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年:近時江左史家第一

陳慶年撰《京口兵事通紀》

□ 馬彥如 張劍
美麗的東沙群島位處國際航海重要的交通樞紐,是中國南海諸島歷史中最早被開發的群島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晉代已有是我國領土的記載。一百多年前,若非當時知名歷史學家、鎮江人陳慶年提供了大量翔實可信的證據,這個交通樞紐差點被日本人強占。
1908年,日商西澤吉次占領東沙群島,清政府與之力爭,但日本方面提出,中國方面如果主張主權,則應提供“地方志書及該島應歸何官何營管轄確據”。廣東方面一籌莫展,兩江總督端方找到當時知名歷史學家、鎮江人陳慶年。陳慶年閱遍所有海道圖書,終于在雍正年間、歷史學家陳倫炯所著《海國聞見錄》《沿海形勢圖》中找到證據,在《沿海形勢圖》上清楚地標明東沙諸島為中國領土,據此爭回了東沙島主權。
陳慶年(1862年-1929年),字善余,號石城鄉人,晚號橫山,鎮江丹徒人。清末著名史學家和教育學家,歷任江楚編譯局主辦、江南通志局主辦、長沙圖書館監督、湖南高等學堂監督等學官。
他自幼好學,勤奮刻苦,天賦過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考入江陰南菁書院,師從王先謙、黃以周。精于三禮、《春秋》、乙部之學,光緒十四年中優貢生,此后,不再勞思功名,悉心學問。
生于清末內憂外患之際,陳慶年專治史學,特別注重社會、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史料。青年時期他就完成了《司馬法校注》《漢律逸文疏證》《兩淮鹽法撰要》等著作。先后入王定安、張之洞、端方幕府,編輯《兩淮鹽法志》《洋務輯要》《列國政要》。
1897年,陳慶年經友人梁鼎芬的引薦,到湖北省城武昌見湖廣總督張之洞。兩人縱論經史、時事、經濟、地理,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十分投機。張之洞任命他為湖北譯書局總辦,并在兩湖書院授課。他治學嚴謹,講學旁征博引,深入淺出,不拘泥于傳統文化,善于采用西學與中學(又稱國學)、新學與舊學相比較的方法。張之洞常請陳慶年為自己講學,聽他講授過“春秋”“兵法史略”“柏舉戰史”“吳越戰史”等課題,贊譽其“才識開通,學問淵博。貫串無遺,洵為杰出”。
1905年3月,時任湖南巡撫端方委任陳慶年為湖南圖書館監督,其間由他主持制定的《湖南圖書館暫定章程》,對湖南圖書館名稱、設置、宗旨、職員、捐助章程、閱覽章程、書樓章程、開閉定期等都作了詳細規定。《湖南圖書館暫定章程》辦館宗旨鮮明,管理措施完備,服務理念先進,從此以后直至民國間,湖南圖書館各項規章制度多以此為藍本。
1906年,他又協助繆荃孫創建江南圖書館,任坐辦。為了江南圖書館的創立與發展,他以其獨特的地位聲望、膽略學識與實干才華,奔波于江浙藏書之家,將杭州丁氏“八千卷樓”藏書八萬余冊古籍購歸江南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前身),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蔡元培、張元濟等一些名人學者無不歡欣鼓舞,贊為盛舉。
辛亥革命后,陳慶年返回鎮江丹徒,隱居于石城村橫山下,勤于著述。1919年,不幸中風,賴舉家悉心護理,得以維持10年。病中他猶學習撰述不輟,后因急性心梗醫治無效,于1929年6月3日晨逝世,葬于丹徒橫山趙家湖祖墳,唐文治撰《陳君善余墓志銘》,柳詒徵書墓志銘文。
陳慶年一生著述頗豐,著書、校籍各凡千余卷,有《漢律佚文疏證》《補三國志儒林傳》《通鑒紀事本末要略》《五代史略》《明史詳節》《遼史講義》《宗圣志》《物價研究史料》《元代疆域圖》《玄奘旅行圖》等。
此外,他積極整理家鄉文獻,曾從丁氏“八千卷樓”藏書中輯出大量的鄉邦文獻,先后對其中價值極高的十二種唐人詩集,宋人詩集,元人日記,明清文集等詳加考證,撰寫序跋,匯編成《橫山鄉人叢刊》二集二十四種,為之雕播。編刊陶弘景,蘇頌,沈括,楊一清,吳棠等人的年譜。所著《西石城風俗志》《潤故述》《丹徒農事述》等,對研究丹徒歷史、經濟文化、風俗人情,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他晚年自定文集《橫山鄉人類稿》中,鄉土研究文字即收入66篇,占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淡于仕進,潛心研讀著述,陳慶年以治學廣博精深聞名于世。其學騰踔百家間,宏闊廣大,于經史、諸子、訓詁、目錄、輿地、兵事、食貨、教育等方面皆有所得,堪稱鎮江近代學者最杰出的代表,京師大學堂創辦人張冶秋推其為“近時江左史家第一”。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