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快遞”瑣憶

□ 于錫強
“快遞小哥”是對快遞員的美稱,戴著頭盔游走穿行在大街小巷里,為服務消費者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鎮江快遞雖始于咸豐三年(1853年)的民信局,但在新中國成立后市面上個別行業里也有送貨上門的便民服務,類似于今日的快遞。那時馬路上時常能看到有人騎一部腳踏車,書包架兩邊各掛一只特制帆布包袋,要么小板車拉或手拎提盒等,一看就知道是送貨上門的。
天剛蒙蒙亮送奶工就穿梭在大街小巷里,騎著滿載牛奶瓶的自行車來到訂戶家門口,取走放在門口奶箱的空奶瓶,換上新鮮牛奶。
在童年記憶里牛奶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只有少數人才能喝牛奶。奶瓶上有兩道封口,最外面的是一張類似蠟光紙的薄紙,印有鎮江牛奶場及牛奶商標的圖案、日期,封紙用一根細繩箍緊紅蠟封上。揭開招牌紙之后,則是正圓形的白紙板密封瓶口,即便把奶瓶倒轉過來,牛奶也不會滲漏出來。凝結在瓶口四周和白紙板上的牛奶脂肪,往往是孩子們的最愛,一口舔下去的美味,成年后依然記憶猶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獨生子女大批出生,牛奶逐漸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中,訂戶猛增成了緊俏貨,供不應求,牛奶場不再送奶到戶,由訂戶到指定地點領取。后來經濟發展競爭加劇,各品牌的牛奶紛紛提高服務質量,又恢復了送奶。
“送藥工”也是“快遞小哥”的一種,那時患者拿著中醫院或診所老中醫開的藥方到藥房或藥店配藥。多數人拿回來自家煎藥,一包包放入砂鍋熬煮,有先放或后下的講究,還有沸后文火再煎多長時間的要求,普通人操作十分麻煩。那時藥店也可代客煎藥,如公濟藥店旁的小楊家巷內有煎藥間,還負責送藥上門。中藥要分兩次煎,分頭煎、二煎,并要趁熱喝,因此要分別灌入紅、綠兩只不同顏色的小保溫瓶里,常吃中藥的患者就知道紅的是頭煎。送藥工每天把這些小保溫瓶放進分隔的帆布袋里,騎上車子送上門并收回隔日的空瓶。后來醫院藥房也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送煤工”從前也有很多。以前大部分居民燒煤爐,燒的不是煤球就是煤餅(蜂窩煤),每月買百十斤煤球是個重體力活,那些老弱病殘或工作忙抽不開身的就需要送煤上門,只需到煤球店拿購煤證付錢,說好地址、姓什么,送煤工就會送過來。送煤工身穿圍裙拉著小板車穿街走巷,臉上黑一塊白一塊的也顧不上擦,用竹筐裝的煤球每筐五十斤,他們雙手一拎就搬走。若是一百斤就用扁擔挑起兩只竹筐。那時的鎮江巷道狹窄老房子門多,門檻也多,搬煤相當吃力,后來用木格箱裝蜂窩煤,態度好的送煤工臨走還會幫助掃清灑落的煤屑。
還有送水工,新中國成立初自來水尚未普及,人民政府為方便老百姓用上清潔衛生的自來水,設立了52個水站,去水站可自己挑,大桶一分錢、小桶八厘。也可叫人送水,需另加力資,挑水工都擁有固定的客戶,招呼一聲就能送水上門。挑水工晃動著扁擔,邁著小碎步不緊不慢地穿行在深巷的石板路上,篤悠悠地將居民水缸加滿。
酒樓飯店也有送貨上門,當然“跑腿”的差事大多是由學徒的做。拎著幾層的提盒將菜肴或面點送到預訂的地點或人家,大多是老顧客按老規矩送,與現今的“外賣”差不多。
如今已經進入網購時代,小到快餐、副食品、衣服,大到家具、電器等,樣樣都可以快遞。真是太方便了,不過昔日逛商店的樂趣也就沒有了。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