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延陵新埭杭氏宗祠

杭氏族譜:云峰公行狀

杭氏宗祠碑記

東皇村杭甲(村)

杭氏宗祠 圖:杭東良 提供
文/杭東良
新埭杭氏宗祠位于丹陽市延陵鎮新埭杭甲村,現在只剩下一片廢墟,走近后依稀可見規模宏大的祠堂地基,還有歷經風雨的斷垣殘壁及原學校圍墻和孤零零的一棵古老銀杏樹。
根據新埭《杭氏宗譜》(清明堂藏版)民國癸未(1943)第十三次修訂版本記載,該譜始修于明嘉靖辛酉(1561),到民國三十二年(1943)十三修,共40卷,7470頁。該譜記載,新埭杭氏始祖杭徐,世居丹陽,因避亂而遷至浙江,后代返回故里。新埭譜從漢代東鄉侯杭徐的八世孫杭君實開始。閱讀該譜關于杭氏宗祠的記載,一幅昔日輝煌的杭氏宗祠美麗畫卷躍然紙上,令人感慨萬千。
祠堂碑記
明崇禎四年(1631),賜進士出身、文林郎吳履中撰《杭氏宗祠碑記》載:“考之世族,漢之杭徐為泰山都尉,諭擊賊功,封東鄉侯,余杭其封國也。其族世居于丹陽之晉陵、荊溪者尤盛,而云陽之族則新埭其首著焉。后因五代之亂,徙躔于浙之泊水灣。及宋慶歷中,海內泰定已久,有寅正公者,乃復故土,胥宇堆有朱姓者,原屬姻好,以女妻之,遂仍歸新埭焉。自是而子姓蕃衍,遷徙者不啻十有余所。支分雖繁,皆從新埭始也。新埭在云陽西鄉,發羱髭龍,迢暹萬頃,潴其右,長河經其南,西北萬派之水胥滙于此,宜乎其風俗酰而人文茂也。蓋嘗考之,觀國公選舉于宋,為大理評事。君實公著名于元,以文學為本邑訓導。維藩公贅鮑府為郡馬。迨我明永樂時,南麓濫公富甲邑西,捐粟賑饑,憲旌義民。嗣是而云峰鶚翁杰然卓立,干略不群。萬歷初,驛遞之偏累,徒糧之加派,及官民二則,舉賴翁告辯得免。而丈量后漲田一十三萬有余,邑之東西均沾利益,亦系翁力。翁龍,蓋廷、良弼孝友長厚,表正一鄉,弟紹亦俠力。弟紹南、良輔慷慨任事,庇及闔邑,是亦可以驕杭氏之世德作求,而新埭之地効其靈矣。乃藎廷既老,念圣德無加于孝,孝思莫重于宗祀,宗祀必先建祠宇,遂與弟紹南倡首,以公堂銀兩子母權之,十稔而得二百五十余金。然后殘山取碭,埏土為壁,親楹穩桷之材,悉致諸商,峙以待用。相址而得諸東北,延匠作之,寢宇五間,中堂五間,門房五間,兩步積金不足,又益以族人襟項。公蓄始其事于萬歷己未(1619),至天啟壬戌(1622),揮霍至五百余金而始落成。蓋干旋協理,雖有紹南及族眾,而司共事實者,藎廷蓋人也。嗣是子孫入廟而仰幾筵,奉俎豆,各興如在之誠,不盆見藎廷,公之孝思獨不匱歟?藎廷,吾杈世誼也。祠成時磨碣,因吾叔轉屬記,客亍不敢能送,為書此。
皇明崇禎四年歲次辛未仲春,谷旦,賜進士出身文林郎行大司行人金沙眷生吳履中頓首拜撰。”
碑記解讀
由上所述,新埭杭氏乃為漢代長沙太守杭徐,曾任泰山都尉,以中郎將擊賊有功,被封為東鄉侯,他世居丹陽,是新埭杭氏先祖。新埭杭甲是杭氏家族世代聚居的地方,因戰亂紛擾,族人曾遷至浙江泊水灣,至宋朝慶歷年間,天下安定,寅正公決定重返故土新埭。在新埭,他與朱姓人家結為姻親,從此子孫繁衍,分遷至十多處地方。但無論支派繁多,其根源皆在新埭。歷史上,杭氏家族不乏杰出人才。如宋代的杭觀國,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大理評事;元代的杭君實,以文學著稱,擔任本邑訓導;明代的杭維藩,入贅鮑府成為郡馬。明朝永樂年間,杭麓濫富甲一方,慷慨捐粟賑濟饑民,被朝廷表彰為義民。
其后,杭云峰以其卓越的才干和不凡的見識,為家族和鄉里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成功解決了驛遞偏累、徒糧加派等問題,并幫助丈量后漲田十三萬余畝,使邑內東西兩地均受益。杭云峰后裔,如蓋廷、良弼等,皆以孝友長厚著稱,成為鄉里的楷模。他的弟弟杭紹南、杭良輔也慷慨任事,惠及全縣。這些事跡,都證明了杭氏家族世代傳承的德行與新埭這片土地的靈秀之氣相得益彰。杭藎廷年老后,深感宗祀之重要,遂與弟紹南共同倡議修建宗祠。他們通過積累公堂銀兩和族人的資助,耗銀500余金,歷經數年努力,終于在天啟壬戌建成宗祠。
