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跡村的江氏宗祠

村民介紹江氏宗祠 竺捷 攝

兩塊民國碑在大門兩側 竺捷 攝
竺捷
丹徒區谷陽鎮有個馬跡村,分為大馬跡村和小馬跡村,在兩村的交會處有座老祠堂,名為“江氏宗祠”。知道這個地方的人并不多,近日記者在網友“昭明文選”的帶領下,來到這處祠堂,一探究竟。
“江氏宗祠”位于村上的一個岔道口,位置很好找。一眼望過去,這個祠堂已經有些破敗,前端的橫梁已經有一根從中間處斷裂,可能正是因為這個緣故,門口用幾根白線圍了起來,防止屋檐上的瓦片砸到行人。門廳門口堆著幾捆干枯的柴火,旁邊還有一只閑散無事的白貓匍匐著,看見生人到來也沒有起身離開的意思。
然而,這里卻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為什么這么說?細看頭頂的瓦片,上面都雕刻著壽字紋,而且瓦片的間隙里長著大量的“瓦花”,據說只有老房子的瓦片上才會長這樣的東西,新房子上面絕對沒有。這種花民間很形象地稱之為“瓦松”,因其耐旱且常生長在瓦片縫隙中,它是景天科的多肉植物,葉片肥厚,在夏天長勢極好。
如今,宗祠的門廳外墻已經被白色涂料重新粉刷過,黑漆大門上懸掛著一條褪色的紅綢緞,搭配棗紅色的房梁,整體氣勢還在。正門兩旁有一對碩大的抱鼓石,高度約有1.2米,里側雕刻著麒麟紋,外側雕刻著螺旋紋,氣勢不凡。如果要說還有什么些許遺憾的話,一般宗祠大門的上方會懸掛一塊匾額,上面寫著祠堂名稱,廣而告之。
幸好,大門兩旁鑲嵌著兩塊整齊的記事碑,這點小遺憾可忽略不計了。從石碑上面模糊的字跡依稀可辨,這兩塊碑都是民國時期的石碑,時間均為“民國九年”,即1920年。兩碑高度約在2米左右,寬度約60厘米,上有碑帽,一塊題篆書“江氏宗祠”,另一塊題篆書“江氏宗祠碑記”,下均有碑座,可謂小巧玲瓏,與建筑整體氛圍十分協調,這種完整的記事碑樣式在鎮江地區可謂獨樹一幟,十分少見。
此間門廳只是當時祠堂的一進。據村民介紹,祠堂總共有三進,新中國成立后被改成了當地小學,名叫“馬跡小學”,后來這所學校并入丹徒區三山中心小學,當然那是后話了。在馬跡小學的時候,祠堂的第二進便被推倒了,改為了小學操場,而第三進并沒有動,因此也保存了下來。如果從第一進門廳的建筑來估算,長度約為11米,寬度有8米,高度約在6米左右。
這里為什么叫“馬跡村”呢?原來傳說乾隆下江南,騎馬經過此地,在村上留下了馬跡,故而得名。鎮江其他地方也有叫“馬跡”的,比如丁卯運河廣場對面的小山丘稱馬跡山,黃墟還有一座馬跡山道院。馬跡村以前是千里大隊的駐地,后來改為三山鎮千里村,大馬跡村有三個生產隊,小馬跡村有兩個生產隊,兩者都屬于千里村的自然村。
巧的是,現在的馬跡村村民都將“江氏宗祠”的這對碩大抱鼓石稱為“馬”,為什么會這么講呢?原來,這對抱鼓石原先并不是放在祠堂門口,而是放在馬跡小學的門口,因此很多小學生沒事會騎在上面玩,久而久之,抱鼓石便被大家形象地稱為“馬”了。它有點類似于北固山上的狠石,若干年前也是被很多小朋友騎在上面狠狠磨擦過。
據大馬跡村村民沈緒蘭介紹,大約20年前,這對抱鼓石曾經被文物販子盯上,輾轉賣到了溧陽,幸好有村民將文物販子運輸車輛的號牌記了下來,最終抱鼓石在三山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找回。之后,這對抱鼓石便被安放到了祠堂門口,終于太平無事了。
以前的馬跡村,大約九成的居民都姓江,但現在的比例就沒有這么高了。不過,這座“江氏宗祠”并不是唯一的,附近的徐東村也有一座“江氏宗祠”,而且保存得更為完好。據考證那所宗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以后),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對于這一點,馬跡村的村民其實并不認同,他們認為還是自家“江氏宗祠”更老一些,多年以前兩個村村民為此還出現過爭執,甚至臉紅脖子粗動過手,今年76歲的大馬跡村村民莊其生至今記憶猶新……
這段歷史早就翻篇了,但我們仍可以窮本溯源,探求“江”姓的來源。據考證和《江氏家譜》記載:江氏祖宗原本姓蕭,在南北朝時是梁武帝蕭衍的后裔蕭楨,唐末黃巢起義,追殺蕭氏,“逐江為姓”,逃到婺源江家灣村,便由蕭姓改為江姓。南宋時,金兵入侵,由婺源逃難,才落戶到此處,繁衍生息……如今,馬跡村的“江氏宗祠”雖然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但至少對于當地村民來說,他們的根還在,念想也在。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