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保衛戰:鴉片戰爭中消滅英軍最多的一役


□ 馬彥如 張劍
1840年6月爆發的鴉片戰爭是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維護鴉片貿易利益而發動的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為了逼迫清政府徹底屈服,1842年6月16日,英軍發動揚子江戰役。7月中旬,英國艦隊抵達鎮江江面。英軍的戰略意圖是:占領鎮江,控制運河,截斷南北漕運,直接威脅清朝的經濟命脈,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侵略條件。
鎮江位于長江與運河的交匯處,是漕運的樞紐,一旦失守,清廷的經濟命脈將被切斷,南方各省的物資無法北運,北京將陷入困境。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中指出,英軍攻占鎮江的目的,就是要“置北京于死地,迫使皇帝立即媾和”,其戰略意圖直指清政府的統治根基。
1842年7月,英軍集結了76艘艦船、724門火炮和1.2萬余兵力,從吳淞口向著鎮江悍然進發。清軍鎮江守軍由副都統海齡統領,包括1200名八旗兵和400名青州旗兵,城外還有臨時湊集的綠營兵,總兵力約5000人,裝備簡陋,主要使用刀矛和少量火繩槍,與英軍的先進武器相比,差距懸殊。
鎮江百姓同仇敵愾,全城官紳、百姓捐銀、捐鐵、捐銅,興修城池、鑄造大炮、制作火筏,以備作戰。妻送夫、母教子參加保衛戰。有一位朱耿氏,不僅鼓勵丈夫參戰,還教育三個兒子:“吾已恨為女子不能執干戈,衛社稷,顧復死賊手而為國辱耶?今幸三子成立,均可為國殺賊,請速與俱,以為念。若遲出,是速我死也……”
7月13日,英軍先遣艦隊抵達圌山江面,遭到清軍炮臺的猛烈反擊。盡管清軍奮勇抵抗,但因彈藥耗盡,炮臺最終被英軍摧毀。7月15日,英軍進攻焦山炮臺,守軍毫不畏懼,與英軍展開白刃激戰,直至全體壯烈犧牲。
7月21日,英軍分三路攻城。城樓上,清軍用猛烈的炮火阻擊攻城的英軍,城破后,鎮江守軍沒有退卻,利用城垛為掩護,步步為營,與登上城樓的敵人肉搏,有的抱著英軍一同跳下城去。在海齡的指揮下,清軍1500名官兵,用土炮、鳥槍、大刀、長矛與擁有精良武器的7000名英軍血戰街巷,高呼“寧可自殺,決不投降”,與敵人短兵相接。
城門均被英軍攻破后,海齡的妻子為激勵丈夫與敵血戰到底,以及表示與城共存亡的決心,竟帶著孫子一起躍入烈焰之中自盡。海齡率部與英軍“騰擲街巷”作殊死一戰。在最后的關頭,他下令部下將公文和木柴一起堆在他的周圍,又親手點火自焚,壯烈殉國。
城被攻破以后,鎮江百姓表現出了不屈的民族氣節,尤其是婦女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有姓名可查的不愿受辱而自殺殉國的達140多人,其中和敵人格斗被害的22人。
《鴉片戰爭史》關于鎮江之戰的描述中提到,鎮江城西門是英軍的主攻點,清軍“以密集的炮火狠狠打擊來犯之敵,加上運河阻隔,英軍久久不能接近城門”,“英軍艦隊剛駛進運河不久,便遭到從城墻上發射的大抬槍與火繩槍的致命打擊。”“英軍好不容易逼近旗營,旗兵們槍炮齊發,一齊與敵人肉搏。”鎮江人民的頑強抵抗,讓英軍付出了沉重代價,僅英軍98團就被打死60人。
鎮江保衛戰普遍被認為是鴉片戰爭中的最后一戰。歷史學教授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認為,“鎮江是鴉片戰爭中英軍攻擊諸要點設防最為薄弱的,而鎮江之戰卻是鴉片戰爭諸戰斗中抵抗最為激烈的。英軍投入的兵力最多,但沒想到,遭到的損失也最大。”此戰是英軍在鴉片戰爭中死傷最慘重的一役,英軍被擊斃185人,失蹤600余人。據統計,這是整個鴉片戰爭開戰之后消滅英軍人數最多的一次。而清軍方面,守軍將士全部壯烈犧牲,鎮江城內百姓也遭受了巨大損失。
鎮江之戰的失敗加速了《南京條約》的簽訂。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中國的大門被徹底打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鎮江保衛戰是鴉片戰爭結束前英軍發動的最后一次戰事。英軍在鎮江遭遇的抵抗是鴉片戰爭中前所未有的,傷亡損失也是最為慘重的。在鎮江保衛戰中,京口副都統海齡率鎮江守軍殊死奮戰,氣壯山河。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高度評價了鎮江守軍的功績:“如果侵略者到處都遇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