,因為木工是其中的關(guān)鍵要素,有的木匠后來還開起了裝修公司。任加喜雖沒那么風光,但也受惠于此,因此才在店面招牌上注明承接裝修業(yè)務,可惜今時不同往日,家庭裝修早已是另外一個概念。
記者采訪老任時,他正加工一對骨灰盒,其樣子像一口棺材,蓋板有弧度,需要幾塊木料拼接而成,由于尺寸小,板子之間全是榫卯結(jié)構(gòu),想做到嚴絲合縫并不容易。那是住在黑橋的一對李姓老夫婦特地上門訂的,對方還專門提供了金絲楠木。老任特地讓記者聞了聞料子,香味確實特別。據(jù)說這對夫婦找遍了市區(qū)木匠間,沒人會做,老任以前做過壽材,也能做木桶,因此做這個并不太費事,沒想到第一版完工后老夫婦還不滿意,嫌板材厚了點,于是才有了現(xiàn)在的第二版,將板材削薄,這樣整體造型會秀氣些。
做這樣的小物件,老任要忙好幾天,能掙千把塊。在京畿路開店這么多年,他親眼見證了這條路的變遷。大概是在2009年京畿路拆遷之前吧,有段時間這里成了我市木匠間最多的一條路,據(jù)說高峰時總共有11家木工作坊。任加喜至今還記得當時社區(qū)主任把他們都召集起來,講了一句話:“京畿路的興旺就是靠你們一幫木匠帶動起來的。”當時他聽了這話特感動,也很自豪,現(xiàn)在雖然過去了這么多年,此情此景好像就發(fā)生在昨天……
這不是幻覺或是穿越,而是時光太匆匆,已經(jīng)無暇記錄老街成長的節(jié)點。幾十年來,這條路上的木匠間開開關(guān)關(guān),如今只剩下屈指可數(shù)的幾家,但老任一直在堅守,且很好地繼承了京畿路木匠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做木桶。盡管現(xiàn)在網(wǎng)上已經(jīng)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木桶,但是碰到一些“非標”木桶時,還是需要來找任師傅定制。比方那些超規(guī)格的木桶,記者上次來的時候,親眼看到他正做一只大號“殺豬桶”,長足足有1.6米,寬70厘米,高50厘米。你想想,一頭豬好歹幾百斤吧,所以木料要相當厚實,一只桶賣1500元,聽說是大港的用戶專程來訂的,年前殺豬是剛需啊!
除了散客,近年來老任還接了不少裝修。之前不是講眼下家庭裝潢用不到木工了嘛,而今都是“全屋定制”的天下了。且慢,有不少店面裝修仍用得著。這如何理解呢?店面裝修完全可以“全屋定制”啊,但那樣太精致了,缺少懷舊因素;而老式的木工裝修,常常帶有一些粗糲色彩甚至歲月的痕跡,往往更能得到店主和顧客的情感認同。任師傅服務過很多店,最早是為西津渡店面打木門窗,有的還帶雕花工藝,有一戶訂了16扇窗,每扇500元;后來一些小吃、餐飲店希望打造中式風格,也來請老任幫忙;至于最近的,就要說到去年進駐京畿路的一批網(wǎng)紅店了,包括張維鳳糕團糖水鋪等等,他們開店也要裝修,近在眼前手藝精湛的大師傅不找,去哪找呢?
任加喜在店里干活時,總有不少人在門口“望呆”,他們可能是偶爾路過的游客,更多則是周邊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鄰居。大家喜歡看他干活的樣子,也喜歡與他嘮嗑,無論是閑言碎語,還是家長里短,老任都來者不拒。與其說這些是每天的陪伴,不如說它溫暖了手藝人的日常,或許這才是老街原汁原味的木匠間。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