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之風勁吹東鄉大地——從學習標桿到借鑒創新的鎮江經開區項目答卷
美好經開 何凱 攝
【開篇】春潮激蕩圌山巔
東鄉大地,長江之帆擊水排空,圌山之巔云海翻涌,創新春風激蕩處,花開最爛漫。
古人言:“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凡事借力,則無往不勝。早在2024年11月中旬,鎮江經開區黨政代表團就專程赴蘇州、常州等地學習考察,又經一個月的醞釀思考,12月14日,全區召開領導干部務虛會,一場關于“開展學習借鑒創新項目”的頭腦風暴席卷會場——當蘇州工業園區的產業規劃圖與經開區的發展藍圖在投影屏上重疊,當吳江經開區的招商新政與本地干部的筆記碰撞出火花,這片2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場從“跟跑”到“領跑”的蝶變拉開帷幕。自學習借鑒創新項目啟動以來,全區39家單位奔赴23個省、市開展91次學習考察,62個創新項目以燎原之勢在產業攀登、改革賦能、宜居宜業等五大領域掀起創新風暴,國家級經開區的“金字招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破局之問 當東鄉大地遇上“時代三考”
變局之壓:開放型經濟的“領頭羊”困境。“對美出口占比20%的高鵬藥業,因國際經貿規則重構遭遇訂單縮水。”這樣的例子在經開區并非個案。作為在全市1/17土地上創造1/6GDP的經濟主陣地,經開區雖保持著全市1/3進出口、2/5利用外資的亮眼數據,卻也面臨著QFLP項目試點未果、新項目儲備匱乏等隱憂。如何繼續“勇挑大梁”,成為經開區人思考最多的事。
答案就在創新。“跨境電商+出口信保”新模式的應運而生,就是一次主動破題——綜保區探索“區港聯動”機制,將張家港保稅區的經驗嫁接到長江岸線,1-5月港口及關聯企業稅收同比增長15.9%。“以港聚產、以產興城”的藍圖加快展現出現實模樣。
競爭之迫:長三角賽道的“創新突圍戰”。在生物醫藥、AI產業迅猛發展的長三角競技場,經開區面臨化工產業稅收占比一度近四成、新興產業貢獻度不足的結構之困。光伏組件價格逼近成本線、多壁碳納米漿料價格下跌超10%的市場寒潮,更讓“創新驅動”成為生死抉擇。
航空產業園的決策者們遠赴蕪湖、宜興,將通航產業規劃經驗轉化為“鏈式發展”策略。航發集團AES100渦軸發動機項目落地、航天海鷹三期建設提速、西飛HH-100重載無人機項目簽約……1-5月規上涉航企業產值增幅7.8%的數字背后,是“龍頭+鏈主”帶動效應的生動實踐。
內生之難:26萬東鄉人民的“幸福方程式”。“干部作風不嚴不實”“歷史遺留問題較多”——這些刀刃向內的自我剖析,源自經開區對26.38萬常住人口的責任擔當。
大路鎮在保留老街風貌的“微改造”中吸引3萬游客,帶動村民增收6萬元;人社局建立的省級“航空應用服務師”培訓基地,以“訂單培養+雙認證”模式輸送1956名持證飛手。當民生需求與創新項目同頻共振,“宜居宜業”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成為可觸摸的幸福質感。
破題之策 62個項目的“三學三創”方法論
學為基:91次考察的“精準對標”。在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園,經開區考察團用手機拍下17塊產業政策展板;在常州新北區的智改數轉車間,科信局干部蹲點3天記錄下23項技術參數。
這種“帶著問題去、揣著方案回”的學習,催生了“三學機制”:赴上海、浙江學理念,到南京、蘇州學模式,在金壇、溧陽學實操。招商中心將吳江經開區的“產投聯動”經驗拆解為“政策包+基金庫+項目池”三位一體模式,建立24個儲備項目庫和26家合作基金庫,推動海融醫藥等30個項目進入投資論證。
創為要:從“搬運工”到“工程師”的質變。“照搬照抄是死路,創新轉化是生路。”善創機制,經開區黨工委組織部學習蘇州工業園區專業人才建設經驗時,獨創“三項行動”:60人的專業人才庫、“導師幫帶+掛職鍛煉”培養鏈、關鍵崗位壓擔使用機制,讓五大領域干部實現“能力躍遷”。善創模式,社會發展局將北京海淀區的AI教育經驗改造為“三步走”策略,在心湖高中試點AI數學課堂,通過“AI助學、助教、助研”三模塊使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案覆蓋率達100%。
