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多支楊姓自稱詩人楊億后裔

楊億

鎮江楊姓家譜書影

楊一清
文/邱隆洪
楊姓,為全國十大姓氏之一,位列第6,全國有超過4600萬人姓楊,約占全國人口的3.3%。楊姓是江蘇第九大姓,全省超過185萬人姓楊,約占全省總人口2.2%。楊姓在鎮江也十分常見,在鎮江姓氏中排名第十,全市有將近6萬人姓楊,在鎮江常住人口中約占1.87%,意味著我們身邊平均每54個人中差不多有一個人姓楊。
鎮江楊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時期
作為全國大姓,楊姓有許多來源,其中被視為楊姓正宗的一支為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后,伯僑封于楊(今山西洪洞一帶),史稱楊侯,被尊為楊姓受姓始祖,裔孫發展成晉國大族,為晉王所忌,遭到打壓,有裔孫出逃,居于弘農郡華陰(今屬陜西),后來發展為當地望族,曾創下了“四世三公”的輝煌,故后世楊氏多以“弘農”為堂號。《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還介紹了楊姓其他50多支來源。
楊姓發源于今山西省境,早期主要在山西、陜西一帶繁衍發展,后來逐漸向周邊地區發展,至漢代已廣泛分布于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永嘉之亂時期,楊氏首次大舉南遷。唐代“安史之亂”時期,中原楊氏再次大規模南遷,至宋代,楊姓遍布江南廣大地區。
楊姓在今鎮江市域居住、生活的歷史相對較晚,南朝以前今鎮江市域有無楊姓居住、生活,待考。陶弘景書寫、梁普通三年立的茅山《許長史舊館壇碑》碑陰題名道士中,有宗元前館主楊超遠,東海郯縣人,其時的東海郯縣為設置于今鎮江市域的僑縣,這個“楊超遠”應該是北方僑民或北方僑民后代,但至少說明,至遲在南朝梁時期,今鎮江市域已有楊姓生活、居住。
宋代起,楊姓在今鎮江市域城鄉各地有分布。北宋淳化三年《潤州砌大市磚街》碑所見鎮江城區居民姓氏中,就有楊姓;句容崇明寺北宋紹圣題名石刻所見居民姓氏中,也有楊姓。
鎮江方志有楊姓遷移今鎮江市域的記載,其中,元代遷居鎮江的有:楊如山,字少游,蜀嘉定(今四川樂山)人,大德初,為淮海書院山長,因家京口。
此外,元代鎮江上萬戶府軍戶、明代鎮江衛指揮使司軍戶、清代駐防京口八旗漢軍均有楊姓,清代駐防京口八旗蒙古旗人也有取楊姓的,他們的后代共同構成了今天鎮江楊姓的一部分。
鎮江有多支楊氏自稱楊億之后
鎮江楊姓有不少分支,其中多支自稱北宋詩人楊億之后。楊億,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北宋早期詩人,“西昆體”詩歌的代表作家,歷任著作佐郎、知制誥、翰林學士、戶部郎中、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博覽強記,尤長于典章制度,參修《宋太宗實錄》,主修《冊府元龜》,今存《武夷新集》《浦城遺書》《楊文公談苑》等。天禧四年去世,謚號為文,后世又稱楊文公。
《中國家譜總目》收錄鎮江楊姓家譜10多種,民間尚有若干部未收錄其中,這些家譜記載的鎮江楊姓分支主要有:
1.潤州楊氏,這支楊氏尊宋代武將楊震為南渡始祖。楊震,字子發,代州崞(今山西原平市)人,死于金兵之亂,建炎二年,謚恭毅。楊震曾孫楊坦,南宋時為鎮江府通判,卸任后卜宅城西武寧街,名曰楊家巷。至十二世楊佺,生五子:宗仁、宗義、宗禮、宗智、宗信,宗信無嗣,其余四子別為四房,根據世系表,十九世起字派為:春文如志,一(時)承宏德大,敦厚以崇禮……二十世起,陸續有子孫遷往丹陽、金壇、儀征、寶應等地。
2.京江楊氏,始遷祖楊源,明隆慶初年由浙江慈溪縣移居鎮江。楊源生五子:心泉、思泉、懷泉、憶泉、念泉,心泉一支至五世后外出,思泉二子早逝、憶泉一子早逝,念泉無嗣,實際上居鎮江僅有懷泉一支。清代詩人楊棨出自這支楊氏,為第八世,楊棨子楊鴻吉,咸豐己未科進士,歷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順天府丞,大理寺少卿,安徽學政。楊鴻吉弟鴻典,咸豐壬子科舉人,考取教習,歷戶部行走、主事,冀州直隸州知州。這支楊氏十一世起命名字派為:泰世昌朝,承恩延慶,麟鳳鐘祥,孫曾克振……