宗祠規模宏大,寢宇、中堂、門房各五間。巍然矗立于新埭杭甲村之東北,距家族聚居之地僅四十步之遠,占地廣闊、共計兩畝有余,祠堂布局嚴謹。后建追遠堂五間、堂前設有石月臺三間,東西天井內分別植有桂樹、銀杏與黃楊樹各一株,寓意家族子孫如桂樹般芬芳遠揚,黃楊般堅韌不拔。
祠堂全貌
《杭氏宗譜》卷一有兩篇短文,勾畫出杭氏宗祠的昔日輝煌。
宗祠門前有三角彎形照墻一座,兩旁有旗桿石一對。門上“杭氏宗祠”匾,系丹陽眭明永書。兩旁吊牌一聯:“百瀆家聲遠,新塘世澤長。”系林福源書。下有滾球石,分列左右。
根據譜中記述,宗祠前,照墻其形態獨特,莊重又不失雅致。照墻兩側,各立有一對旗桿石,它們見證了家族曾經的輝煌與榮耀。宗祠大門上,懸掛著“杭氏宗祠”的匾額,此匾由丹陽名士眭明永親筆題寫,字跡蒼勁有力,彰顯家族文化底蘊。大門兩旁,懸掛著一副對聯:“百瀆家聲遠,新塘世澤長。”此聯由丹陽書法家林福源精心撰寫。中軸線上,清明堂三間巍然挺立,左右兩側各設書房一間,以供族中子弟研讀詩書,傳承文化。堂前石甬道寬敞,兩側天井內梧桐樹亭亭如蓋,夏日遮陽,冬日擋風,為祠堂增添了幾分幽靜與雅致。祠堂大門房一間,莊嚴肅穆,左右兩側廚房各二間,為祭祀時準備宴席之用。門前一步之處,設有一座看墻,既顯家族氣派,又具防護之實。東側尚有空地一片,預留以建廂房五間,以備將來族眾擴大之用。
步入宗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進檐下的己字欄桿和檐下的十八扇長槅,上下雕刻花草樹木、飛鳥禽獸,栩栩如生,它們巧妙地連接了內外空間,既實用又美觀。廳中,幾根兩人合抱的紅漆包柱豎在大圓盤石鼓上,梁上龍鳳呈祥畫面光彩奪目,廳上,“清明堂”匾額高懸,同樣出自眭明永之手,寓意家族子孫清明自守,不忘先祖遺訓。廳內還懸掛著多塊匾額,如“文魁”匾,是為表彰辛巳科舉人中林公而立;“進士”匾,則是為瀛公高中進士而設:“崇功敬德”匾,彰顯了對中帆公功德的崇敬;“蒼松晚翠”匾,則是對萬沛公孺人岳氏高潔品德的贊美。中堂屏門上,懸掛著一副由宋代大儒朱熹先生書寫的吊牌對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個字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杭氏家族世代傳承的家訓。兩旁的另一副對聯,由林福源撰寫,上聯“泰岱建殊勛,溯東鄉侯木本水源,烝嘗隆百代”,下聯“云陽開偉業,念中郎將分支別派,禮樂著千秋”,不僅追溯了家族的歷史淵源,還表達了對先祖功德的無限敬仰。
后進檐下,設有三十扇長槅,將空間巧妙分隔。內設祖龕五堂,五彩粉飾,莊嚴肅穆。祖龕之上,“追遠”匾額也由眭明永題寫,寓意家族子孫應追思先祖之德,不忘根本。中間祖龕旁的吊牌對聯:“泊水舊家聲,相土卜居崇埭里;東山興漢室,易舟為氏重余航”,亦系林福源書,既描繪了家族遷徙定居的歷史,又強調了家族與國家的緊密聯系。其零星裝潢,難以細述。茲特志其大者,非示夸也,愿子孫世守!
大門前面是較大的場地,東邊是甲門塘,用來淘米洗菜,用水方便。祠堂東邊10多米有一座高大節孝坊,是顯耀著杭氏家族的榮耀。
杭甲祠堂作為一處歷史悠久的建筑,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家族情感。它不僅是杭氏家族祭祀祖先、凝聚族人的場所,也是當地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
杭甲祠堂的建筑風格典雅莊重,體現了明清建筑的精湛工藝和獨特魅力。走進祠堂,仿佛穿越了歷史的長河,那莊嚴的氛圍、精美的木雕、細膩的彩繪,都讓人感受到對家族、對信仰的虔誠之心。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