實為魂:推進工作的“工程思維”。“項目推進到哪,督查就跟到哪。”善創效能,工作專班7場座談會、6次上門調研,讓《督查專報》成為學習借鑒創新項目的“進度表”。市場監管局將浙江湖州的“綜合查一次”改革升級為“三融合三整合”,檢查頻次同比下降55%,卻實現監管覆蓋率100%;城鄉建設局開發的“大數據+欠薪監管”平臺,用38項指標構建預警模型,將歷史欠薪案件化解率提升至92%。
破壁之光 五大領域的“創新引領效應”
產業攀登:新質生產力的“現實樣板”。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三年行動計劃”正結出碩果:與江蘇大學10次對接會催生17個科技項目落地,首批6個孵化項目通過準入評估,上半年新興產業產值超15億元。更令人振奮的是“創新生態鏈”的形成——《科創載體績效運營考核辦法》為孵育資金裝上“精準導航”,高企申報5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4家的目標,讓“科技型園區”名副其實。
航空產業園的“十年磨一劍”戰略初見鋒芒。航發優材陶瓷基復合材料葉片項目填補國內空白,中國商飛CE-25A電動飛機項目簽約,與鎮江產發集團合作的專項基金“國企+民企”的合作模式下,低空經濟產業正形成“整機制造+無人機系統集成”的全鏈條,西飛重載無人機項目的落地,標志著經開區在低空新賽道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改革賦能:體制機制的“經開解法”。招商體制改革堪稱“刀刃向內”的典范。將8個招商局優化為6個,績效考核與薪酬體系“雙重構”,讓“四群八鏈”招商更精準。新出臺三大產業政策包,與產投聯動例會制度形成
組合拳,追覓科技等重點項目的快速落地,驗證了“政策+資本”雙輪驅動的效力。
教育改革則瞄準“未來賽道”。AI教育“三步走”策略中,6所小學低年級英語試點已顯成效,心湖高中的AI數學課讓知識點掌握率提升30%。好未來教育集團的合作不僅帶來技術,更催生了“新型教學+科學測評”的區域智慧教育新模式,為全區居民的子女鋪就數字化成長之路。
宜居宜業:城鄉融合的“民生溫度”。科信局的“智改數轉”工程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73家企業申報省先進級智能工廠,臺佳空調的智能車間將生產效率提升40%;2場政策解讀會、3輪申報輔導,300家次企業的參與度,勾勒出制造業升級的“經開路線圖”。
大路鎮的農文旅融合深得學習借鑒之益,圌山景區與集鎮聯動規劃出臺,東岳村“花漾東岳”品牌持續升溫,端午文旅推介會吸引上萬游客。這種“不拆一棟房、激活一片地”的發展模式,讓傳統村落既保留鄉愁,又成為增收引擎。
平安善治:社會治理的“數字革命”。鎮江經開區政法委的“三平臺融合”破解矛盾調處難題。1277件“110”非警務警情、8件12345兩次不滿意工單的閉環處理,讓“綜治中心+110+12345”成為矛盾化解的“超級處理器”。法院、檢察院等部門同步入駐綜治中心,全圖構筑起“一站式”解紛矩陣。
公安分局的“網絡作戰基地”彰顯科技威力。索驥輿情監測系統、“紅警一號”反詐預警系統,讓網絡犯罪線索研判時間縮短60%。“馬正工作室”培養的技術骨干,已助力破獲案件11起,40余次有效預警挽回群眾損失超千萬元。
黨建扎根:基層治理的“紅色引擎”。新能源產業園的“楓橋經驗”本土化改造成效顯著。人民調解案件下降47.8%、信訪登記量下降25.6%,“三問工作法”構建起矛盾閉環管理體系。為重度精神障礙患者建立起“五幫一”機制,“平安園區”成為現實。
姚橋鎮的“微治理”創新充滿智慧。“微花園”“微菜園”改造帶動房前屋后整治,非遺工作室激活傳統文化,與電信公司共建的數字化治理平臺,正將網格管理升級為“數據決策”。這種“小切口、大成效”的治理創新,讓經開區一直全力推進的“末梢疏通+工程”越來越暢通。
破繭之路 從“62個點”到“全領域面”的生態構建
思想之變:從“要我創新”到“我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是死路一條。”經開區主要負責同志的這句警示,正在轉化為全員行動。法院的“財產保全白名單”、檢察院的“知識產權文化品牌”、黨政辦的“工程思維抓督查”,紀檢監察工委的體制改革、政協工委辦的社情民意機制,都閃耀著讓人眼前一亮的火花,創新正滲透進每個治理環節。
