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產業增活力 鄉村添魅力
近日,泰州市海陵區在項目建設上持續發力,罡楊鎮純垛村170畝“漁光互補”項目實現并網發電,同步開啟“水上發電、水下養魚”的立體發展模式,迎來重要節點。
“前段時間我們投放了鳊魚和河蝦,河蝦預計國慶節就能捕撈上市,整個魚塘的畝均收入較以前能增加1000多元。”養殖戶陳華良提到,光伏板下的魚塘租金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
“項目在建設之初,我們就充分考慮了光伏與漁業的融合發展,采用高支架、大樁間距的設計方案,在確保光照效率的同時,為魚蝦等留足了生產空間。同時,我們建立了全覆蓋的水質監測網絡,及時改善水質,促進魚類和蝦蟹生長,使養殖方式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構建起多種魚類、蟹類、蝦類共生的生態養殖立體模式。”國華投資江蘇分公司海陵光儲電站項目經理李忠權介紹。
除了漁業養殖方面的創新,該項目在光伏發電領域同樣成績斐然。光伏板區域建有1座110kv的升壓站和4個廂式升壓變壓器。項目投產后,年均發電量約2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煤7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8萬噸,同時還能大幅降低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排放,為當地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據了解,全鎮漁光互補項目共占地4000多畝,投入資金近10億元。國華投資江蘇分公司海陵光儲電站站長李強表示,“接下來的生產運維期,項目將采用智慧化運維管理。光伏廠區通過無人機自動巡檢實現全覆蓋,可快速準確定位故障;在升壓站布置巡檢機器人,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以科技賦能筑牢高效運維基石,突破常規運維新模式。”
"漁光互補"項目,正是海陵區以綠色能源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該模式不僅實現了"水上發電、水下養魚"的立體增效,更通過科技賦能與生態保護的雙輪驅動,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海陵方案"。近年來,海陵區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立足“都市城郊型農業”定位,按照“產業示范園、鄉村片區化、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精心勾畫“一軸兩極”產業布局,全力打造現代農業高地、北部生態走廊、休閑旅游后花園和生態振興樣板。2024年,全區接待游客量達167.6萬人次,年綜合經營收入達4.89億元,帶動就業崗位780個,年舉辦農文旅活動等14場、主題活動三十余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鄉村振興答卷。
詳情請見:https://www.tznews.cn/article/content.html?key=6864a37520ff4de91f8b4568&lanmu=111special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