3.潤州埤城諫壁楊氏,這支楊氏自稱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楊行密之后,始遷祖楊及承,為楊行密曾孫,父楊邠為后漢同平章事。北宋初年,楊及承自泰州遷居潤東埤城,七世孫起巖、起思為東、西分,八世孫楊正己南宋時徙潤城,十三世楊增,元末明初遷楊家灣;再傳六世,族分四支:維銳遷諫壁,維清仍居楊家灣,維敏遷石墻村,維誠遷紀巷,以諫壁支最盛。二十八世起字派為:文學秉理,其道永昌,祖功宗德,家慶邦光……近代實業家、首臺國產電風扇創制者楊濟川出自這支楊氏,為諫壁支三十二世,譜名其源。楊濟川兄楊廷杰,譜名其昌,清末民初知名鄉紳,博學能文,長于詩詞集句,著有《自怡悅草堂詩鈔》。
4.京江楊氏,始祖楊高,明代人。
5.京江楊氏,始遷祖楊千鐘,行二,騎都尉,明初自真州(今儀征)移居京口,生五子:子誠、子忠、子名、子真、子實,子實遠戍邊地,其子孫隸籍云南,其余四子衍為元、亨、正、利四分,以子真一支人丁最為興旺,亨、正、利三分皆其后裔。十六世起名諱排行為:賢良方正、祐啟我昆,必有嘉慶,式貽在人……六世起,陸續有子孫遷往丹陽、溧陽、儀征、揚州、泰州及漢口、汴梁、北京、盛京等地。清代學者楊鼎,詩人楊鑄、楊履泰,清末民初知名士紳楊邦彥均出自這支楊氏,其中楊鼎為利分十世;楊鑄為正分十四世,譜名試德;楊履泰為利分十五世;楊邦彥為元分二十二世,譜名乃熺。
6.潤州楊氏,始遷祖楊峻,字惟高,明代人。
7.潤南西灣村楊氏,這支楊氏尊楊億為始祖,譜稱楊億事太宗,后棄官游于長山,卜居潤南西灣村。
8.云陽普安橋楊氏,始祖楊拯,字濟民,行忠二,元代移居無錫安陽山下;始遷祖楊瑄,字日新,明代自無錫遷云陽普安橋。
9.云陽楊氏,這支楊氏自稱隋煬帝后人,始遷祖楊漢義為隋煬帝孫楊侗后裔,因祖父、父親任江浙提學,先居句容,后寄居蘇州,最后定居楊家埭(今屬丹陽后巷),八世起衍為公培、公富二支,字派也有別,子孫有外遷新橋、包港、楊家木橋及太平洲紗帽圩(今屬揚中三茅街道)、江陰等地的。
10.丹陽楊甲楊氏,這支楊氏尊北宋詩人楊億為始祖。億七世孫楊千五,宋室南渡時徙居金沙之樓莊(今屬金壇),十三世楊仁,字樂山,號遁齋,行高二,宋末元初隱于丹陽城南,筑廬卜居,遂為楊甲始遷祖,至十九世“琦”字輩,分為五房。根據世系表,二十三世起字派為:國春應啟,嘉(明)文(煥)行忠,信克明峻……
11.丹陽楊巷楊氏,這支楊氏與楊甲楊氏系出同宗,與楊仁同時遷居丹陽的還有其弟高三,居珥陵楊巷,為楊巷始祖。
12.丹陽戚里楊氏,這支楊氏也奉楊億為始祖。楊億裔孫楊臻,任丹陽縣丞,后定居潤城,始遷祖楊邦泰,臻八世孫,南宋末年隱居丹陽東北鄉的嘉山之西戚里(今丹北鎮韓楊王村),為戚里楊氏始祖。十五世起字輩為:時一繼明,賢良貞德,士道學文,家同封存……
13.句容仁村楊氏,始遷祖楊靖,字正之,自號隱容山人,南宋時由徽州吳村遷句容,卜居絳巖之西臨泉鄉。五世楊德懋,生三子:仲英、仲和、仲明,別為三房。這支楊氏十七世起命名字派為:正元啟世祚,本基克紹承,居行應尚志,建立在宗仁……子孫散居仁村、潘家邊、陳巷、高家邊、潘家邊、蕭家莊等處,另有遷往鄰近的江寧、金壇、蘇州、昆山、如皋、興化、東臺、睢寧、通州、全椒等處的,還有遠遷北京、湖廣南漳、云南、廣東、重慶、河南周口等地的。
此外,鎮江回族中有兩支楊姓,其中一支堂號為德潤堂,其先為西域人,唐初遷弘農郡,傳十二代,宋初定居鎮江;另一支堂號為道弘堂,始遷祖不詳。
■楊姓小檔案
楊
楊姓是全國第六大姓,超過4600萬人姓楊,約占全國人口的3.3%;
楊姓是江蘇第九大姓,全省超過185萬人姓楊,約占全省總人口2.2%;
楊姓是鎮江第十大姓,全市有將近6萬人姓楊,約占鎮江常住人口1.87%。
■鎮江楊姓名人
楊一清
明代中期知名政治家,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祖籍云南安寧,晚年寓居鎮江,成化八年進士,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五十余年,曾任陜西按察副使兼督學,三任三邊總制,還曾擔任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重要職務,官至內閣首輔,謚文襄,故后世尊稱楊文襄公。卒葬鎮江,其墓位于九華山路西側盧灣村旁的山崗上。
楊鑄
清代詩人,字子堅,又字石瓢,丹徒人,幼讀《文選》。善于作詩,平生好游,足跡遍于大江南北,詩作宏富,匯輯成《自春堂集》。
楊棨
清代作家、學者,字羨門,號蜨庵,別號蘇庵道人,丹徒人,著有《京口山水志》《出圍城記》《蜨庵詩抄》《蜨庵賦鈔》等,為鎮江地方歷史留下許多珍貴的資料。
楊履泰
清代詩人、學者,字子安,晚號耕心老人,丹徒人,精通五經、算術,有著述多種,平生詩草極富,刪存《耕心書屋詩存》,詩被周伯義選入《京江后七子詩鈔》,為“京江后七子”之首。
鎮江楊姓在歷代涌現不少知名人物,涉及各行各業。明清兩代,鎮江楊姓有進士14人,位居第5位,僅次于張姓、王姓、李姓、荊姓。《鎮江人物辭典》收錄楊姓人物近百人。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