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趙氏的科舉佳話
□ 趙明宇
“丹徒趙氏”是“大港趙氏”的分支。明代萬歷年間,大港趙氏后裔趙越從大港鎮遷出,但他和他的家族并沒離開丹徒縣,后來這支趙氏不斷發展壯大,就被稱為“丹徒趙氏”,趙越也成了“丹徒趙氏”的始祖。大港鎮本隸屬于丹徒縣,這里就出現了很有意思的情況,“丹徒趙氏”本是“大港趙氏”的分支,但因其族稱被冠以“丹徒”,其名頭反而比“主干”的“大港趙氏”大了。
在“大港趙氏”的眾多分支中,“丹徒趙氏”可以說是文風長盛,人才輩出的一支。在當時就有“一門同輩三進士,弟兄八人顯文名”的說法。
三進士是指趙佩湘、趙楫、趙霖。趙楫、趙霖是同胞兄弟,趙佩湘是他們二人的堂兄。“顯有文名的弟兄八人”是指:趙楫、趙霖、趙彥偁、趙彥修、趙彥傳、趙彥俞、趙榮、趙榦。
趙佩湘(1760-1816),字蕓浦,乾隆癸丑進士,以內閣中書入直,官給事中,任四川學政等,政聲卓著。有《恒春吟館詩集》。
趙楫(1795-1854),字子舟,道光十六年中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授職編修,充武英殿協修。轉山東道監察御史,升天津河間兵備道,授中寧大夫。道光十九年科考,同考官;道光二十三年四川鄉試副主考。其文詞書法,一時推重。著有《律賦新編》(同治刊本)。書法初以歐陽詢、虞世南為師,繼而學米芾,榜書尺幅,得者視為珍寶。
趙霖(1798-1854),字笠農,道光十二年恩科進士,欽點主事簽分戶部。貴州司兼廣東司行走,充貴州司正主稿。補授福建司主事,升授江西司員外郎,山東司郎中,覃恩加三級。欽差山東幫辦,盛京工程處監督,戶部則例館提調。福建興泉永兵備道署理按察使,正四品。京察一等,記名以道府用,誥授中寧大夫,晉授通議大夫。著有《東行雜詠》一卷(見光緒《丹徒縣志》,編有《京選采芹秘訣小引》。
趙彥俞(1803-1875),字次梅,廩貢;趙楫、趙霖胞弟。道光二十五年任興化縣訓導,曾官至江寧教諭。六十歲時在好友蔣春霖(鹿潭)的鼓勵下嘗試作詞,七十一歲時成稿,輯為《瘦鶴軒詞》。
趙彥修(1812-1882),字念皋,號季梅,道光二十年順天舉人。江蘇吳江縣教諭,直隸通州學正,選江寧府學教授,加內閣中書銜。博學多聞,工詩文,曾與曾國藩、薛時雨等人詩酒往來。書法學米南宮,名重一時。著有《三硯齋詩剩》一卷(光緒八年刊本)。
趙榮(1812-1860),字子木,號懷公,邑庠生。工山水畫,風格秀潤,尤精篆刻,著有《研妙室印譜》。
趙彥傳(1814-1878),字省吾,號云值,郡廩生,好學工詩。對漢魏以來的名人佳作無不精心研究,曾注馬湘帆的《唐絕詩選》與姚姬傳的《唐宋詩選》。
趙彥偁(1819-1881),字記樓,號君舉,郡增監生。潛心經傳諸子,尤精天文、數學、書法、金石。青年時代設館教讀,勤學深思,文名頗重,一時為名流推許。咸豐九年起在浙江、江西、 揚州、江陰等地作幕,幫助試官評閱試卷。其書法結體峻聳,識者以為可與包世臣、何紹基媲美。其學溝通漢宋,不分門戶,詞章、訓詁求其本源,曾國藩稱其詩文得力于經術者多。著述甚豐。
趙榦(1822-1878),字又宜,號季楨,郡庠生。醫家,好醫術和堪輿術,精心研究此兩門學問的典籍,大有所得,著有《三因簡妙方》及《青烏法》(均見光緒《丹徒縣志》)數卷。
以上的這些人,都是“大港趙氏”始祖子禠公的二十二世孫,他們的下一代仍在延續著其家族在科舉、文化上的輝煌。其中趙彥修之子趙樹禾后又高中進士;趙志彤、趙征禾、趙丹禾成為舉人;趙珥彤、趙遂禾、趙蒔禾、趙勛禾、趙書禾等也都學有所成。
趙佩湘之子趙志彤(1783-1828)字墨園,舉人。后充實錄館謄錄,貴州鎮寧州知州,議敘加三級,例授奉直大夫。與弟珥彤著有《蕓浦府君行述》一卷。
趙彥修之子趙樹禾,同治甲子優貢,庚午舉人,光緒丙子進士,選庶吉士,后以河南考城知縣即用。
趙彥修另一子趙遂禾(1837-1878),字稼云,又號南徐畫隱。工詩,精篆刻。所作花卉,筆意秀逸。山水規四王,嘗游大江南北名勝,故落墨灑麗,令人作千里想。
趙霖之子趙蒔禾(1848-?),字菽民,光緒二年(1876年)優貢生。少有異才,讀書過目不忘,時稱神童。同治年間,童華侍郎視學江蘇,他愿默寫《十三經注疏》、兩《漢書》、《文選》連注以應考,被稱為“大江南北一人”。光緒二年選優貢,朝考授教職。歷任蘇州府學訓導、吳江縣學教諭。
趙彥偁之子趙征禾,字聘山,光緒戊子舉人。同知銜知縣。初就南京將軍魁幕,嗣襄校江陰南菁書院。經學甚深,克繼父志,有著述多種。
可以說,“丹徒趙氏”中,趙佩湘弟兄八人及其后一代中存在著“人才井噴”的現象,他們的成就在鎮江科舉、文化史上并不多見。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