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科技賦能壯秧培育 探索水稻穩產提質新路徑
俗話說,“秧好半熟稻”,健壯的秧苗是水稻豐產優質的基石,直接關系著機插水稻的產量和稻米品質。為探索破解此前水稻育秧環節中壯秧培育穩定性不足、操作便捷性有待提升等難題,今年以來,江蘇省鎮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在丹陽、句容、揚中和鎮江經開區等四地,首次組織實施了機插水稻育秧產品對比試驗,旨在為全市水稻產業篩選儲備一批效果優、易操作、成本低的壯秧新技術新產品,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破解瓶頸,為穩產提質尋良方
培育健壯秧苗是實現水稻栽后早發快發、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增強抗逆能力、最終保障高產優質的關鍵第一步。然而,在實際生產中,如何穩定高效地培育出符合高標準機插要求的壯秧?仍是農戶和技術推廣部門共同面臨的課題。傳統育秧方法在效果穩定性、操作便捷性和綜合經濟效益等方面尚有優化空間。
7月2日,在丹陽市延陵鎮海榮家庭農場水稻大田邊上,鎮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負責人鐘志仁蹲下身子,仔細查看栽后秧苗長勢。“這批秧苗,喝的是我們硬地硬盤育秧噴灌系統供應的‘自來水’長大的。”鐘志仁指著綠意盎然的秧苗說,通過“五新”技術(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和新裝備)融合試驗與精細化管理模式,精選優新良種和育秧產品,嚴格把控育秧流程關鍵環節,目標就是“五新”技術集成,良種良法配套,為生產儲備技術,為豐收打好基礎。
這生動的一幕,正是鎮江市今年著力推進水稻壯秧培育技術攻關的縮影。
科學篩選,公益試驗探新路
科學試驗需要目標明確。此次機插水稻育秧產品對比試驗,鎮江市農技推廣站聚焦“效果、效益、效率”三效統一,致力于篩選出既科學有效又便于農戶接受的親民方案。
“試驗籌備階段,我們廣泛征詢了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揚州大學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地市級農科院(鎮江、揚州等地)以及省內多家農業企業的專家意見。”鐘志仁表示,經過嚴謹評估,從初步海選的21項產品與技術中,結合應用歷史、本地適配性及可操作性,最終優選出3大類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育秧產品進行田間實測。
為保證試驗的科學性,每個試驗點均設置了3個新型育秧產品處理和1個對照,各設3次重復,每個重復30盤秧苗。全市四個試驗點累計投入秧苗1440盤參試,為結論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丹陽、句容(鎮江市農科院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揚中、鎮江經開區(江蘇潤果)等四個試驗點,其育秧方式和管理習慣各具特色,這為全面評估新產品的適應性、穩定性、兼容性及推廣便利性提供了寶貴的多維度測試環境。同時,市農技推廣站聯合市農科院全程免費提供試驗產品和技術指導,充分體現了農技服務的公益性宗旨。
初顯成效,后續工作在路上
“本次試驗在鎮江市及丹陽、句容、揚中、鎮江經開區四地農業主管部門的統籌支持下,依托市農科院技術協作和涉農企業、規模經營主體的全程配合,構建了多方協同的科技驗證平臺。”參與試驗的技術人員表示,通過嚴格排除氣候與管理干擾因素,試驗團隊為科學評估產品效果及穩定性提供了堅實保障。“在今年的效果驗證中,一款多功能液態劑型育秧產品初顯抗逆促生長潛力——其壯秧優勢相對較為突出,為我市水稻生產‘穩量提質’探索了新的技術路徑。”
為及時總結交流,此前,鎮江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組織轄市、區數十名技術骨干,赴句容、丹陽等試驗點開展了現場觀摩。技術人員實地察看了不同處理組的秧苗長勢,深入交流了試驗過程中的經驗與挑戰,并共同研討了移栽后的田間管理方案和后續觀測重點。
“目前,參與試驗的秧苗已順利完成移栽,進入關鍵的大田生長階段。下一階段的工作重心將轉向移栽后的持續跟蹤,實施配套的大田期相關試驗,系統開展大田苗情動態調查,并在收獲期進行嚴格的產量測定與稻米品質分析。”鎮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工作負責人表示,此次機插水稻育秧產品對比試驗,是鎮江市在水稻穩產保供和提質增效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科技探索。通過持續積累數據、反復驗證效果,最終篩選出的壯秧培育“三效”合一技術集成方案,將為提升全市水稻生產科技水平、促進稻農增產增收、推動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殷躍軍 記者 周迎)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