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萬只羽毛球從這里“飛”出國——邊城鎮這場“球”越打越精彩
金山網訊 彎拱、測試、飛行、落點、入庫、出貨……走進位于句容市邊城鎮的鎮江航燕體育用品有限公司,乍聽工作人員所處的崗位名稱,還以為是闖入了某種飛行器的制造園地。其實,這只是生產一只羽毛球所需的部分工序。
“別小看小小的羽毛球,從鵝毛進廠到成品出廠,中間有30多道工序,技術含量可不低。”航燕公司負責人劉成介紹,羽毛球的生產工藝分為制毛、制頭、組合三大工段,16根翎毛經過選毛、分級、配毛等流程后,才能在同一顆球頭上“相會”,再經過注膠烘干、勾線、測試等工序后,才能成為合格的羽毛球。中高檔羽毛球的制作工藝流程更長、更復雜,技術含量也更高。
在企業生產車間,機器運轉的聲音烘托出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員在數字化機械的配合下,對初選過后的羽毛進行復檢(見圖 楊志國 攝)。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每一片羽毛的形狀、粗細、拱度都有不同,要結合人工檢查和機械分篩才能精確分類。“從外觀上來說,我們首先挑選出品質好的羽毛,要想做到空中穩定,那么羽毛的彎向、拱度等都要保持一致,插球過程中整個球形的角度也要一致。”
自2004年落戶邊城以來,航燕公司吸取國內外先進技術和工藝,集多年來在衡器行業的智慧和經驗,讓產品的精度、穩定性、可靠性居全國行業領先地位。公司的主打產品“航空牌”羽毛球,已從第一代升級到第六代,遠銷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阿聯酋、加拿大和菲律賓等地。
在公司的成品區,記者看到,經過精確到0.1克的重量分級和耐用性抽樣測試后,一個個羽毛球被打包裝箱,整裝待發。“近兩年產品出口增速顯著,去年公司完成40萬打羽毛球生產量,其中九成以上用于出口。目前,企業在手訂單已排到9月,日產能達到1000打、1.2萬只,相當于每天有1萬只羽毛球從這里出口。”劉成說。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和羽毛球的品質,航燕公司連續多年加大技改投入,全自動化和標準化的“智能機器”流水線為“航空牌”羽毛球的騰飛插上了成功的翅膀,不僅產能較之前提高了,品質也更加穩定,產品合格率達96%。目前,公司生產的羽毛球型號已擴展到十多種,而生產過程的智能化也讓產品在耐打性、精準度等方面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毛片占到一只羽毛球成本的八九成,一只羽毛球要用16片刀翎毛,而一只鵝只有14片這樣的羽毛,近年來原料成本價格上漲給企業帶來不小的壓力。”劉成說,隨著技術進步,人工合成材料正在興起,這意味著羽毛球運動將更加經濟和可持續,也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企業將持續關注市場變化,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和技改力度,力爭用更精細的管理和更多的創新產品,更好滿足羽毛球運動愛好者需求。(通訊員 步婷 顧輝)
責任編輯:華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