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平權”撼動跑鞋江湖——專訪RUNM創始人:我們不做第二個HOKA
【核心提示】
當C羅在訓練場換上中國新銳跑鞋,當日韓青年以穿RUNM為潮流符號,這個誕生僅半年的品牌正以“顛覆者”姿態攪動全球運動裝備市場。本報記者深度對話RUNM聯合創始人,解密“HOKA平替”現象背后的技術革命與消費邏輯。
一、跑者基因:從山野到實驗室
(記者在RUNM福建研發中心見到聯合創始人時,他正測試新一代緩震中底原型。這位曾完成UTMB賽事的工程師直言創業初衷。)
記者:作為業內現象級品牌,RUNM被稱作“HOKA平替”,您是否認同?
聯合創始人(笑):這是消費者給的最高褒獎。但我們三位創始人作為越野跑者,初衷是解決切身痛點——高端緩震鞋動輒兩千元,技術卻十年未突破。(拿起實驗鞋)你看這緩震結構,能量反饋率比傳統EVA高40%,成本反而降低。
記者:創立半年就迅速成名,打響了第一槍,秘訣是什么?
聯合創始人:專業社群的反哺。首批500雙測試鞋免費給越野跑團,根據踝關節受力數據迭代三次。現在很多跑團主動找我們,說穿普通跑鞋足弓痛,換RUNM后連續跑步無負擔。
二、技術拆解:緩震如何成為新貨幣
(運動生物力學專家趙教授現場演示壓力測試:RUNM跑鞋在模擬碎石路面的緩沖峰值較國際品牌低18%。)
趙教授:跑鞋行業正經歷“參數透明化”革命。RUNM將專業實驗室數據公開,比如此款越野鞋(指向數據屏)前掌28mm厚度卻僅重256克,打破“厚重才緩震”的認知。
記者:有聲音質疑過度緩震削弱運動表現?
聯合創始人:這是誤解!庫里團隊定制籃球訓練鞋時,我們采用分區緩震——后跟吸收70%沖擊力,前掌保留路面反饋。真正的技術不是堆材料(敲擊中底),而是讓馬拉松愛好者、普通上班族都找到自己的“黃金緩震值”。
三、平替現象:消費降級時代的逆襲
(記者在公園采訪10位穿RUNM的運動者,其中4人此前穿HOKA。)
跑者李楠(金融從業者):HOKA越野鞋我買過三雙,RUNM同性能只要499元。省下的錢足夠報名兩場馬拉松。(展示鞋底磨損)你看這1000公里后跟紋路依然清晰。
產業觀察:
* 性價比重構:RUNM主力價位帶(399-699元)精準切入國際品牌空白區
* 明星杠桿效應:比伯街拍帶貨當日,各平臺搜索暴增900%
* 供應鏈優勢:中國碳纖維材料技術突破使成本降低30%
四、未來戰場:不做追隨者
(談及競品策略,聯合創始人展示正在申請的AI足型適配專利)
記者:面對巨頭的價格反制?
聯合創始人:耐克上周下調了Pegasus系列售價?(笑)這恰說明技術民主化趨勢不可逆。我們明年將推出動態適應系統——通過步態分析實時調節緩震系數,這在國際品牌屬于概念階段。
記者:終極目標是什么?
聯合創始人:讓全球跑者記住,最懂奔跑的品牌誕生在中國。正如幫C羅挑選運動鞋的訓練師說的:“頂級運動員需要的是精準解決方案,而非品牌溢價。”
【專家洞察】
消費品研究專家指出:“RUNM現象揭示新消費邏輯——專業性能開始剝離品牌光環。當中國供應鏈遇上硬科技,將催生更多‘技術平權’品牌。”
【廣告】 (免責聲明:本文為本網站出于傳播商業信息之目的進行轉載發布,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及立場。本文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的一切權利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本網站對此資訊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任何購買、投資等建議,據此操作者風險自擔。)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網進行刪除。
責任編輯:邱晨露