機制之新:常態化創新的“四梁八柱”。在總結62個項目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經開區正構建“學習-轉化-儲備-提升”的創新閉環。“對標清單”鎖定產業鏈現代化等前沿領域,“政策工具包”收納標準化創新案例,“十五五”規劃編制與創新儲備庫建設同步推進。這種將短期項目轉化為長效機制的設計,確保創新活力永續迸發。
未來之約:寫給2025的“東鄉答卷”。半年已過,時序的刻度正標注著創新的深度。
當六架飛機從大路機場起飛,出現在“蘇超”鎮江賽場上空,當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科創項目集中簽約,當荷花開滿東岳村——這幅創新驅動的發展圖景,正是經開區對“勇挑大梁”的鏗鏘回應。
62個創新項目從不是終點站的站牌,而是燎原星火的引信。那些從蘇州工業園學來的招商智慧、從蕪湖通航產業園借鑒的鏈式思維、從北京海淀移植的教育基因,已在東鄉大地扎根生長。就像三月春日播下的種子,正借著改革的東風、創新的雨露,破土成苗、抽枝展葉,終將在2025年的枝頭,掛滿產業攀峰的碩果、改革破壁的甜果、民生綻放的香果。
【尾聲】創新潮涌看東鄉
夕陽為圌山塔鍍上金邊,長江浪花里跳動著東鄉大地的創新密碼。
從蘇州工業園的考察筆記到本土崛起的“航空應用服務師”基地,從吳江經開區的招商新政到“產投聯動”的經開范式,62個創新項目的星火早已燎原——這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取其長、鑄己魂”的涅槃重生。航發集團的發動機葉片劃破長空,國家大學科技園的AI課堂點亮智慧之光,大路鎮的荷塘邊非遺與文旅正共舞,這些鮮活實踐都在訴說:學習是起點,創新才是答案。
當長三角的發展浪潮奔涌向前,鎮江經開區正以“探路者”的銳氣,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加速奔跑。這奔跑里,有產業鏈攀峰的執著,有創新鏈破壁的勇毅,更有全體東鄉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風勁帆滿海天闊。經開區的承諾,寫在長江潮頭,刻進東鄉沃土:創新不止步,奮斗再出發!
記者手記
91次求索與62項破局
經開區的創新辯證法
王豐江
學思踐悟,從“走出去”到“創出來”的嬗變。91次集中考察不是機械的“復制粘貼”,而是帶著問題的深度求索——從蘇州工業園的招商圖譜到“航空應用服務師”基地的本土培育,從吳江經開區的政策文本到“產投聯動”的經開范式,62個創新項目的誕生,印證了“學習是起點,創新是終點”的辯證法則。這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思維破壁的量變到質變:項目為骨,創新為魂,方能讓他山之石真正化為本土美玉。
實干突圍,用成果書寫的“經開答案”。航空產業園的發動機葉片轉動出產業破壁的銳度,大學科技園的AI課堂流淌著教育創新的溫度,大路鎮的“花漾東岳”綻放出民生突圍的亮度。7563萬美元外資、15.9%稅收增長、92%欠薪化解率——這些硬核數據,是項目淬煉出的“破局成果”。它們證明:創新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實招,是回應26萬東鄉人民期待的答卷。
向新而行,長三角賽道上的“辯證加速度”。當長三角競逐進入“秒級迭代”,不創新就是退步,慢突破就是掉隊!“馬正工作室”的技術攻堅與“微改造”的民生巧勁,詮釋了“重點突破與系統推進”的辯證;“產投聯動”的資本賦能與“市監綜合查一次”的效能革命,演繹了“發展與治理”的平衡。
星火已成燎原之勢,這絕非供人觀賞的風景,而是再沖鋒的號角!91次求索奠基、62項破局領航,經開區正以辯證思維破解發展難題,在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競速賽道上,書寫屬于東鄉大地的“創新辯證法”!讓我們堅定握牢創新這把金鑰匙,打開經開區產業攀峰、改革破壁、民生煥彩的“三重門”!
圌山不語,見證創新者前行;長江奔涌,激蕩奮斗者榮光。以項目為刃,破局!以創新為炬,前行!
責任編輯:華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